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2021-03-31 05:31韩超逸汤德元曾智勇郭倩妤廖少山杨志刚晏仁潭
动物医学进展 2021年3期
关键词:免疫原性毒株宿主

韩超逸,汤德元,曾智勇,黄 涛,王 彬,郭倩妤,廖少山,张 森,杨志刚,晏仁潭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传染病。PR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为线性DNA病毒。PRV可引起仔猪呕吐、高热及神经症状,病死率较高,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成年猪出现高热症状耐过后通常呈隐性感染[1]。因为PR传播速度快、危害大,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PRV具有潜伏感染的特点,病毒经口鼻呼吸道感染宿主后,可潜伏于外周神经系统中,此时不产生新的病毒粒子,当外界条件变化引起动物应激时,PRV会被激活导致宿主向外排毒,感染猪群甚至造成PR的暴发[2]。潜伏感染这一特点是PRV难以净化的主要原因。

1 病毒结构

PRV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从内到外由双链DNA、20面体核衣壳、被膜、脂质双层膜形成的囊膜构成。20面体核衣壳由162个壳粒组成,其中150个六邻体,12个五邻体,衣壳直径约为110 nm~150 nm。被膜位于囊膜和衣壳之间由双层蛋白质构成,且内外组分蛋白不同。囊膜位于病毒粒子最外层,由11种糖蛋白和4种非糖蛋白组成,囊膜在PRV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位于胞浆内被囊膜包裹的成熟病毒粒子直径为150 nm~180 nm,囊膜表面有长约8 nm~10 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1]。

2 病毒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2.1 基因结构

PRV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大小约为150 kb,G+C含量为74%,具有长独特区 (unique long region,UL)110 kb 、短独特区(unique short region,US) 10 kb,US区两端分别插入了大小为15 kb的末端重复序列 (terminal repeats,TRS)与内部重复序列 (internal repeats,IRS)[3]。因为UL区与US区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所以PRV有两种异构体,并且两种异构体都具有感染力。PRV基因组复制起始位点,一个位于UL区域称为OriL,另一个称为OriS,在IRS区重复存在;PRV基因组含73个基因,67个开放阅读框,可编码70~100种蛋白质,主要包括衣壳蛋白、囊膜糖蛋白以及各种酶,但其中一半是PRV复制的非必需蛋白,因此PRV可以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4]。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分离出了变异的PRV毒株,YE等将我国分离出的PRV毒株基因序列与欧美毒株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故对PRV进行了基因分型,我国PRV属于基因Ⅱ型,欧美PRV属于基因Ⅰ型,对比欧美基因Ⅰ型,基因Ⅱ型PRV的US1基因出现了很大的突变,UL36、UL49.5、UL51基因突变率超过了10%,导致了我国PRV毒株与欧美PRV毒株出现了生物学功能差别,进口疫苗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5]。根据PRV基因功能的不同可将基因分为结构基因、毒力基因和调节基因;根据PRV侵入宿主细胞转录先后顺序可以将其基因组分为立即早期基因、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

2.2 主要基因及其功能

2.2.1TK基因TK基因位于UL23区,基因全长963 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TK基因是PRV毒力基因之一,TK基因编码的胸苷激酶是PRV在静息细胞中复制所必需的。缺失TK基因的病毒在神经组织中潜伏感染能力减弱,但并不影响病毒免疫原性,因此TK基因可作为基因缺失疫苗的靶点基因。我国分离出的PRV变异毒株TK基因相对于gC、gE较为保守,与国外毒株同源性可达99.5%~100%,属同一分支[6-7]。因为TK基因的保守性较好,所以TK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在不同的PRV毒株中具有代表性,可为抗PRV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2.2.2gE基因gE基因位于US区,基因全长1 740 bp,编码577个氨基酸,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gE基因是PRV的毒力基因之一,gE蛋白可以促进PRV与细胞融合,介导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缺失gE基因的PRV只能感染第一级三叉神经和调控鼻黏膜的交感神经,而不能扩散感染第二级神经节和交感神经元[8],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分离出的PRV变异株gE基因氨基酸疏水残基和亲水残基发生了突变,这可能会影响PRV与细胞的融合[9],gE蛋白不具有免疫原性,缺失gE基因会降低病毒的毒力但不影响PRV免疫原性,因此gE基因可成为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发靶点,目前临床应用的PRV疫苗基本都缺失gE基因,可以通过检测gE特异性抗体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

