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地区秧歌的唱腔研究

2021-03-30 05:47王小林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

王小林

摘 要:晋东南地区秧歌是我国璀璨文化瑰宝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丰富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晋东南地区秧歌“武乡秧歌”为例,分析晋东南地区秧歌的起源发展和唱腔特点,并对武乡秧歌的发展作展望。

关键词:起源发展 唱腔特点 未来展望

一、武乡秧歌的起源

武乡秧歌广泛流行于晋东南、晋中以及河北西南部地区,是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著名的地方秧歌剧种之一。它是由劳动人民在劳作时哼唱发展而来,属于原生态歌谣。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补充,逐渐形成目前的戏曲形式。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武乡秧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之一,成为武乡人甚至所有山西人的骄傲。

武乡秧歌在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开始萌芽,最先兴起于晋东南武乡县的几个村落,后逐渐发展到整个晋东南地区。从武乡附近一带十几个村庄原先搭建的戏台上,我们能够查阅到几十条有关武乡秧歌的起源和發展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距离现在最晚的是记录在辽县管头村的戏台上。在辽县管头村戏台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演出的戏班班次、演出时间、演出剧目和其他演出信息。根据管头村戏台上的信息,我们得到光绪年间武乡秧歌团已经成立,并且在当时武乡秧歌已经成为一个很规范的剧种形式,演出已经比较系统。

据详细史料记载,19世纪末,来自武乡县的5个村和襄垣县13个村的村民们组成了乐班,形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武乡秧歌班,当时这个乐班是当地乃至全国最专业乐班,被称为十八村秧歌班。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河灯会》《富贵图》等曲目都是由当时该乐班自编谱演唱。

17世纪中期,民间有些自发组织形成的比较专业又不完全专业的表演团队,很多耳熟能详的艺术曲目被奉献给当时的老百姓和达官贵人,武乡秧歌广受欢迎,其逐渐成为当地特色剧种。武乡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特点分两种,一种是武乡当地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打夯吆喝声。第二种表现形式即加入了曲谱和双人对唱。将秧歌从无序的吆喝改为有节奏、有特点的演与唱。在两个人之间对唱时,一方唱另一方和,对唱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声音比另一个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最终这种艺术形式也被当地的人们模仿。到了17世纪末,武乡秧歌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表演团队为武乡秧歌的内容丰富,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到18世纪初时,武乡秧歌已经不仅局限于武乡、襄垣地区,而是逐渐推广到晋东南,晋东北,河北西南,河北西部等一带,并且武乡秧歌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丰富的艺术形式也逐渐体现。不仅包括唱也包括伴奏、曲谱、舞台设计和人物表演等,真正是集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剧种。

二、武乡秧歌的发展

首先,秧歌的歌词有着生活化和口语化的特征,生活语言的内容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秧歌歌词之中。随着秧歌表演节目的日益丰富,生活化的气息在秧歌的表演中愈来愈浓重。一些秧歌的曲调大致相同,但是武乡秧歌也愈加朴实与风趣,曲调也逐渐变的简单,曲目逐渐丰富。武乡秧歌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抗日战争之前;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之后直至改革开发;第三阶段是改革开发以来。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20世纪20年代,武乡地区班社林立秧歌大兴,一部份较为专业的秧歌表演团体由当地豪绅、土豪和大地主出钱赞助,这些秧歌团体多数在大地主内部家宴、生日宴和中秋春节等重要时节进行表演。在当时国民党内部,武乡秧歌也被国民党主要领导追捧,很多的国民党官员不惜奔赴千里,前来观看武乡秧歌表演。此时期武乡秧歌团体有大量的资金注入,较之前作品的数量更多,曲目更加完善,艺术表现也更加专业。并于当时诞生了我国第一批的武乡专业秧歌表演老师,他们是武乡秧歌首批艺术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乡有18个村子成立了表演团队,襄垣县也有数个表演团队。这两股表演团队最终捏合成一个表演组织,这个表演组织是武乡秧歌最早的专业表演团队。不单服务于地主豪绅,而是逐渐向整个晋东南和河北西南地区的老百姓从事表演艺术工作。专业的武乡秧歌表演团队成立之后,他们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剧目,为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并且在当时秧歌和上党梆子相互结合,在一场戏中两种艺术形式同时表演是常见现象,两者之间相互辉映、共同发展。形成了上层阶级喜欢听上党梆子,普通民众喜欢唱武乡秧歌的融合局面,把两种艺术形式共同推向巅峰。当时晋东南地区很多乡的村落都有各自村的戏班,这种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2.新中国成立后

