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视域下教师知行观的转变

2021-03-31 18:23文诚聪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转变

文诚聪

摘  要:在实践育人的历史长河中,叶澜教授始创的“新基础”教育,用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教育界的奇迹;用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投入写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现实版本。参与新基础研究的三年中,对“新基础”教育的实践育人有了新的理解。新基础教育理念下,一线教师塑造了自己的新基本功,转变了教师的知行观,由内而外,辐射到日常教研、教学准备和课堂中。

关键词:知行观;实践育人;新基本功;转变

一、教师的知行观

敲定一个授课内容之后,我们先问问自己对这一课的了解有多深,能为学生输出多少相关知识,现如今是一个网络的时代,对于一些相关性的尝试和数学故事,可以及时的从网络上获取,想要学生对自己肯定与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变得学识渊博,补齐自己的短板,在学生面前标新立异,对于一个优秀教师来说课后的工作还在继续,如对这节课得失的分析、研究:这节课哪些环节与预期有出入,出现了哪些“意外”情况,以后类似的课该如何把握等等。只有不断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才能称之为名师,才能无愧于心,学生就像东逝的长江水,一去不复返,没有重来的机会。

教师应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位置”,首先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才能正确的关注学生兴趣、注意力、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下一步的教育活动就有迹可循,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进行疏导工作。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的工作很容易走偏,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从而缺少了没有学生的立场,变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这是很可怕的,教师要有正确的知行观,及时的发现并纠偏,才能更好的成事成人。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实践育人

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实践是育人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本质问题。实践中育人,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在实际运用中证明自己学有所得,从而获得现实感、实践感,形成创新意识、实践品格和实践能力。实践中育人务必三方配合,开端于家庭教育,发展于社会教育,形成于学校教育,知识对学生而言,教育对家庭而言,所涉及的不完全是“真理問题”,而更是“幸福问题”。

新基础教育提出“育人价值”的神圣命题,并把教育目的阐述为“以促进人的生命生长为内在目的的,为学生提供成长路上所需的生命关怀”,这正是与实践育人是融通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之前,常常查阅多方资料,试图挖掘学科背后的育人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实践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认识、阐述、感受、体悟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互动生成。理论不断与现实相勾连,呈现理论资源下的现实意义。实践育人活动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从而形成学生主观感受知识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并潜心钻研以服务于现实生活。

三、教师知行观的转变途径

1.教研活动的变革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全面推进“新基础教育”实现整体化,全员、全面、日常、长程、有机整合。教研活动不再是简单的集体备课,赛课与评课,而是增加了新基础教育丛书的读书分享,例如,同一时间段,教研组成员研读《数学教学指导纲要》的同一章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生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一起交流分享,理论联系实际,催化性地深入研读,不仅走进了这些理论,还创生性地走出来,成功地运用到实践育人的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研不仅仅在内部进行,大学、专家团队和学校形成三方研究,促成常规教学基础上的视野拓展、课型研究基础上的团队发展、课例聚焦基础上的承接递进、专业互动基础上的情感连接、日常连接基础上的扎根研究、三方合作探究基础上的文化共生。教学研究自然而然转变为“教育教学+研究”,在教研活动变革过程中,教师明确发展变化;找准问题和障碍;教师找准研究的点,提炼研究的成果,让研究走向系列化。通过校级交流,找前沿,找标杆、找独特,丰实了教师们的知行观。

2.教学准备的延伸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教学设计增设了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备课过程中,不仅从始至终贯穿学科育人价值的落实,还融入了渗透学生习惯的培养,如:记笔记的习惯、倾听的习惯、自信表达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如何做出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整体思考,使每节课能够承上启下,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设计每一层次内容的时候,第一先看前面学过什么,后面要学的任务是什么。第二层次则要考虑对整个内容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清晰一下主次目标,清晰一下怎么递进,清晰一下落实什么。提出的整体设计、“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单元与单元之间,先了解前移后续,列一张表,今天明天后天教什么,拓展的内容是什么,作业巩固的是什么,对内容进行梳理要日常化,变成一种习惯,这样的教学准备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3.课堂活动的渗透

知行合一。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开放,做到适时开放。明确一点,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就不是真课堂。尽量让师生对话,达成课堂共生共荣的理想状态。我们的课堂应一改过去满堂灌或满堂问式的教学,真正回归到对话教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部转向内部,引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对身边数学的关注,对身边常识的关注。

课堂的组织形式也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以往的静听、理解练习与运用,到现在课堂上动态的诊断、组织、调整和推进,呈现出动态生成,交互反馈的新课堂。教师与学生中间进行着真诚的对话,生生之间进行着相互欣赏的倾听,在合作、交流、碰撞中促成高效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次还要丰富孩子们的课堂生活,给孩子们一点游戏的时间,多一点操作的空间。学生的创造性可以游戏活动中显示,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呈现,还可以在讨论碰撞中迸发。心中有学生,读懂学生,便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谭琳.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的阻抗与转化思路之研,华东师范大学,2009.7

[2].周洪宇,胡佳新.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8,39(08):19-2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转变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