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婕,谢成龙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自从远古石器时期,壮族人民及其主要先民就在我国岭南地区生息繁衍,另外还在岭南的壮族主要栖息地发现近百万多处的古人类生活遗址,是亚洲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几处古人类生活遗址之一。广西潮湿多雨,为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壮族先民在早期选择了干栏形式的建筑作为当地的主要居住的形式,这种建筑以竹木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内部空间则围绕能取暖去湿、具有维系家族关系的火塘开展。因为大量汉人迁徙的结果,推动了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
壮族干栏式民居根据分布的地区不同,其建筑特色各异,形式多变。桂西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很典型,即整个干栏式房屋内部大致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底部是底层架空,用来做饲养和或者圈养一些小型家禽或者其他牲畜;上层是构成人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的重要层,人们离地而居,以避潮湿。桂中地区的干栏住宅建筑平面以“凹”字形为主要特征,流行二进三开间,造型规整,布局对称,简单实用。桂南地区的壮族干栏建筑是一种次生形态的干栏,房屋大多分为三开间,中间为前堂后室,左右开间多分隔为二,分别作为卧室(或储藏室),另外一间为厨房。
桂西北干栏式的居民主要结构形式是穿斗构架;首先,承重是桂西及桂西南民居主要的建筑结构特点,它是在建筑下部的二分之一处采用穿斗结构,其次是在屋顶部分,结构通常使用大叉手斜梁承托着桁条;桂中西部的传统民居建筑其结构之所以是混合承重,是因为大多数材料使用的是砖石与夯土。
壮族干栏式民居的木构架结构简单、颜色简约,装饰较少。随着汉人大规模的迁移,壮族建筑文化也开始汉化,汉人文化中的装饰元素结合壮族人民的习俗融入民居建筑中,如屋面形式、屋脊图腾构件、檐下挑手造型、雕刻艺术、白墙彩画等,为民居建筑增添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桂北地区属于高温多雨地区,为使房屋凉爽、干燥,必须加快屋顶的散热排水速度,所以采用的是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的人字形的双坡式的屋顶,屋顶的倾斜角度颇大,并且便于施工。屋面的铺设采用了“压七露三”的方法,形成了有秩序的、凹凸交错的纹理,有更好的排水效果。为了安全性的考虑,在靠近屋檐的地方加设了有装饰的、材质特殊的瓦当,用以稳定屋面[1]。
壮族民居的屋面坡度主要做法有“金字水”和“人字水”两种,两者区别体现在屋顶横向剖面上。“金字水”是按坡度为1/2 的直线屋面,做法较为简单,桂西那坡地区的壮族民居多采用这种形式;“人字水”是通过“举折”处理所形成的多段折线形屋面,其形态上较优美,类似“人”字形屋面曲线能在下雨时将雨水引的更远,并能防止瓦片滑落,确定是对于木材加工技术和精度要求较高[2]。桂北龙胜地区的壮族居民普遍采用这种做法。桂西北西林地区的壮族民居屋面前檐门廊采用“小重檐”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工艺水平介于那坡民居与龙胜民居之间,其功能也是为了更好地抛离雨水。
在我国古建筑装饰上,屋脊是建筑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屋脊上的图腾装饰加强了古建筑的美学感受,还起到了防风的实用性功能。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图腾构件,其形式主题多样,更富有地域文化。桂北地区的屋脊是受到湘赣文化影响较为简单、稍微带有弧度,在正脊会有一些具象的纹样则是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桂北传统民居常见的屋脊有:清水脊和瓦片脊。鳌墩是屋脊的一个装饰重点,它位于屋脊正中,它不但有具象的植物造型,还有抽象的几何造型,在装饰表现上运用各种装饰结构,鳌墩不仅起到装饰功能,还有实用功能,它加使脊的重量以抵抗风吹雨打,更加结实耐用[3]。
屋脊是整个民居建筑中最明显、最易于发现、最容易展现装饰文化的地方,壮族人民在屋脊上设置多样的图腾构件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同时,还丰富了屋顶的颜色。常用于屋顶的图腾有钱币、小狗、牛角等。钱币图案是用瓦片拼出的,样子大概是四出形。钱币从秦朝大一统后,造型就变成了外圆内方,同时人们也觉得,铜钱是金钱的象征。壮族民众在屋脊使用钱币的图腾构件图案,表达了祈求家庭生活富裕、家业旺盛的良好愿望。
屋脊上的图腾构件大多数以几只狗的形态出现,中间的是体型较大的狗,小狗在其大狗的旁边,它们面朝着东西方向,寓意是祈求家宅和家人平安健康。在骆越故地的壁画上有许多的狗的图腾画像,因为壁画是壮族民众进行盛大祭祀仪式的场所,所以狗在壮族民众心中的重要性也可见而知。在壮族先民中间,仍然有崇拜狗的风俗,桂西的壮族民众会用彩纸手工做成狗的样子,再加上热闹的锣鼓活动,在过春节的时候举行游行活动来庆贺新的一年到来;右江一带壮族民间春节时也会在庙坛上立披红挂绿的刍狗而祭之;桂南、桂中和桂西地区的壮族民间,现在还流行设立一个石雕的狗,放在村里或者家里风水最不利的位置,以此保佑村民和家人的平安;壮族民间的神职人员都有禁食狗肉的戒律,由此,更加可见狗的图腾装饰的重要性[4]。
牛角形状的装饰在屋脊上也经常有机会出现,它通常来说是不使用火山灰石或砂石雕塑成的,这些也是西南壮族地区民众对于牛的崇拜。壮族,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一直以来是用他的牛和羊来进行耕作的,生活中牛是最必不可少的,为了表达对牛的崇敬之心,先民们形成了对牛的崇拜。在壮族的思想观念里、甚至是中国的思想观念里,牛是辛勤劳作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屋脊上牛的图腾符号,是用来祈求保佑六畜兴旺、生活富足、吉祥幸福。此外还有其他美好寓意的屋脊装饰构件,例如葫芦、鱼等。
