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座活力之城

2021-03-31 04:35王溱
走向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岛

王溱

上世纪30年代初,做小生意的外公带着全家从乡下移居到青岛。多年后我问母亲,外公为什么要来青岛而不去更近的其他城市?母亲说,外公觉得青岛有活力、有机会。当年我家住的那条街上一字排开,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工厂。虽然有的还处于简陋的手工操作水平,但在上世纪30年代这已是别开生面了!

上世纪40年代末,在县城教书的父亲毅然辞职来到青岛。母亲后来告诉我,追求自由进步的父亲看重的是青岛的生机和舞台。那年,青岛啤酒就有了胶片广告。这在简易、传统的“静态”广告时代,无疑是“石破惊天”。创意大胆浪漫,制作技术超前,不仅让国人大开眼界,而且让外国人也惊叹不已。广告背后是城市的底蕴和潜力,正是这股清新时尚之风,吸引了无数“新潮”青年心仪青岛。

小时候,我很喜欢跟小伙伴坐在海边的石坝上看大船,那些满载货物的各式船只,顺着前海缓缓驰向后海的大港码头,但那时的港口规模很小。15艘船舶、72万吨货物,这两个数字是70年前青岛港一年的吞吐量和作业量。而现在呢?空闲之余我还是喜欢去海边看大船,如今的大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万吨已不再稀罕,几十万吨习以为常。青岛港也早就跨入综合性国际亿吨大港行列,吞吐量从2亿吨,3亿吨,一直攀升到去年的6亿吨。“二齿钩子”“撑棍”这些当初的装卸工具,已成为历史,全自动化的智慧装卸是现在港口的新“工具”。

那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去青岛港,每次走进港区都能闻到一股新鲜的“味道”,似乎到处都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气息。那些高大敦实的集装箱,那些“巨无霸”式的装卸机械,还有那些摆满了各式计算机的操作室,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蓄满了张力。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学工”。印象最深的是戴着白色工作帽,穿着白色工作服的纺织阿姨和姐姐。她们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轰响的台布机声中,那些美丽的女工不停地巡视着,聚精会神地查看每一道织布,不放过哪怕一个小小的疵点。也就从那时起我知道了纺织业有“上青天”这个称号。那是当时中国工业经济地位和分量的标志。“上”是上海,“天”是天津,而那个“青”,就是青岛。能与两个直辖市比肩,该是多么自豪,多么牛气!

改革开放后,青岛的纺织业顺势而变,出口业务大幅增长。我有好几个同学从事外贸业务,做的风生水起,赚的盘满钵满。他们都承认,青岛的纺织基础厚实,技术上乘,产品过硬,拿到哪儿都受欢迎。

这话我相信,上世纪青岛的冰箱、电视、运动鞋、冰柜以及啤酒,风靡全国。那些年因公出差与同行接触,除了谈工作,很多人会提起青岛的产品。“品牌之都”的美誉给青岛带来无上荣光,也昭示着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这些年,国内一些曾经辉煌的品牌销声匿迹了,但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啤等依然风光不减,作为一名青岛人,怎能不为此而“沾沾自喜”啊!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青岛东部拜访一位朋友,公交车跑了足足一个多小时,而且越跑越荒凉,最后竟满眼都是庄稼地。这让头一次来这里的我大为惊讶:这是青岛市吗?意想不到的是,十几年后我的家就安在了这片曾经让我极为“失望”的土地上。但那时许多人对能住在这个地段已经羡慕至极了。感谢上世纪90年代那个春天,青岛的发展目标转向了东部。当时不少人心存疑虑:能行吗?繁华的商业街、金融机构、文化场所,甚至机关都在西边,还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都集中在老城区啊!

