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鸿坤,史航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132012)
地域文化是经过时间洗礼而形成的一种遗产,它是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使之传承至今。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高科技和工业文明使人类拥有强大能力的同时,这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却在逐渐消逝,使城市失去了自身独有的文化气息,使人们面临生存环境特色消失的难题。这种背景下,现代建筑呈现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盲目模仿西方建筑形式两种现状,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中共生性和同构性的思考,探索适应当代东北地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方式,推动东北地域文化建设和传承。
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造就了人类不同程度的文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建筑特色便有所不同,因此地域文化产生的初始因素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前提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使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
俯瞰东北地区,呈马蹄形地貌轮廓环抱着东北平原,三面都被山地环绕。属温带季风性气候,由北向南为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往西由为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季风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夏季降水量大,冬季较少。拥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季节性冻土深度大约为1000 毫米。东北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为砂土、黄土、松树、秸秆、羊草、青砖等。
建筑形式很大程度直接受地域特征、人文风貌和民族风格影响。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一个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人文风貌,才能更好的将地域文化贯彻到建筑设计中去。
东北地区是满族最早起源的地方,地处高纬度的边陲,山水环绕、土地广袤、原野空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们耿直、豪爽、质朴的性格。满族最早的祖先大多以打鱼、狩猎和游牧为生,因此满族人民的这种生活方式在面对自然时能够形成顺应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社会生活观念。由于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特色鲜明的建筑形式逐渐衍生出来,一直延续至今,无论从院落形制、空间布局、屋顶样式到开间面阔、色彩、装饰等等均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东北”一词自有文字起,便作为一个地区载入典籍。在朝代的更替中,东北地区始终是一个臣服于中原皇室的地方政权,一直以来,具有一定的完整和独立性,这也使得东北地区的建筑形式保持一定特征的持续发展状态。
最早形成的建筑形式是冬季的地穴式和半地穴式以及夏季的“巢居”。这是人们最早用来抵御寒冷和野兽侵袭的方式。辽金时期,火炕出现,人们由穴居逐渐过渡到地面居住。背风和向阳两个特点是居民的建筑选址主要考虑的因素,建筑材料选用木材,墙体由木材围建,用树皮搭顶,这种地面建筑形式最早被称为“地窨子”和“撮罗子”。
建筑形式逐渐演变为人们自己建造的以砖石、泥土、草木为主要材料的乡土建筑群。《奉天通志》有详细描述:“正房三间或五间,或于三间之东首接盖一间者曰‘耳房’,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房皆起脊,旧俗俭约,多用坯土砌成,近侧两山及前后皆用砖石,椽上盖以苇笆或秫秸,上覆稗草,铺置平整,名曰‘硬山房’。这种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南面设主要出入口,北面通常是宅后空院,建筑群布局主要沿东西向成带形分布,两撞住宅于两侧紧密连接。这种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台基较高,可以保护房屋基底并且防积雪,南窗较宽大,为了增加日照时间,开阔视野,进深通常比较窄,有利于防寒保温。庭院宽敞,两侧建造厢房用于圈养牲口或储存粮食物品等。空地栽种花草树木,将防寒的密闭居住空间巧妙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粗犷、混沌、反璞归真的建筑语言,启示着当代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19 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东北地区社会生活开始呈现多层面,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对东北地区原有地域性建筑体系进行破坏,探索中西建筑在功能与传统形式上的结合,形成新的地域特色。中华巴洛克就是其时融合中西建筑文化所诞生的新式产物。它包罗了外国已有的形式,也包罗了中国特有的建筑现象,这就是当时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筑遗产。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将重点放在国民生产上,俭朴建筑形态开始在国内流行,并发展为很有特色的“方盒子型”建筑。所以,这一时期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缺少一种属于地域归属的情感关怀。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们开注重始思考和探索地域性特征在建筑中的表达形式。包括城市的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文环境、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等等信息,都将无声无息地融入建筑设计的灵感之中。