2.2.3gB基因gB基因位于UL区,基因全长2 800 bp,编码913个氨基酸,是PRV复制的必需基因,gB蛋白是一个复合蛋白由gBa、gBb、gBc组成,是囊膜的组成成分。gB蛋白参与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也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gB蛋白与三类融合蛋白类似,具有三聚体折叠,二聚体融合环,α-螺旋结构,gB蛋白以胆固醇依赖方式通过融合环与细胞膜结合[10]。gB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周莎莎等将JS-2012与Bartha-k61的gB基因交换,显著的改变了两个毒株的免疫原性[11],因为gB良好的免疫原性在临床中可通过gB-ELISA检测猪群是否获得免疫保护。马震元等建立了PRV-gB-CLEIA法,45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且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可实现抗体剂量值的定量检测,为临床gB抗体的检测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12]。

2.2.4gI基因gI基因位于US区,基因全长1 053 bp,编码351个氨基酸,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gI蛋白是囊膜蛋白,可促进病毒在细胞间扩散。gI与gE通常以非共价键形式复合体存在,gI蛋白能促进gE蛋白在内质网中的分泌,保证gE蛋白的正确糖基化[13],DONG等将经典株gE/gI基因与变异株互换发现gE/gI基因变异可增强PRV毒力[14]。因为gE、gI蛋白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经常以二者的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研发抗体检测技术,申一兰等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了gE/gI重组蛋白纯度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胶体金试纸的研发打下了基础[15]。

2.2.5gD基因gD基因位于US区,基因全长1 300 bp,编码402个氨基酸,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gD蛋白是囊膜蛋白,在PRV中高度保守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gD基因是PRV吸附细胞所必需的,缺失gD基因的PRV无法感染细胞,与HSV相比PRV的gD蛋白只能与细胞表面受体Nectin-1结合,并且PRV对人源和猪源的Nectin-1受体结合能力并无差异,gD蛋白与Nectin-1受体以1∶1的比例结合,结合位点分别是N77、I80、M85、F129,其中F129位点有着决定性作用,若突变此位点病毒几乎不能侵入细胞[16]。病毒进入细胞是其感染机体的关键步骤,病毒只有进入细胞才能进行复制。gD基因是PRV吸附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过了解gD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机制可为后续研发抗PRV药物提供参考。

2.2.6gC基因gC基因位于UL区,基因全长1437 bp,编码479个氨基酸,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成熟的gC糖蛋白大小为92 ku,是囊膜的组成成分。gC蛋白可与细胞表面的肝素样受体结合,介导病毒吸附细胞,但缺失gC蛋白的PRV仍对细胞有较低的感染性,此外gC蛋白具有多个抗原表位可诱导免疫应答,王一鹏对从免疫猪场发病仔猪中分离出的变异PRV进行序列分析,发现gC基因多处发生单个或连续几个碱基的置换、插入和缺失导致了gC蛋白的抗原表数目、位置、或氨基酸发生改变,国外疫苗株的抗血清对该变异毒株中和作用较差[17],因此gC基因的变异可能是我国近年来各地出现免疫猪场PRV“返阳”的原因之一。

2.2.7IE180基因IE180基因分别位于IRS和TRS区,编码1460个氨基酸,蛋白质大小约为153 ku。IE180基因是PRV中唯一的立即早期基因,可独立发生转录。IE180蛋白累积后可启动病毒其他基因发生转录,PRV IE180蛋白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ICP4蛋白部分区域有很高的相似度,二者部分功能互补[18]。邓辉发现IE180 3′UTR端部分序列可形成G-四链体结构,抑制基因的转录,G-四链体配体小分子TmPyP4可稳定此结构,从而抑制PRV的早期增殖过程[19]。IE180基因转录位于PRV基因转录的开端,对于PRV的复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一特性IE180基因也可成为抗PRV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

