◎文/北京·侯会
哪吒是神界中十分可爱的少年英雄,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应得益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的演绎传播、宣传“炒作”。
但是,哪吒身上有一件法宝你肯定不知道。
看看年画里的哪吒: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有红似白,头上梳着两个“抓鬏”(《西游记》有诗云“总角才遮囱”,“总角”指的就是这种分叉的发髻),手握火尖枪,足蹬风火轮,臂套乾坤圈,腰缠混天绫,怀里还揣着块儿金砖,现出本像则是三头六臂(此外还有八臂哪吒之说),真是英气逼人、威风八面!
哪吒的这身行头当然是小说家给安排的,在早期传说里,哪吒没这么多兵器法宝,大概只有一杆枪和一只“绣球”。
在明代小说《南游记》里,哪吒奉玉帝之命,前去征剿神界叛逆华光天王。据书中介绍,哪吒是“毗沙宫李靖天王之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的法宝中有一只绣球,“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雄兵,临阵助战,无有不胜”。
到了阵前,哪吒还会亮出几件随身宝物,他“头戴红花金紫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插九节铜鞭,手用长枪,身骑红鬃白马”。与华光开打时,他先“撒起花花绣球”,又“撒起红花金紫圈”。而华光毫不惧怕,反而“丢起金砖”,又祭起“风火轮”——读过《南游记》的都知道,三角金砖及风火轮原本都是华光的法宝。
哪吒只跟华光对阵这一次,打了个平手。后来又派部下屡次跟华光交战,都不能取胜。最终只得改强攻为软骗,派人骗得华光的三角金砖——没打赢对方,掳获了对方的“先进武器”,也算是“遮羞脸儿”。
这块金砖后来交给玉帝,收入“御宝库”,似乎并未落入哪吒手中。至于华光的风火轮,据书中描述,也被哪吒的部下用法宝收走,是否从此被哪吒踏在脚下,书中也不曾交代。
估计有读者朋友早就压不住火了:哪吒、华光都是神话人物,这个法宝、那个兵器也纯属小说家言,哪里真有什么金砖、银枪、风火轮呢?你还在这儿考证“宝贝”的传承关系,追踪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不是犯傻吗?
非也。俺这里讨论的,本来就是神话人物(也就是文学形象)由简到繁、逐渐丰满的嬗变轨迹。例如哪吒的金砖、风火轮是哪里来的?显然是小说家“眼儿热”华光的宝贝,受了启发,才为哪吒“装备”的吧?
金砖这兵器真好。百姓打架扔板儿砖,神仙当然不能干这种低俗事,要扔也得扔金砖。金砖分量沉,打击力强;从另一面说,黄金谁不爱?有了金砖开道,无论世间还是神界,肯定是无坚不摧、无攻不克!你看,这里是不是还有点儿讽刺的意味?
再如那风火轮,踏在脚下、挟风喷火,是畜力时代人们对运输工具的大胆想象——不过今天没人再羡慕,看看街上,年轻人脚踏电动独轮(或双轮)车,虽不算风驰电掣,却也是穿梭自由,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神仙时代了。
一个金砖、一个风火轮,比起哪吒原有的宝贝——那只形象模糊、效能可疑的“花花绣球”,不知要厉害多少倍!因此《封神演义》的作者毅然舍弃了绣球,创造性地为哪吒更换了新装备,同时保留了长枪(火尖枪)及金紫圈(改称乾坤圈),外添一条混天绫,小英雄的飒爽之姿,也由此定型。
不过吴承恩却不肯轻易放弃这只绣球。当哪吒变做三头六臂、与悟空对阵时,书中写他六只胳膊“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眼花缭乱中,我们还认得那只“绣球儿”,那可是哪吒最原始的看家宝!
看来吴承恩这个人有点念旧,在创新之时又不肯完全放弃老传统。就是《封神演义》,在大胆改造哪吒形象时,不也保留了旧有内容吗?有了传统的厚实土壤,新苗才能长得更壮实。小说创作是这个理儿,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改革,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