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飞 ,贾晓浒
(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特点对中学校园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堂学习仅仅是学生校园活动的一个方面,校园生活对于学生也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中学校园建筑与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行为特征并不相符。中学生相较成年人,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心理上均有很大的不同,若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进行设计,则其设计出来的校园建筑有可能偏离学生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设计中学校园建筑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行为以及性格的个性需求为切入点,确保建筑的外部形态、装修等均能够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
在传统的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中,校园建筑空间包括教学空间和公共空间、校园外部空间等,往往都缺乏与使用者的互动,很多中学校园建筑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学习场所,主要是为了让教师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来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课余生活体验需求的重视程度比较低,设计也无法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传统的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
教学空间是校园建筑中最重要的功能空间,教室作为教学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传统设计模式中,基本上都是将教室布置、桌椅摆放、采光面积作为关注的重点,对于学生成长空间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相应的设计规范中对不同使用人数的教学空间大小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没有对教室内的活动空间做硬性要求,这也使很多中学校园建筑的教学空间设计较为单一,未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使用需求进行设计。
由于历史遗留以及经费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学校园建筑设计都将教学空间作为关注的重点,甚至有极少学校片面强调教室空间,对于多功能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等辅助教学空间的重视度非常低。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开始重视交往空间,但是依旧有部分学校教学区的内部空间设计不合理,使很多内部交往空间无人问津。以楼梯间为例,绝大部分中学在设计中仅仅将其作为交通或疏散通道,忽略了其展示或社交的功能,并且楼梯间的面积也比较小,仅符合最低标准,由于人流量比较大,导致其无法让使用者长时间停留。
我国现有的很多中学,教师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进行教学与学习。由于教学压力比较大以及学校对课外活动的忽视,导致校园外部环境的设计存在诸多缺陷,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均有所欠缺,校园内的交往性空间更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日常交往需求。很多中学校园由于缺乏相应的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基本在操场上进行,学生和教师在闲暇时间只能在操场上开展一些简单的室外活动。
就中学校园建筑的外部形态而言,由于受历史遗留建筑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外立面都选择了相同的设计,无个性可言,未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使用明快的色彩或是活泼的建筑造型。今后,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建筑设计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需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并且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使中学校园建筑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设计特点。同时,中学校园建筑的造型与色彩需要与周边城市环境相结合并融为一体。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在设计中学教学建筑的过程中,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客观需求进行,设计者要从学生的视角综合考虑,确保设计方案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正式设计前,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优化,确保为学生既能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又能提供良好的交流和活动空间。
中学生在校园中有交流、学习、游戏的需要,因此在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让他们在校园中轻松愉快地成长。通过分析,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可以归纳为多样性需求、交往性需求、归属感需求和可识别性需求。在具体的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要着力满足上述学生心理和行为需求,使中学校园设计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设计原则。
了解校园使用者的真实需求,需分析研究使用者的行为特点。中学校园的使用者主要是中学生,其心理需求和活动情况复杂。中学生的行为特征与中学校园环境场所的互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对于中学校园建筑而言,教学空间是其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在具体设计中,通常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授课的教学空间占绝大多数,而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讨论空间则较少,这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极为不利。设计中应该考虑更多的教学空间类型,诸如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手工教室、计算机机房、音乐舞蹈教室等。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增加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协助建筑师在校园建筑设计中通过创造灵活的空间布局,创新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与互动。
在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要将公共活动交流空间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公共活动空间是指学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的场所,其作为主要教学空间的补充,需要重点营造,以适应多样性、灵活性教学的要求。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通过沟通与交流,学生能了解自身的问题。因此,要以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为立足点,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交流空间。校园中的公共活动主要有各类晚会、运动会等,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将这类空间合并在一起。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会设计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举行不同性质的公共活动提供多种选择。除了大尺度的活动空间外,还要创造一些适合开展小团体交流活动的场所,可以设计在建筑物的边角地带、广场等位置。
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大厅以及走廊的空间。走廊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通行功能,还要关注学生活动、休息、社交等方面的功能,确保走廊的形式、尺寸能够满足学生的出行和活动需求。总而言之,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归属感是空间主体在环境中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寻求庇护的本能心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校园环境的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校园设计强调规范性、统一性,设计出来的方案往往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随着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对于学生创造力、个性化、思维逻辑的养成关注度越来越高,校园环境应力求反映新的校园生活,使中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在具体设计中,要尽可能多地建造一些不易被打扰的空间,例如小花园、教学楼前的草坪、小树林中的石椅等。在这些场所,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与同学进行沟通。此外,还要建造一些符合校园建筑主流审美的景观,如教育类雕塑、喷泉水景等,让校园环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舒缓学业压力,放松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中。通过校园外部空间的建设能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在其中能够获得强烈的归属感。
使用者对于建筑的可识别性是其他所有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前提。在中学校园建筑造型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轻松活泼的建筑形象,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以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识别性强的建筑可以使人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综合建筑的个性化特征,判断出自己所处的空间环境,使人感受到安全感和领域感。
中学校园建筑设计要力求体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建筑形象,这对于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尤为重要。材料与色彩能够体现中学校园独特的气质与氛围。色彩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年龄段,以确保其符合当下学生的审美情趣,如采用色彩对比、外形对比、凹凸对比、曲直对比等。通过这些对比,增加建筑立面的生动性,使建筑富含生命力,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朝气蓬勃。在建筑造型上灵活采用各种手法,让建筑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提升建筑的活力。
中学校园建筑对于校园的整体氛围、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设计校园建筑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立足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基础,使设计方案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