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涛 邓兵 郑望 沈琳 李广浩 汤诺
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前向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可有效挽救濒危心肌和降低死亡率[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首选方法[2-3]。然而,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心肌损伤,包括炎性反应、微血管阻塞、心肌内出血以及模式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等[4],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改善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功能仍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往的研究表明,祖国传统医学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旨在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STEMI患者急诊PCI后炎性因子和左室功能的影响。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龙华医院心内科的连续82例STEMI并接受急诊P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以1∶1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31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4.24±4.69)岁。STEMI诊断基于201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STEMI诊治指南的标准[2]。所有患者均于发生症状至入院12 h内接受急诊PCI,且以往1个月内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脑出血、严重肾功能异常[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kg)]和心脏瓣膜病,以及对造影剂或抗血小板药物过敏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研究过程和内容有明确认知。
两组患者PCI前嚼服负荷量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和氯吡格雷300 mg(深圳信立泰药业)。术中常规静脉注射普通肝素70~100 U/kg,但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由操作者根据情况决定。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5 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年。
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规范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用药,除双联抗血小板外,在无反指征时还包括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等。麝香通心滴丸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于PCI前口服麝香通心滴丸6丸(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有限公司),术后给予麝香通心滴丸2丸/次,3次/d,持续30 d。
于PCI前及术后7 d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检查按改良的Simpson方法,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作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冠脉病变程度和介入治疗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PCI前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有所降低(P均<0.05),且麝香通心滴丸组降低幅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PCI术前与术后7 d LVEDV、LVESV和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 d的LVEF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至PCI后30 d时,两组的LVESV和LVEDV均较术前明显减低,LVEF显著增高(P均<0.05),且术后30 d麝香通心滴丸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左心室功能比较
麝香通心滴丸由人工麝香、人参茎叶总皂苷、蟾酥、丹参、人工牛黄、熊胆粉和冰片组成,具有益气活血、芳香开窍、祛瘀通络的功效,并且能够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缺血缺氧耐受能力,缩小损伤范围和抑制心室重构[5]。Lin等[6]采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证明,麝香通心滴丸治疗不仅具有抗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因子等作用,而且可显著减少梗死范围和改善心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麝香通心滴丸治疗能有效降低STEMI急诊PCI患者的炎性反应。PCI 术后30 d,麝香通心滴丸治疗能进一步辅助改善行PCI的STEMI患者的左室功能。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尽管麝香通心滴丸对辅助改善炎性因子和左室功能指标的变化已有一定证据,但不能证明其整体临床疗效,如对心脏不良事件的作用。其次,本研究仅探讨短期左室功能的变化,远期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本研究表明急诊PCI可减轻急性STEMI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其左室收缩功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通心滴丸,可进一步增加患者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