合理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可以有效的阻挡冬季的寒风,冬天受西伯利亚冬季风的影响,刮偏北风,根据风向,沿着环绕风向方向建造连续的建筑空间体量,形成一道挡风屏障,民居建筑多呈现U 型排列,这样不仅可以尽量避免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还能防止建筑高度差带来的高层风和涡流等不利因素。另外,还可以通过景观要素的灵活应用来提高建筑布局的合理度,例如,运用挡风树,挡风墙来引导风向,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山高水长,地广人稀。形成了东北人喜“大”的心理,东北人性格耿直,豪爽,简洁、粗犷、质朴的艺术表现形式符合东北人的普遍审美,这种人文特征使得东北地区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尺度等均寻求大尚侈的表达,造型简洁不失气势,风格偏向粗犷、厚重,因此,东北地区建筑多采用几何式的建筑大体块美感,表现建筑质朴、刚劲与力量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像是一种形式资源,利用地方特色或者传统建筑作为设计原型,可以增强建筑的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例如建筑仿生形态的设计,有环境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机构仿生等等,将仿生形态和构成原理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和空间结构领域中,完善设计手法,从建筑的外形角度与地域文化产生直观的融合建筑,再比如传统的木构架的坡屋顶形式,现代城市建筑延续了这种形式,斜屋面可以起到有效隔绝寒冷空气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室内空间实用。近年来,坡屋顶设计结合顶面斜着顺着坡度开的天窗,将顶层升级为跃层,另外还有平坡相结合的形式,也可以起到遮风避雨防寒隔热的功能,并且使屋顶设计形式更加灵活。
建筑装饰是通过实物、色彩、材料等方式直接的、感性的传达建筑信息,表达能力更强,建筑的装饰通常能够直观表现出建筑的风格个性,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其内容、形式都是源于地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它是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对建筑的发展有影响深刻,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象征。
建筑表面装饰形态,是属于视觉语言的范畴,利用图腾、民俗、花饰等的形态细节,结合建筑的功能及特点,是将地域文化的语言转化为建筑语言的常用手段,是一种直观表达方式。例如东丰县农民画馆的设计,提取了东北传统建筑中的窗棂元素,古色古香的白色窗棂作为立面装饰,建筑被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的设计,以当地建筑窗花常用的满族特色剪纸为母题,创作出外立面的镂刻金属表皮,强调了建筑形态细节的可识别性,使建筑更富生命力与感染力。
色彩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比重也较大,是设计效果的重要标准。东北的冬天长达六个月,冬季自然色彩又比较单一,长期被冰雪覆盖,因此建筑通常采用暖色调,向米黄色,灰白色等再搭配鲜亮的红色,橘色色调,给城市的冬天注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在东北地区,阳光是很重要的自然要素,冬季太阳高度角偏低,光线照进室内的范围大,保温效果好。建筑的朝向控制合理,建筑便可最大面积的接收阳光。室内可以长时间保持恒定室温,建筑内部的微气候环境可达到最舒适的状态。同时,利用阳光照射产生的光影变化,可以很好的体现空间的体积、层次和场景的深度,还能为建筑带来动感和活力,给空间增添一份温暖和情趣。
冰雪文化是寒冷的东北地区独特的景观,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构思原型,是一种创作灵感,以冰雪为主题,提炼冰雪元素,进行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能放大城市的魅力,给城市注入新鲜和活力,成为东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产业。
东北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逐步与世界接轨。一个城市要想长久的稳定的发展下去,一定要表现出他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他包括传统习俗、自然风貌、社会形态以及长年累月形成的价值取向,它们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形式。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地域的文化能影响着建筑形态的生成,建筑又反过来解释着地域文化底蕴。城市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建筑,而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建筑完美展现城市的灵魂,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观念很好的贯通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
城市的快速发展下,渐渐失去了本身的特色。保留地域文化就是发觉这个地域的历史文脉,研究地区特色的人文,发扬并且传扬地方的传统习俗,延续城市个性与特色。但是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不单单是对历史的在现,它也与未来时代的发展相关联。人类追求高质量的生存坏境,建筑的设计会呈现生态自然、高科技、人性化的趋势,设计理念结合人的需求,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因此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形式不是一味的描摹传统,而是有创新性的时代的设计理念,结合科学技术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高技术与高情感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凝结了一个区域不同历史时代的地域特征、文化传统与精神文明,本文以东北地区地域文化作为建筑设计的研究载体,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探究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也会产生新的特征,体现地域文化的方式方法也会更加丰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