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戴佳楠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握城乡统筹提出新的农村发展战略,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消除贫困、解决城乡发展不均的重要举措,也是面对现状复杂城乡关系的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办法。科学理解乡村振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乡村振兴工作。
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意味着减缓城市化进程,应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形成“以城带乡”“以城兴乡”的局面,让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分配。当前,我国尚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尽管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镇化有一系列问题,但破除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让更多农民成为市民是我国城市化坚定不移的方向。从世界城乡发展历程看,城镇化是人口与非农产业在城镇的集聚,城市化必定会带来城市人口增加与乡村人口减少。城镇化并不代表乡村发展停滞,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并不冲突,乡村振兴应以城市化充分发展为前提。我国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人口与产业的优化配置,城市发展离不开乡村人口和各要素的融入,而乡村发展离不开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与城市人口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二者相辅相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既在村内又在村外,由此才能实现城乡人口和要素的优化配置。
江苏省南部是江苏乃至全国的高速城市化发展区。苏南地区经历了乡村蓬勃发展时期、乡村凋敝时期及现在的乡村振兴时期,分别对应乡强城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乡村发展时期,城强乡弱的城市包围农村的乡村凋敝时期,和倡导城乡公平和城乡空间的乡村振兴时期。相应的乡村规划特征是乡村发展时期自下而上的乡村单一规划和乡村衰退时期自上而下的城乡统筹,以及乡村振兴时期上下结合的城乡整体规划。通常将1978—2000年界定为乡村发展时期;2001—2012年为乡村凋敝时期;2013年至今是乡村振兴时期。不同阶段的城乡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苏南城建区的范围较小,大面积的是外围耕地,星星点点的建设区是乡镇,在此期间,农村是城乡扩张的主要空间,城乡之间界限明确。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建设用地已经开始向周边乡村快速扩张,故城镇发展加速,乡村空间逐步减少。总体来说,在该时期乡村还是主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的乡村建设总体效果很好,而且较早开展乡村规划。苏南村庄蓬勃发展,具有“乡强城弱”特征,表现为乡村经济发展活跃度更高,乡镇企业一枝独秀。
2001—2012年,城市化发展异常迅猛,绿色耕地和乡村不断萎缩,城乡空间关系从“城市包围城市”迅速转变为“城市包围农村”。该时期,规划起到异常重要的作用,属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引领发展,乡村规划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镇、村总体规划,具有浓厚的自上而下式建构烙印。
自2013年,苏南地区村庄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城乡关系逐步融合,乡村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我国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如新型城市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该时期的城乡关系特点是城乡公平和控制城乡空间密度。城市建设转向挖掘存量、限制增量并抑制向农村蔓延的用地模式。在城乡总体规划基础上,倡导形成集约式城乡空间,实现城市高效经济与农村特色经济共存。乡村规划显示城乡统筹与整合的趋势。在此期间,农村规划虽仍由政府主导,但自下而上的研究环节得到加强,具有“上下结合”规划编制趋势,城乡关系趋于缓和。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很多乡村消亡,我国城镇建设质量提升,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不断推进“三个集中”模式,进一步加剧农村空间的消亡;村庄工居混杂,外来人口多,“苏南模式”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村庄建设用地混杂等问题,村庄传统的地缘、血缘关系受到冲击,文化传承存在隐患;村庄形态多样,规模小且分散,苏南地区地貌丰富多样,造就不同类型的村庄空间聚落,很多地方保留“小农耕作”模式,故耕作范围小,村庄形成规模小且呈零散布局的空间形态;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村庄一直是人口输出地,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迅猛,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的情况更明显,老年人留驻村庄,使得村庄人口结构异化且缺乏活力;特色资源开发不到位,文化保护不周,苏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留存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城市化快速发展,部分历史文化在建设中被淹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善,但对其利用和继承明显不足,再加上上述村庄的空心化和老年化,乡村文化复兴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村庄空心化、老年化,逐渐失去活力,需重新审视村庄价值,重现村庄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城市和乡村是命运共同体,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属品,乡村要找到与城市共同发展的道路,重现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遵循城乡发展规律,保留乡愁,实现精明增长。各村庄的实际情况不同,故村庄发展重点也有所不同,应抓住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内各村庄定位,众中选优,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体乡村振兴。
由于独特的“苏南模式”,江苏南部工业对经济的贡献远高于其他地区,但乡镇企业发展也制约了村庄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有产业才能留得住人,故苏南地区的产业应该转向无污染、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与特色手工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并加强产业融合,让农民有更高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三生空间”融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营造田园景观,建立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构建,培养农村人才,完善村民自治,保护乡村传统特色。
树山村位于苏州市西部,区位条件良好,具有郊区村庄、镇远村和风景村的特点。树山村村庄规划范围为行政村村域,即北至兴县路,南至大石山,东至吉龙山,西至东塘河。
树山村拥的有三产业态包括酒店民宿、农家乐商店等,旅游配套较完善。树山第三产业业态基础较好,仍存在品质待提升空间。未来,树山村发展需转向规模化、规范化及特色化发展。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在村委会,商业设施集中在树山休闲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数量已初具规模,仍存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尚不及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标准。树山村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多建于2000年以后,以2层为主,少量3层与1层,均为苏式坡屋顶。
树山村山、水、林、田等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拥有大面积规模化经营的梨园、杨梅林、茶田等,在现状基础上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增加农产品产量。树山第一产业主要有梨、茶、杨梅等产品,其中翠冠梨、云泉茶等声名远扬,形成“四月杨梅、六月梨”的季节特色。树山温泉井是苏南第一花岗岩裂隙型温泉井,是苏南地区最优质的温泉资源,现已挖建2口井。“树山温泉1号井”是江苏省南部首个花岗岩型温泉井,富含硅酸、钾、钠、镁、溴、锂、铁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养生洗浴的最佳选择。村内现已开放的温泉设施有四季悦温泉、书香世家以及原舍·翕厢艺术酒店。树山温泉在苏州市闻名遐迩,是苏州市民享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村内云泉寺自2005年开始规划和重建,占地12亩,禅房近1000m2。
4.3.1 定位
在此阶段,村庄应被视为宝贵的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和特色塑造,恢复乡村活力。树上村根据自身特色确定定位为:梨花山村——中国最美田园、温泉小镇——苏南第一温泉、文旅名村——乡愁乡旅乡伴。
4.3.2 发展战略
“温泉+”发展策略将温泉使用从单一转移到多个,增加其附加值,以温泉旅游为契机带动其他产业,促进以其他产业为动力的温泉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战略从乡村建设、景区独立发展向乡村景区、产业一体转变,形成“旅游+”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双创+”战略将文创与乡创作为亮点,融入乡村与景区进行形象推广、品牌建设、产品改进和系统构成。
4.3.3 发展模式
建立“村集体为主导,村民合作,开发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引导村民开展更广泛的乡村旅游服务活动,规范和监督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重点关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各方利益,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倡导利益相关者参与,促进农村社区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合作博弈与错位竞争的发展模式。
苏南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达地区,故其乡村振兴应把握地区特殊性,了解村庄特色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其进行开发,并明确村庄发展定位,优化发展结构,提高强村民参与度,实现村民自治。树上村采用新型模式开发其特有的温泉、山林等资源,再通过引入投资加强现代化建设,可使村民收入及生活质量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