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称之为第二时期。在抗日战争之中,武乡秧歌逐渐成为当时抗日革命根据地人们的重要娱乐形式,抗日革命根据地充分利用了武乡秧歌的相关剧种,创作了大批宣传抗日救国的戏剧,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鼓舞了众多将士奋勇杀敌,武乡秧歌为我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同时武乡秧歌也广泛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赞赏。他们共同提出要把武乡秧歌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宣传工作结合起来的建议。并且培养了更多的武乡秧歌表演艺术家,把武乡秧歌的内涵传递给更多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普通群众。自那时起,武乡秧歌就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晋东南地区文化宣传主要方式。当时的武乡秧歌表演艺术家们顶着炮火、冒着生命危险,到一线演出,这种精神鼓舞着所有参与抗日战争的人们。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和国家也并没有停止推进武乡秧歌发展的步伐,更加深化改革武乡秧歌,将武乡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更加丰富起来。让武乡秧歌不仅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在城市开演。把武乡秧歌的魅力传播到更远更深的地方。在当时有关武乡秧歌的各种图片、纪录片、影像音乐、电视台的新闻、报纸报道等都充分发扬武乡秧歌的魅力,发扬武乡人的奋斗精神。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武乡县和襄垣县成立了专门的武乡抗日秧歌表演团体。武乡秧歌表演团队去抗战前线进行表演,鼓舞了广大青年志士和战士们,为打赢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精神鼓舞。1943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武乡秧歌的表演形式已经越来越丰富,武乡秧歌也越来越普及,抗日革命根据地逐渐将武乡秧歌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战士的主要方式。新中国建立初期,武乡秧歌成立了更多专门服务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的剧团,这就是专业剧团的雏形。

3.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的各种艺术形式喷涌而出,并且随着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音乐等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舞台为基础传播的武乡秧歌已经逐渐落后于整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原先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需求,像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型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受到当代人们的欢迎。武乡秧歌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低,尤其近几年以来武乡秧歌面临失传的风险。新时期的青年人,从事戏曲工作的人逐渐减少,另外,小剧种往往会投入较大但是收入较少,演员工作者甚至会出现很多后继无人的现象,武乡秧歌的市场逐渐消失。可喜的是,各级文化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重视重新恢复武乡秧歌,把振兴武乡秧歌作为政府的主要文化工作之一。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关振兴武乡秧歌的措施,比如秧歌大赛。秧歌大赛参赛范围集中了武乡县、襄垣县及其周边几十个镇和村落的秧歌团体,通过比赛的形式,真正将武乡秧歌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秧歌大赛在武乡县已经举办了几十场,为振兴武乡秧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政府举办秧歌大赛,民间也自发组织秧歌巡演,每逢过年,各个比较著名的秧歌团队都在各个村镇进行巡回表演,把更好更优秀的武乡秧歌表演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武乡秧歌唱腔特点

经过长达四百多年的发展,武乡秧歌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武乡秧歌形成于武乡人田间打夯时的吆喝,并且随着充满智慧的劳动者把越来越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加入到吆喝中,逐渐形成目前的武乡秧歌的唱腔特点。武乡秧歌节奏快慢切换自如,武乡秧歌表演快的时像疾风,慢的时候像流水。时快时慢,时高时低是武乡秧歌的唱腔特点之一。武乡秧歌接近于戏曲唱腔,具有戏曲音乐的板腔体特色,是集演和唱融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旋律色调明亮,节奏处理平缓,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愉悦之情。其节奏时而快、时而慢,快速的节奏用来表现激烈的场景和活泼的人物性格。缓慢的节奏是多用来表现悲伤的人物性格和悲壮凄惨的场面。武乡秧歌的唱腔特点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比如抒情的形式、叙事的形式和表现人物、戏剧冲突的形式。抒情的唱段大多数是唱腔多,叙事的唱段大多数是文字独白多。那么表现冲突的唱段是要么就是非常激烈的相互之间对唱,要么就是非常频繁的文字。武乡秧歌的剧情内容有很多是以太行山的真实故事为创作背景,讲述了老百姓前赴后继,送子從军等相关内容,充分表现了太行山人民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特征,其中的很多唱腔内容更是催人泪下,跌宕起伏,特点丰富。

四、武乡秧歌未来展望

在当今世界,任何艺术形式只有与资本挂钩,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文化最终属于一种隐性的资产,并不能通过市场来赚钱,目前地方秧歌环境正在走下坡路,数百年的传承正在随着新事物的发展而濒临灭绝,莺歌燕舞的情况最终使有价值的文化最终自生自灭,令人非常痛惜!

