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居多,这为地方造就了璀璨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广西壮族刺绣,它是壮族民间手工艺的一朵奇葩,距今有着大约1800年的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广西壮族刺绣传承着古老壮族繁衍生息的悠然历史以及对渴望生命的崇拜心理,是壮族文化以及壮族人们记忆深处的一颗“活化石”。“侬人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由此可见,壮族刺绣正是古代“句町文化”的延续及发展。延至后来,以马山县为核心,附近的80多个乡镇村屯都将壮族刺绣广为流传。壮族刺绣象征着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壮族人民的心中和生活中。换句话说,有壮族的地方就有壮族刺绣。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却差点令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20世纪末的时候濒临失传。但好在随着政府以及传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然焕发生机,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传统手工艺中大放异彩。
在广西,现在依旧有无数民间手艺人在坚守着民族传统手工艺,默默地传承着现存的技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依旧在传承文化的第一线,以自己精良的技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构建起一个缤纷的世界,为岁月匆匆流逝留下了一缕痕迹。
广西壮族刺绣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是手艺人们用各色的丝线在布上依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未来的期盼、对后辈的寄托,绣出带有各种美好寓意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在手艺人们手中,用针线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特有的艺术审美,在造型不停变幻中去寻求一种美丽与平衡。在此基础上,可将壮族刺绣分为实用性造型和象征性造型两大类:
2.1.1 实用性造型
实用性是壮族刺绣的基本特征之一,手艺人们通常会在肚兜、被面等日常用品上绣制图案。这些图案相对细腻繁密,造型上讲求严谨生动,风格繁复多样,有着少数民族特有的秀雅隽丽。但一味地循规蹈矩做些相似的图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艺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1.2 象征性造型
荣格说:“象征是某种隐秘的,但却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部特征。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领域之中的现象。”例如:有时会常常在女子肚兜上绣上石榴花,寓意多子多福;而像双飞燕的图样则寓意为夫妻恩爱,永结同心;我们常见的牡丹寓意富贵吉祥……诸如此类,这种带有美好寓意象征的替代物,长久以来以此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而且体现了手艺人们独特且精致的审美情趣。
鲜明的色彩观念和别具一格的时代风尚使刺绣品在色彩与纹样上搭配得相得益彰,并且也会让观看者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应联想。所有刺绣品的色彩搭配都是倾注着创作者的感情,因为它们都是手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绝妙的艺术情操一针一线地绣上去的,充分展现出了少数民族人们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时尚。手艺人们会根据其中绣线材料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再进行创作。民间艺人们也能够巧妙地掌握互补色关系,其中又有黑白相间、红绿相衬,把各式各样的色彩有规律却又不单调地组合拼凑在一起,使得壮绣色彩风格既统一和谐,又浓郁艳丽,别具一番风情。
所有的刺绣品基本具有美好的象征,它们代表着手艺人们独特的审美感知以及他们对色彩使用的把握程度,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广西壮族刺绣通常在色彩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较为鲜艳明丽的颜色,比如红、粉、黄、绿、紫、蓝。与多数壮族人们颜色浓重且更多偏向于黑色、深蓝色的日常服饰不同,广西壮族人们的部分日常用品,如背带、背面、鞋面、绣球等各类刺绣手工艺品,往往在配色上与他们身着的服装颜色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色彩对比。
无论是怎样别出心裁的纹样或者配色,其特色、样式都必须通过精准且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让自己的针法和技艺准确地诠释出壮族刺绣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魅力与别样风貌。这就少不了各种针法所带来的不同表现力。每一种针法都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以及独特的呈现效果。而在每一次的刺绣中,选用合适的针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恰当的针法就能准确且生动地表现出所刺绣物体、样式的质感,使其变得灵动,充分利用到不同针法带来的不同效果,就能增强刺绣艺术品的表现力与魅力。其中技法,更离不开一个手艺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在一生中对刺绣技艺的积累与创新。当然,一件好的刺绣品,离不开针法与技法的巧妙运用。技法既是一幅好的刺绣作品的基础,又是最需要手工艺人们精湛的技艺沉淀。因此,手工针法、技法在刺绣过程中,都是不可轻易忽视的重要环节。关于壮绣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 平绣
