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康
(济南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
建筑档案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建筑档案而言,它在一定意义上不仅记述了工程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直至寿命期结束的整段历史,同时也保存了其建设者在相应阶段的活动轨迹,因此建筑档案不仅是人的活动对象的历史,也是人作为特定的人即项目建设者的历史。
建筑档案是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维护等阶段,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记述的项目建造过程及项目持存状态的信息总和,全面反映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总体状况。有参考、研究价值的古代建筑档案,必须“在形式上表现出高度的原始性,在内容上反映出明显的确凿性,是古建筑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1]根据这一要求,我国建筑档案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彼时“建筑档案”还未从原始记录中分化出来,保存载体主要为甲骨,保存场所即为当时的宗庙,也就是最原始的“档案馆”。
周朝,一种被称为“天府”的综合性档案保管机构出现,档案保存方式较过去也有所改进,“金匮”作为装具用于保存文书——竹简。同时期,还存在着“守藏室”“盟府”等机构。“出土的西周甲骨档案有四分之一是反映科学技术内容的,这其中有很多是涉及土木工程方面的,记载了普通房屋、宫殿、高层建筑、城墙、城楼等。”[2]。
秦汉是我国古代档案管理的重要转折期。秦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随后各诸侯国的大批档案、图籍被运往都城咸阳,藏于“明堂”、“石室金匮”等处,并由专门官员掌管。西汉代秦,继承了秦朝遗留的大量档案典籍,包括律令、图籍等,并相继修建天禄阁、石渠阁、麒麟阁及兰台进行保存。东汉时期,官方修建成立石室、东观、仁寿阁等皇家档案库,形成收贮档案文献中心。两汉“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3]
历经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后,档案管理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官修史书制度。隋朝设史馆,唐设史馆于“禁中”,用以收藏档案,编修国史。隋朝,中国重归统一,隋文帝和隋炀帝组织大量人力对档案典籍进行抄写复制,并修建观文殿以储藏之。宇文凯所著《明堂图仪》开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和制作立体建筑模型之先河,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创举。
唐朝建筑档案资料管理相较以前已相当成熟,出现较为先进的应用制图理论和制图技术。“魏征的《九成宫醴泉碑铭》记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建筑,李邕的《嵩岳寺碑》记述了寺内的建筑、环境,张嘉贞的《石桥铭序》记述了安济桥的建筑外观、桥栏装饰等”。[4]
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极大繁荣阶段,各式建筑的营造工艺、建造规模前所未有,作为记录建造过程的档案典籍也增多起来。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武经总要》《考古图》等详细记载了大量工程图样,并被收入其他著作,为后世建筑匠人遵循效法。
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档案相对丰富,大规模建造的建筑档案保存相当完整。天安门工程图纸就保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科学成就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特别是在其封建统治末期,科学的发展开始向现代化转变。清工部刊行的《工程做法则例》,成为这一时代建筑档案管理标准化的标志。
纵观建筑史,可见我国古代建筑档案管理大体经历了开端、发展、繁荣、转型等阶段。近代以来,档案管理逐步走向独立发展道路,形成对象明确、记录主体专门、手段完善、目的确定的工种,一改过去档案与史料相融合、与其他档案相混淆的情况。档案管理的手段,模式、形式、内容、机构、规模逐步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管理逐渐明晰、成熟,由从属性工作转变为独立、专门的工作。
建筑档案不同于史料,与后者相比,其科学性较强,受政治因素、意识形态、记述者主观偏见等影响较小,因其记述对象是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建设主体、营造法式、技术标准、材料、工艺等,物的要素占据主要地位。它的特征是通过对对象的客观记录来反映特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审美观,同时体现特定时代人们对建筑规律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因此建筑档案管理除了具有直接的科学价值外,还潜在地包含着社会历史价值。作为保存科学资料的活动,建筑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这一活动涉及建筑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是档案管理活动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实际成效推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和档案管理水平提高。从日常管理行为看,建筑档案是直接保存资料、记录建筑历史的活动,管理的业务性色彩较浓,带有机械性、单维度、封闭性等特点。从远景看,建筑档案管理活动同人类保存历史的活动相似。人通过历史回到过去的时代,重演过去的社会生活,而建筑档案则是通过档案了解过去人们的具体活动,再现建造过程,使后人在维护、修复、重建、复制建筑物等方面成为可能。不论从日常管理还是从远景看,建筑档案管理的科学价值尤其体现在推动建筑科技进步上来。