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和 李胜舟
新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旧课标的“三维目标”发展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培养。其中的“家国情怀”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所应具有价值判断、人文情怀及社会责任。乡土历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成为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身边的“活教材”。笔者认为除在正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历史情境外,还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是开展历史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开展历史教学走出课堂,三是编写蕴含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读物。笔者家乡辽宁省营口市虽地处关外辽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雄厚的文化底蕴,遍布全地区近百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出土的大量文物精品,成为我们历史学习者与探究者身边丰富而鲜活的“史料实证”,又饱含着乡土气息的“家国情怀”。
一、遗址篇
(一)远古人类文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金牛山人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永安镇田屯村,是目前已知东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居住遗址。1984,在此发掘出了金牛山猿人头骨化石,经过年代测定,确定金牛山人距今约28万年左右,属旧石器时代。金牛山人化石的形态比北京人进步,与早期智人阶段的大荔人接近,是中国猿人从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种群之一。金牛山古人类遗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金牛山人”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图1)。
(二)震惊世界的巨石文化的杰作——盖州石棚山石棚
石棚山石棚位于辽宁省盖州市二台子农场石棚村南台地上。石棚山石棚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座,堪称世界之最。石棚建造的年代大约在青铜时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地上建筑,为巨石文化的杰作。1996年国务院将石棚山石棚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史前石棚的建造用途,目前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当时的墓葬,有的认为是祭祀场所,还有的认为是宗教活动场所等,说法不一,石棚之迷有待进一步研究(图2)。
(三)唐朝“建安之战”的发生地——盖州青石岭高句丽山城
青石岭高句丽山城,即高句丽时期的建安城,位于辽宁省盖州市东北7.5公里高丽城村前的石城山上。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时与高句丽在此山城发生过著名的“建安之战”。青石岭高句丽山城保存着高句丽时期山城的显著特点,历史价值较高。2013年,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青石岭高句丽山城赫然在列(图3)。
(四)反抗外夷侵略的前沿阵地——营口西炮台
西炮台,即营口炮台,位于今天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辽宁省营口市渤海大街的西端路北之处。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时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宏大的建筑规模东北地区罕有,是近代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海防设施。营口西炮台的建筑结构与防御布局的设计既精确又合理,体现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这里镇守炮台,阻击日本侵略者。2006年05月25日,西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图4)。
(五)列强殖民掠夺的历史见证——营口(牛庄)海关
营口海关成立于1864年,原称山海关,亦称为牛庄海关,现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辽河大街东60号。营口海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设置的海关之一。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等十埠通商。后因牛庄码头水浅,改为自然条件更优的营口代替,于是营口成为近代列強掠夺东北财富的口岸,营口海关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图5)。
(六)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缩影——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
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渔市街。瑞昌成总柜设在上海,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营口设立分号正式开业,资金雄厚,位列营口民族工商业的前列,生意远达三江。企业经营以颜料为主,兼营布匹、绸缎和杂货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营口,在日伪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下,公益银号等营口的民族工商业损失惨重。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被迫转向工厂,为日寇加工丝绸,从此一蹶不振,再也难现昔日的辉煌。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2003年被列为为辽宁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图6)。
(七)日军侵华滔天罪行的铁证——虎石沟万人坑
虎石沟万人坑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南楼经济开发区圣水寺村,是辽宁境内最著名的一处万人坑,是当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时期被野蛮杀害的中国劳工的集葬墓地之一。坑内白骨堆积深度达5米,坑内尸骨重叠,姿势各异,因有万具之数,故称“万人坑”。191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我国矿产资源,建立“南满矿业株式会社”,招骗和强征中国劳工,在大石桥圣水寺等地采掘菱镁矿石。在大肆掠夺的同时,以惨绝人寰的手段强迫劳工服劳役,期间,数以万计的中国劳工被迫害和屠杀至死。经挖掘探明,仅在方圆五千平方米的虎石沟,就堆积了一万七千具尸骨,全是死难的中国劳工。尸横遍野、白骨累累的虎石沟万人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铁证。1964年虎石沟万人坑建馆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德育教育基地,至今四十多年来累计接待参观凭吊二百多万人次,其中,日本、韩国及海外人士达一千余人,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虎石沟万人坑的珍贵就在于它以历史的本来面目记载着中国人民这苦难的一页,记录着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人物篇
(一)大明忠烈将 终为降清人——清初“三藩之一”耿仲明
耿仲明(1604年—1649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州市),明末将领毛文龙旧部,清兵入关前降清,清初三藩之一。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明崇祯六年(1633年)耿仲明与孔有德率所部相偕渡海降后金。清封耿仲明为靖南王,随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其孙耿精忠袭封爵位,后随吴三桂叛清,史称“三藩之乱”。
(二)贵不忘本,富而好施——甲午英雄左宝贵在营口
左宝贵(1837-1894年),山东费县人,回族,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甲午战争“三英”之一。在营口期间,左宝贵多行善举,参与修筑铁路、捐资建学、设置慈善卫生机构、重建清真寺,深受民众爱戴。其所重修的营口清真寺是全国百座著名清真寺之一,也是辽宁省唯一一座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竣工之时左宝贵为清真寺书写“道合中庸”匾。左宝贵在清真寺内设立经书义学,开创了营口回民教育事业。营口当时天花肆虐,左宝贵又筹建保生公所,为儿童引种牛痘。其事迹在营口清真寺院内的《左宝贵功德碑》上多有记载(图7)。
(三)披荆斩棘,连通沟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营口
詹天佑(1861-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级代表人物,有 “中国铁路之父”的美誉。詹天佑这个与中国铁路紧密相连的名字,以及他修筑的京张铁路,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日甲午战争后,詹天佑担任营口段铁路总工程师,克服重重困难,主持并修建了沟帮子至营口的铁路支线。詹天佑前后三次在辽宁铁路线上工作,累计历时l0年之久,对辽宁早期铁路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图8)。
(四)忠心报国,血洒东北——东北抗联名将王德泰
王德泰(1907-1936),营口籍著名抗日将领,杨靖宇同志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创始人,1907年出生于奉天省盖平县詹家屯村(今辽宁省大石桥市博洛铺镇詹家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后,王德泰积极投身东北抗日热潮之中,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成立,王德泰任军长。1936年7月末,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改编而成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1936年11月,王德泰在抚松小汤河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王德泰与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一起入选(图9)。
(五)沟通信使,促成合作——“西安事变”的幕后英雄高福源
高福源(1901-1937年),出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海城县马家屯村(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神树村)。西安事变的发生涉及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的信使高福源却少有人知。1935年,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被红军俘虏,受到红军政策的感召,表示愿返回东北军,说服张学良放弃“剿共”,并秘密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高福源成为红军和东北军的沟通信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幕后英雄(图10)。
记得某个教育家说过:“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形成的”。因此我在想,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是不是更应该将乡土历史与家国情怀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必然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翻閱乡土历史,我们在与家乡的古人对话;触摸身边古迹,我们在与故土的文明聊天;整理地区遗存,我们在与自己的文化交织。可以说,一段蕴含着乡土情怀的历史教育,才算得上是血肉丰满,才能让学生们真切的走进历史。让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秉承历史责任感,将乡土历史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们去领略古今文化的博大,感悟家乡文明的精髓,体会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积聚开拓未来的胸怀与力量吧!
参考文献:
[1]李秉刚等.日本侵华时期辽宁万人坑调查[M].岳麓书社.2004.
[2]崔艳如.营口历史人物[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兴和(1974.10-),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本科学历,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辽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