2.2.8EP0基因EP0基因位于UL区,可编码1 23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5 ku,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EP0基因对立即早期基因IE180有反式激活作用,可促进IE180蛋白的表达,EP0蛋白可与IE180蛋白共同作用激活TK基因及gG基因的转录,EP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并且EP0蛋白的入核由Ran蛋白、输入蛋白α1、α3、β1共同调控[20]。缺失EP0基因的PRV在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会减弱,但并不影响PRV毒力[21]。目前对于EP0基因的研究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EP0基因对于PRV基因转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EP0基因是如何调控基因转录,以及我国各地分离出的变异PRV毒株EP0基因是否发生变异,都应该是我们积极探讨的。

2.2.9UL21基因UL21基因位于UL区是PR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pUL21是被膜蛋白,缺失UL21基因的PRV与野毒株相比增殖速率减慢,但在pUL21代偿性细胞上可恢复其增殖能力,外源性的pUL21可抑制NF-κB通路,且pUL21量越高抑制效果越强[22],UL21基因也与PRV的神经浸染性有关,pUL21羧基端可与胞质动力蛋白Roadblock-1互作,使用pUL21羧基端缺失的PRV攻毒小鼠后,小鼠死亡时间延长,颈上神经节中的病毒含量显著降低[23]。相比国外疫苗毒株,我国近年来分离出的变异毒株UL21基因发生了突变,其pUL21表达水平升高,意味着变异毒株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功能,以及神经浸染性[24]。

2.2.10UL41基因UL41基因是PRV复制的必需基因,UL41基因编码宿主关闭蛋白(vhs),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0 ku,PRV与HSV-1的vhs同源性为38.4%。vhs蛋白在体内外均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可降解宿主细胞的mRNA,抑制宿主基因表达。vhs可以切割IRES下游区域翻译起始因子eIF4H和eIF4B,增强其核糖核酸酶活性[25-26]。但在PRV中,vhs蛋白并不是唯一能抑制宿主基因表达的病毒蛋白,缺失UL41基因的PRV仍对宿主基因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缺失UL41基因也会显著减弱PRV在体内外的复制能力和感染力[27]。UL41基因编码蛋白可抑制宿主细胞基因表达,通过进一步研究vhs对哪些基因转录产生影响可为PRV对宿主细胞的作用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3 小结

PR因为其致病力强、传播途径多样、可潜伏感染等特点,成为危害我国猪业养殖最严重的传染病病原之一。PRV基因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础,基因发生变异的同时也意味着病毒生物学功能的改变,自2011年以来我国各地陆续从接种过PRV疫苗的“返阳”猪场分离出了变异PRV毒株。这表明PRV变异并不是个例而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了解PRV基因结构及基因功能,才能从“已知”得“未知”,为预测PRV变异株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除此之外,了解PRV基因功能,有助于疫苗及药物的研发,例如TK、gE基因是病毒的毒力基因且是病毒复制非必需的,故其可以成为基因缺失疫苗的靶点基因,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缺失基因相应的抗体,还可对疫苗免疫猪及野毒感染猪进行区分。gD基因、IE180基因、EP0基因,对于PRV感染细胞以及PRV的增殖都具有着重要作用,可成为抗PRV药物研发的靶点基因。虽然目前PRV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还没有完全被报道,但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对PRV基因结构及功能的研究会不断深入,为PRV的防控提供更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免疫原性毒株宿主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猪乙型脑炎PrM-E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布鲁菌缺失疫苗株M5-ΔznuA和M5-Δbp26-ΔznuA的构建及毒力和免疫原性的评估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针对潜伏结核感染的A39 DNA疫苗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