建筑档案管理使那些促进建筑技术发展的成分保留下来,使不适应时代、技术要求、人的需求的东西淘汰,从而使人们创造更好生活环境、更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协调的人与自然的交流成为可能。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建筑档案管理具有鲜明社会价值。生产方式是划分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建筑活动又因其独有特征标明了每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反映一定时期的建造水平以及与这水平相适应的人的关系,构成这个特定领域的微观生产关系,从而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总体外观。工程项目按照建设方意愿和目的被发起,而后由施工单位承接建造,这其中又涉及专业技术分包、劳务分包等更为具体的活动,随之建立起相当复杂的组织结构。这所有的分工合作最终指向责任的划分和利益的分配,而如何分配又决定于生产关系或市场关系。人被组织成什么样子、怎样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创造最好效益,建筑档案便给出详实记录。就此而言,建筑档案管理活动就是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在特定项目上和特定过程中的人的组织信息的保存。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集中反映了人们在建造过程中的指导思想、生产生活理念等,并作为建筑档案被保存起来。民居、公共建筑无不反映着人们的规划思路,特别是公共建筑物,更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规划思路,建筑档案管理在此则以静态方式长期发挥着社会功能。
作为一种保存历史的工作,建筑档案管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任何建筑物都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结构,从现实性上讲,它是融合自然环境、社会需求、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在内的综合体,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一部建筑规划图集,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实际需求的现实。作为对这些文件的保存活动,建筑档案管理就分有了社会历史意义。建筑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保存历史的工作,让城市规划发展融入档案,让档案见证城市规划发展,在现实中保存历史,又让历史长存于现实中。通过这种保护和保存,使沟通过去和未来成为可能。“档案治理不仅要保护国家档案资源,而且要关注社会档案资源,保障家庭档案、社群档案、民俗档案等社会档案资源的有效传承。”[5]这样,建筑档案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出来,即它为人们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们得以回到过去的时代,同过去发生对话。
建筑档案管理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成为可能,许多纸质科技资料将由电子资料替代,就是说半导体保存将代替纸质保存,保存的形式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半导体内存空间巨大、占用空间小,消耗能量少等优点,使其逐步发展为建筑档案管理的主要载体,而纸质资料的保存将成为次要、辅助形式。加之互联网的运用进一步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电子和实物的隔阂。“城市建设记录、文件与档案集成化和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在联系历史、现实与未来,发挥城建档案的证据、信息与记忆功能方面均比其它模式有显著的优势。”[6]
科学技术在建筑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将重新定义建筑档案管理人的地位。计算机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首先标志着工具、手段的进步,这些手段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则意味着人自身的解放。人的解放是指人回归自己的创造性本质,在建筑档案管理领域则是指档案管理人将摆脱简单重复性工作,去完成创造性工作,人的精力将通过工具的使用加倍放大,管理能力和规模将呈现指数级上升,这就为管理更大规模的文件资料创造了空间。而在整体关系中,人将成为真正的人,人将恢复人的地位,从事保存和提升档案价值、最大限度发挥档案效果、不断更新档案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即以主动性身份出现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
档案管理有自己的历史,建筑档案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一个独特分支也有着自己的特征。从直接意义上,建筑工程档案是建筑物的历史,记述了建筑物产生和存续过程,而建筑物不是自然物,它是人类建造技艺的结晶,包含着人类探索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成果,保存和保护好建筑档案不仅是对建筑物历史的记录,更深层上是对人的建筑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物的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的另一番表述,做好建筑档案管理就是做好物的历史的管理,同时就是做好人的自身的历史的管理。要从对建筑档案管理的事务性理解中超脱出来,从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和理解这项活动,它不仅满足了日常需要,更满足了长远需要,满足了人们对科学技术、人文道德、审美观念、哲学理念保存的需要。因此,做好建筑档案管理是一项社会任务,更是一份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