挑手是大木作构件的水平受力构件,位置在檐下,是用来支撑檐標的构件。所有出挑的前端都用来承托挑檐的梁枋,后端全部卯入承托檐柱。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檐下挑手造型装饰通常指的是通过雕成各式各样的、可以赋予民族文化的装饰性图案,容易见到的有如意莲花头挑手、象鼻莲花头挑手、鱼头衔象鼻形挑手、如意云雷纹莲花头挑手等,如意莲花均是佛教艺术的产物。
壮族先民大多数依河居住,所以把鱼视为生活富裕、子孙满堂、平安健康的象征。直至明代的壮族地区也仍旧是大象的栖息地,对象的崇拜流传已久。因此,鱼头衔象鼻形挑手的意义也更加明显了。除此之外,壮族民居装饰中还有象鼻莲花头、龙头衔象鼻等形式,寓意如出一辙。
云雷纹是壮族对高不可攀的云产生了崇拜和敬畏的意味,莲花纹的使用是与佛教文化的美好含义有关,如意云雷纹莲花挑手就是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桂西北的壮族干栏建筑中,檐下空间较小,所以增加吊瓜吊柱来加大空间。吊瓜、吊柱垂下的头部,民众会在此增添一些纹饰,装饰形式主要有灯笼形、绣球型、瓜菱形和宝瓶形等图形,这些图形都有美好的寓意。
其中灯笼形的含义是团团圆圆;绣球形的含义是喜结姻缘、多子多福;瓜菱形有生产丰收的意思;宝瓶形象征着观音菩萨手中的玉净瓶,有幸福生活、赐花送子的意义。绣球形是具有壮族地域特色的定情信物,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时,年秋人都用抛绣球来定下姻缘;瓜的形状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南瓜;宝瓶形是来源于佛教文化。
壮族还有在门、窗户、木件上雕刻的传统,形成了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艺术。壮族地区人民的审美文化和壮族文明精神也通过“三雕”艺术来表达,“三雕”艺术精湛的艺术手法、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简单明了的文化内容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欣赏更加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探索。明清时期,壮族民居建筑中的木雕艺术被广泛流传,这时的木雕技术就已经成为民居装饰中的重要工艺之一。其雕刻内容也纷繁复杂,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色等题材。雕刻在窗户上的雕饰被称为是窗雕,雕刻技术熟练、图案精美,窗雕上的纹饰都饰以简单的纹样,也体现了壮族地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风格[5]。
壮族地区的民众因为美观,会饰以简单的鸟兽纹饰和字符图案,这样还利于室内的光照。壮族的雕刻同样会出现在斗拱和屋檐上,上面还有很多造型精巧的纹饰,如立鱼形、花瓶形、莲花形、灯笼形、瓜菱形等,使得民居建筑更赋有美感。民居家具的雕刻主要是位于箱笼、厨柜、床头、椅背、桌沿、神案等部位,内容与木雕的大致一样,都是吉祥性的图案[6]。
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白墙,白墙上多数绘制彩画。彩画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它的主题不限,五颜六色,较为丰富,一般用来描写壮族人民的民间传说,主要色调以红色、绿色为主。体现了壮族地区人民的精神审美情操,整体画面庄重、典雅,雅俗共赏。
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建筑装饰承载了特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追求,也彰显出壮族民居建筑的美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蕴涵。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装饰图案形式属于一种符号印记,除具有较为直观性的视觉层面上的表达意义的美学,还具有一些象征性的深层次的涵义,而在这装饰设计的象征寓意是民众在长久的历史生活中来约定俗成的,如在这些古民居的建筑门窗、屋脊、挑手、屋面等结构在装饰运用中的融合,常可以看到运用喜鹊和梅花、龙和凤、松竹梅等的诸多组合纹样,立寓意为“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等,反映古时的人们对理想的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壮族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属于一种独有的民族性装饰文化的符号,作为一种壮族的独特之美的呈现载体之一,自然与壮族人文历史内涵密不可分,充分展现出壮族地区的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地域民族性特色和民族思想文化,是传统民居建筑中难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朴素的哲学理念和审美内涵。
壮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它广泛分布于广西各地,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宣扬,我们务必要探索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特色和内在价值,并将其不断地发展完善,传承其历史文脉,实现壮族民居建筑装饰永续发展的道路,这对于我们了解民居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深刻研读这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脉、社会背景及哲学思想,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壮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以及如何能够使其在现代建筑设计和发展中得到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