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艺人对武乡秧歌不断丰富和革新,将自身艺术经验加入其中,努力使武乡秧歌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无论是武乡秧歌还是中国任意其他剧中,能够在历代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其背后是无数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和创新的结果。他们的成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泪水与汗水,鲜花和掌声,凝聚成精彩的舞台瞬间,把美妙的戏剧艺术倾情奉献,给观众不知带来多少欢声笑语,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从起步、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周期变化,武乡秧歌从清光绪年间起源,繁荣于新中国建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至今日武乡秧歌发展遇到阻碍,为重振武乡秧歌文化将武乡秧歌重新发扬光大,需要更多文艺工作者勇敢站出来。从清光绪年间起源直至中国改革开放现在,武乡秧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未来仍面临众多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大众,武乡秧歌的发展尤其受网络和新艺术形式的冲击,武乡秧歌发展速度逐年放缓,甚至有地区、村落的武乡秧歌面临失传。新时代青年对武乡秧歌的热爱程度已远不及当时的人们对武乡秧歌的喜爱程度,这是时代趋势、时代潮流。但是随着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武乡秧歌也被纳入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范围,政府重视是一方面,武乡秧歌自身努力也很重要。武乡秧歌应该积极培育接班人,进入到地方高校的艺术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武乡秧歌,为其发展注入活力。对于任何的一种地方上的剧种类型,其发展和改革的时间相对较快,且都经过了艺人的充分发展与完善,并在唱腔等方面逐渐创编出了新的形式,散板,数板等形式逐渐出现,唱腔部分也更加具备戏剧化的特征,秧歌的表现力更强,很多秧歌音乐的演奏中,综合吸收了二胡、扬琴、琵琶等音乐形式,强化了乐队的低声部组织能力,充分形成了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的新的秧歌音乐表演模式,这种表演模式更加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人们可以观看到更多的武乡秧歌演唱。

结语

武乡秧歌从诞生到兴旺,经历了明、清、民国时代,一直到现在已有400年的历史,虽然时间跨度大,但传承还算稳定,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小剧种,其次对武乡秧歌唱腔特点进行阐述,最后我们总结对武乡秧歌未来展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老艺人都年逾古稀或者驾鹤西游。因此,武乡秧歌的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武乡秧歌的传承中,武乡秧歌才能重塑当年辉煌,变成在新时代下受大家欢迎的剧中曲目。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新时代青年投身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的历史大业中去,不要让像武乡秧歌这么优秀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失传。新时代下,中国提倡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大屏幕上,传统的武乡秧歌也应该焕发新活力。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缅怀历史,但也不沉溺于历史成绩。作为音乐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这份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倡导,为振兴武乡秧歌剧种,使地方秧歌成为新时代下更有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尽一份责任。同时保护和发扬家乡秧歌艺术对于丰富地方剧种,传承地域文化,活跃农村群众精神生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浅谈山西民间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以凤秧歌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17).

[2]赵雅. 朔州踢鼓秧歌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郑越. 山西秧歌中女性体态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杨易杰,郭笑晗.山西踢鼓子秧歌的源与流[J].北方音乐,2019,39(6).

[5]王越,于小军,张艳琴,武超.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一)[J].戏友,2019(1).

[6]陈栋慧.山西祁太秧歌的艺术风格特点[J].黄河之声,2018(22).

[7]侯进林. 祁太秧歌与近代社会[D].山西师范大学,2018.

[8]牛昊.漫谈山西太谷秧歌的起源于与现状[J].黄河之声,2017(10).

[9]孙智裕.浅析山西太谷秧歌的音乐与表演风格[J].黄河之声,2017(10).

[10]任娜娜. 山西左权小花戏与山东海阳秧歌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7.

[11]王敏.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审美研究[J].北方音乐,2017(8).

[12]闫铮.武乡秧歌及其音乐发展流变[J].音乐创作,2016(2).

注:本文系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上党秧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041038-2)。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技术探讨及未来展望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引导企业R&D投入的效果: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会计信息可比性研究评述及未来展望
工厂内部园艺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中国音乐史学的起源与早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