实践最有说服力。数年后一个崭新的东部展现在人们面前。“凉地”成了“热土”,寸土寸金。昨日荒野的景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现代化主干道——香港路,从老市区到崂山底下,长长的几十公里。路两旁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种商业、文化、娱乐场所遍布四周,充满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那年我站在新建的办公大楼窗前,望着对面五四广场上硕大的雕塑“五月的风”,思绪万千,感叹不已。我在想,假如当初一直死守在已无发展空间的老市区按兵不动,青岛会有现在的模样,现在的发展,现在的格局吗?会有以后的五四广场、奥帆中心,以及2008青岛奥帆赛、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更不会有“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机遇了。

一步妙棋,满盘皆活。眼光、境界、魄力、担当,缺一不可。青岛不乏这样优秀的操盘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由此带来的是更加旺盛的活力。

我想起当年曾去采访海尔,那时海尔如日中天,产品供不应求。但是我听到最多的不是雄心勃勃的怎么扩大生产量,而是“如履薄冰”的“忧患”。当时我难以理解,也无法理解。但之后的事实让我不得不折服,一个企业只要拥有头脑清醒,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从上世纪为确保产品质量“砸冰箱”,到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型平台企业,一个更强大的海尔,正在焕发新的青春。这是企业的骄傲,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自豪,因为这里始终培育和养育着一大批有理想、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最近这些天我连续接到信息,那些被我称为“晚辈”的人——来自机关事业包括民营企业的年轻干部,要去深圳、上海“体悟实训”。换句话说,就是到这两个城市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去当一名学员。

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去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标杆和榜样城市开眼界、长知识、学办法、寻高招,这是“人往高处走”的一条最佳捷径。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改革开放大会后,我便随市里第一支赴国外培训队伍到新加坡学习。短短的20多天,虽然有些走马观花,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许多人不自觉地借鉴和融入了进去。

人的开放是最大的开放,观念意识的改变是最好的改变。一个城市要发展要腾飞,最关键的是领头的“人”。现在650名干部被选派出去,相对青岛整个干部队伍来说,寥寥无几。但他们带回来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却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一定会被成倍地放大,从而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我一直在关注这些“晚辈”们的动向,包括已经从深圳“毕业”而归的前三批“学员”。从他们身上可以洞观青岛现在的发展走势,可以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更可以预测未来,展望美好的前景。因为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中坚力量,是今天明天甚至将来确保这个城市青春永驻不可缺失的生力军。

青岛的历史算起来只有“两甲”,与那些千年古城相比,还显年轻。但许多人喜欢的正是这种朝气,这种旺盛,并积极努力去营造一个“青春不衰”的良好环境。

年前见到了在四方机车车辆厂退休的老邻居,几句交谈方知,现在他的孙子“接班”也在造机车。不同的是老邻居曾见证过新中国首台蒸汽机车试制成功。那是1952年8月1日,“八一”号蒸汽机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从四方机厂“隆隆”开出,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蒸汽机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四方机厂几经改调,诞生了今天的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人们熟知的“和谐号”就产自该公司。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高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老邻居的孙子如今在公司里搞技术研发。“那些技术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掌握,但我们已经掌握了,未来中国的高速列车一定会更棒”!老邻居信心满满地说。我知道这自信一定是来自孙子的影响。从青岛出发,奔驰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高铁一直是青岛人的骄傲,这是一个城市活力四射的象征,是老企业脱胎换骨,始终跟随时代发展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典型范例。在青岛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他们曾经辉煌过,现在依旧辉煌,未来还要辉煌……

动力、底气何来?

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獨角兽;青岛是一个平台,一个汇聚天下创新创业者的平台;青岛是一个生态,是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

这是一位领导说的话,现在借用到这里最合适不过。

记得多年前大学毕业征求去向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青岛”。系领导问,就那么喜欢自己的家乡?我说是的,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怎能不爱?

猜你喜欢
青岛
130年,一座城的蜕变
冬日青岛的漫游符号
黑白
青岛啊,青岛
兄弟,我劝你别想灌醉一个青岛人
恋恋·青岛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美丽的青岛
青岛,20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