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亚里士多德与佛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下提出了相似的价值观念友爱论,两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注重平等,友爱的对象是排除奴隶之外的要求有回报的爱;佛家强调友爱要心怀敬畏之心,并施之以礼。比较二者的异同,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佛家普世哲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友爱;礼敬;平等;
一、亚里士多德与佛家友爱思想的内涵异同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谁也不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 他认为友爱是幸福的来源。本文就《善生经》中佛陀向善生讲述如何礼拜六方的礼法,和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进行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他把友爱分为了三类,分别为实用的、快乐的、德性的友爱。实用的友爱是因对方有用而发生。快乐的友爱是因双方给对方快乐而产生。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德性的人之间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因为这种友爱是因为对方自身的德性而产生。这三种友爱中,德性的友爱是稳定长久的。有用的和快乐的友爱是自私和狭隘的。
(二)佛家友爱思想的内涵
佛家虽以解脱为归宿,却也认为友爱是感情道德的问题,是佛家所倡导世俗生活的道德伦理。在佛门里主要是以父子、夫妇、亲友、师生、主仆、宗教师与信徒之间关系为主,来建立世俗的人伦道德理念。认为“礼敬六方”则是处理亲密人际关系时的基本原则。人际关系的根本在于彼此恭敬,最终解脱。礼敬六方即为,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三)友爱思想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与佛家友爱思想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都要求人们互相关爱。不同之处是爱的对象、范围和方法。佛家的仁爱对象主要是父子、夫妇、亲友、师生、主仆、宗教师与信徒,它要求我们发自内心、真诚地去爱他们,才能功德圆满。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是排除奴隶之外的爱,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爱,是要求有回报的爱。
二、亚里士多德与佛家友爱思想作用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佛家友爱具有相似性,由于受当时现实需要而产生了这两种思想理论,二者起社会调节作用。但受现实条件、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的影响,二者在内容上以及作用方面略存差异。
(一)亚里士多德仁爱思想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友爱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对于城邦来说,“友爱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与公正相比,立法者更重视友爱”。确实,古希腊城邦社会非常重视友爱,把友爱推崇为生活中最为必需的德性。公元前8到6世纪,古希腊打破血缘牵制,每个人变成了城邦公民,公民身份表明了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公民之间平等且不存在等级界限,还可得到友爱,让德行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尊重,以此维持城邦的秩序,使城邦达到善的目的。
(二)佛家友爱思想的作用
宗教文化多起于危难,寻求摆脱苦难,解脱生死,企望美好世界。公元前第五、六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因当时的种姓制度,多数民众被约束与压迫。释迦牟尼倡导“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突破种姓间的严格界限。佛教友爱思想的出现,成为解救民众于苦难之中的具体体现,这些苦难的克服需要道德情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借助礼仪规范及敬畏之心来协调好与之相对应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过渡。
(三)仁爱思想与友爱论作用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与佛家的友爱思想都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二者之间也略有差别,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主要是从公民平等这个角度来说的。佛家认为仁爱思想就是礼仪规范在现实世界的践行,强调首要礼敬父母,再為师生、夫妻、亲友及僮仆等,没有礼,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去规范。
三、亚里士多德与佛家友爱思想的普世价值
亚里士多德与佛家的友爱思想都是针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提出的,,但二者都有其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同时,也存在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历史的动态因素,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礼敬—公民社会下的礼仪规范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与佛家的友爱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关爱人、尊敬人,因为只有我们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敬,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爱人首先要有一颗敬重之心。对待每一个人都要按照不同的礼仪规范来践行对于他人的关心、体谅及爱护,这种爱才是最真诚的。其次是认识自己身份,不要僭越自己的身份,作出有违身份之事,克制自己的不敬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多为别人着想,少一些自己的私利,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仁爱之心,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秩序。
(二)平等—法治社会下的一视同仁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建设,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也越来越重要。依法治国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重的治国方针之一,而公民法律意识则是实现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动力。法制社会的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从上至下的思想及治理上的平等。法律来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信仰支持。国家中法治的践行者要依据法律的要求与规范,严格执法,一视同仁的都要贯彻法治精神,让全民在思想上认可法律的权威性与平等性,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养成法律意识及提升法律素养。
(三)关爱—信息社会下的强化沟通
现代社会,计算机化、自动化已经深入到民众生产和生活中,但随着信息社会沟通的便捷及匿名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关爱与信任,尤其是生活节奏过快,多数人被电子产品占据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对于他人的关爱与问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加剧,面对这一情况更要在日常的交流中体现对于他人的关爱,增加彼此的交流,减少孤独感,提升存在感。如此,才能促进网络交流的顺畅及网络信息的正能量传播。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9—250页。
[3]张心悦:《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8期。
作者简介:岳丽霞(1987.01),女,甘肃省榆中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