平绣,别名齐针、铺针、捆针,是刺绣针法的基础,利用简单的入针出针来对好造型的图案填色。平绣看似简单,却又最能体现出一个手艺人的技术。它看似简单平实,仿佛最有规律可循,但其实内涵丰富。一般说来,常用纵向、横向与斜向三种绣线的走向来填充绣稿的颜色。绣线的走向要严格遵从图案的形状来选择,对绣线依次排列整合,使绣线覆盖绣稿,才会使得最终的绣品美观精致。不仅如此,连出针入针的角度,也会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以针尖和绣底中有45度的夹角时再入针,会使效果更佳。而入针出针是否工整,绣线的排列是否有序,线与线之间是否错落有致,都成为了判断一幅壮绣作品优劣的必要条件。
2.3.2 钉金绣
它是广西壮族刺绣传统技法中的一种绣法。这种绣法曾出现于晚唐,并在辽金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主要是利用辅线将主线固定在绣底上,而后进行刺绣。钉金绣是将彩色丝线或者金银线等,用另一根丝线固定于绣底表面的特殊绣法,在广西百色靖西刺绣中颇为常见,通常用于在大红色底料上来绣制金色的纹样。这种红色与金色的搭配,彰显了绣品的大气富贵,所以通常会被一些富贵人家所钟爱,多用于收藏,普通人只能望尘莫及了。而现在壮族刺绣中能见到的金边钉线绣,大多都是被一些表面为金色的绣线来做替代了。
2.3.3 堆绣
堆绣也是广西壮族刺绣中特有的技法之一。堆绣技法首先要将绣线事先辫成一股,其次在打好线稿的布上,将辫好的绣线沿着所需要绣制图案的纹路和走向,用细线固定、层层堆叠而成。这种特殊的技法,让本为平面的刺绣有了立体浮雕的视觉效果,使刺绣品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让观赏的人无不为之赞叹。
壮族的织布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为刺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壮族传统的布料主要为棉布和麻布为主。这其中棉布的优势是吸湿性强,适合炎热的南方气候、穿着舒适柔软,更适宜生活起居,容易染色且耐洗,但缺点是容易起皱,比较容易缩水。纵观传统刺绣或现代刺绣,棉布都是最为常见且普遍的布料。而麻质布料会比棉质的触感更硬,其特点是吸湿性强,出汗后不贴身,但依旧也是易起皱。壮族的传统织物中还有苎麻,如今使用频率已大大减少。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达,面料的选择范围也变得多了起来。更多的人造纤维逐步进入了手艺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些人造纤维与传统的织物相比,颜色上会更加鲜艳明亮,质地上会更加柔软贴肤,且耐脏不变形,更适合日常的使用,成本相对比较低廉。这不仅让刺绣品的品质得以提升,也降低了手艺人们的制作成本,使刺绣品保持精致形态的同时,更便于后人的保存和收藏。
广西壮族的传统少数民族刺绣不仅仅是古老技艺的完美体现,还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域特色、信仰崇拜等,民间手艺人们通过刺绣寄托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大众对于刺绣的关注度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也纷纷献策想将此瑰宝在创新中永久地传承下来。鉴于刺绣材料属于纤维材料的范畴,因此,可以将其应用在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中。
继承和发扬一定是关于好的事物,在对壮族刺绣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壮族刺绣原有的风貌。可以在颜色、文化内涵等方面大多以壮族刺绣为主,在此基础上,附加以其它可结合的纤维材料,这其中有可能是壮族刺绣不曾用到过的或不常用的材料,新材料的融入不能使刺绣品显得突兀,要能更好地将刺绣品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衬托出来,这样才能将壮族刺绣特有的民族韵味更好地保留下来,让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的设计理念交融产生出更好的壮绣精品。
现代纤维艺术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取材广泛,这就使它与壮族刺绣相结合的可能性加大。可以将刺绣中常见的图案、构图、纹样等,打散重构,以最基础的技法加入现代刺绣的针法,使之产生完美的融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接受民族风的服饰、饰品、工艺品,在现代审美观里,越是质朴的东西,越是民族的东西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在民族图案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纤维艺术适用的题材,也会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纤维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材料。现代纤维艺术的创造自由性较高,而刺绣的材料显得十分单一。只有在新材料中找到壮族刺绣与现代纤维艺术的共同性,从而形成的作品才不会突兀。由此可见,材料的创新也会给壮族刺绣带来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将壮族刺绣与现代纤维艺术融合的同时,兼顾到该民族所特有的魅力,对传统刺绣图案进行创新表达时,为其赋予现代艺术创作的思想,创造出更符合时下人们审美的刺绣品。新的设计理念的融入,就可以让人们换一种角度去欣赏壮族刺绣的艺术价值。而刺绣品图案的选择往往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随着人们思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图案自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再设计和改良,让传统刺绣变得不再那么严肃拘谨,将当今生活气息融入到该民族中,必然可以设计出更有民族风情、更具设计魅力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而纤维艺术若能与刺绣产生良好的结合,这无疑对于传统刺绣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