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自然书写

2021-03-30 05:47杨娴娉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英才书法家中华

杨娴娉

摘 要: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审美性、感知性。书法作品并非视觉上简单的笔迹墨痕,焕发充盈无限的外在生命力是书法工作者肩负着书写伟大时代精神气象和属于这个时代笔墨高峰的历史重任。作为八五后青年书法家,袁英才积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高处,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美学,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探索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中华风度、中华风骨、中华风韵展现给世界。

关键词:艺术表现 生命力

在中国书法历史这条遥远而深邃的长河中,书家们以独特境界、以及不同结体、 用笔、章法,尽展卓烁书采,颜字的开阔,柳字的紧收,王羲之的内秀,徐渭的茂密,无不透着书者的精神风貌、志趣胸襟和气质修养,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中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精准对标了书法创作抒发胸怀、畅寄幽情的目的性。书法不仅有审美作用,更有对受众的教育作用,且永远脱离不了实用性,也与“书法固有的本体基于气,气贯于书法一切因素之中,它又与万物之道相通,因而具备自然之生命力”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吻合。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美文与美书完美结合的《兰亭序》,让人从作品中看到王羲之对于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翻阅先人留下的书帖,很少有为写书法而写的书家,大多如《兰亭序》,要么向外发现自然之美,要么向内充满了对新鲜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深情。如钟繇的《宣示表》、颜真卿的《祭侄稿》、范仲淹的《道服赞》、唐寅的《落花诗卷》等,虽然情调迥异,但强烈的个性和独到的审美风格,体现出的美感各不相同。

有评论家说,书法是一门学问,不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并例举历史上:王羲之是右将军,国之栋梁,颜真卿是平原太守,柳公权官居侍书,范仲淹庙堂思危,他们都是一生在忙,哪里是天天宅在案前专门写帖,以备成为名留青史的专业书法家?尼采说:恕我直言,一种更高类型的人,不喜欢“职业”;正是因为他懂得自己负有使命;他有时间,他不慌不忙,他根本不考虑“结束”。

由此想到八五后青年书法家袁英才,正是一位不慌不忙、根本不考慮结束、在中国传统书法深厚的底蕴里孜孜探索的人。袁英才自幼受家母熏陶,识文断字始即与笔墨结伴成长,至东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至边防部队服役、至国家某部委文案服务、至在黑土地上开启一片智慧农业的蓝天。一路走来,闲暇之余临摹不辍,可谓“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他书风严谨,法度端庄,作品多次作为省礼被韩国、日本、俄罗斯、挪威、巴西、美国等国家农业部门重要官员收藏,成为架起黑龙江与部分国家农业合作发展的桥梁,并深受推崇。但袁英才从不以囿于书法自身的概念和书法家自居,而是自觉坚守中国书法数千年形成的一脉相承的文化底线,尊重传统、师法自然、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追求笔墨语言的深度,把时代精神彰显得酣畅尽致,让中国书法强烈的民族意识、包含的智慧和哲学在自然书写中升华。

和不少书法家一样,袁英才也是从认识并崇尚王羲之的书风走上书法实践探究之路,在绚烂瑰丽的书法世界里,寻找那份最真挚的美,寻找人性最真的善和无疆的大爱,其次,他也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二王的《兰亭序》《圣教序》及米芾的《蜀素帖》,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徜徉在众多大家之间,寻得自己心灵上的那份安逸与满足,不知不觉间,从最初对一家、两家专注至笔下逼真,到广博接收、取法百家,得其神、韵、形、气、法,去其矛盾冲突,取其精华和谐,为我所用,融会贯通,直至成为自己个性的书法味道,虽年纪轻轻即得自家书象。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依然辞去令人艳羡的京城工作和别去在京发展书法事业的良好氛围,选择回到家乡黑龙江虎林,在黑土地上躬历山水、意驰农耕,打开智慧农业之门的同时,也使得其书法烟霞供养、纵秀揽瑰,不仅为东北粮仓健康发展锦上添花,其知行合一的美书作品也成为省市领导与诸多国家农业交流合作的纽带。

“载道”是中华文化哲学精神的担当,书法工作者肩负着书写伟大时代精神气象和属于这个时代笔墨高峰的历史重任,作为八五后书法家,袁英才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高处,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美学,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积极把中华风度、中华风骨、中华风韵展现给世界。2019年俄罗斯第五届国际北极论坛期间,黑龙江省政府代表团携带袁英才的书法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赠送给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把“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笔墨形式传达给国际社会,推广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中国大同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一幅横轴作品,九个字左起至右一字排开,每个字都在逸笔妙墨中尽显风华,在沉实淡定中透出盎然春意。这幅字深得王羲之书风的韵致并在此基础上融进自己的思考,首先是运笔的法度掌握很精准且熟练,使转圆活流畅,提案交替敏感、鲜明,线条自然、劲道,结构、章法等无处不渗透着一种平和安泰的气氛,我们在看到这幅作品时很难找到率真、随意之笔,仿佛笔一提起必定达到温润和谐之韵。显然,袁英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化性,在开笔前的考量中,首先找到社会普泛人群和书法行家的共同接受点,确保让任何一个欣赏者面对作品时都能展开自由的想象力,在书法美学灵通洒脱、玄妙入神之美的滋润中体验到安全、互助、快乐,这是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内涵的另类解读。至此,不妨可以认定, 这幅作品的确不失为一幅即兴应景佳作。

《营农二龟山 情系八个岳》是一幅秀美清奇、青露未晞般的书法作品,虽然基调是“行云流水、舒展有型”的行书笔意,但满纸扑来的却是浓浓的日文气息。因为日本文字多来自汉字或汉字的写意,尤其字中的弯钩部分,它是比较重视并遵循中华楷书的行笔,所以袁英才在书写这幅作品时,将内中的“龟”和“个”两字最后一笔的弯钩部分刻意拉的稍长,虽然我们看到的日本字多和汉字纠结不清,但这一点睛之笔,却把日本字的飞动和俏雄给凸显了出来,又不失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趣味。这幅作品由黑龙江农业厅相关人员到日本新潟县农业综合研究所研修学习水稻优质栽培、加工等技术时作为交流礼品带给对方,作品中提到的“二龟山”“八个岳”是日本著名的农业种培、加工之地,在书写这幅作品时,袁英才把对作物粮食等客观物象中的美和自己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倾情在纸面,在点画节奏韵律的起伏轨迹中,表达自己对粮食的尊重。汉字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一直使用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并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与书法家不懈努力传承传播分不开。韩国第二十三届国际泡菜文化节,袁英才又倾情题写了《泡菜文化美味世界 创意传承名扬四海》相赠,成为这次盛会上唯一的中国文化元素,受到参会人员的追捧。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袁英才首先考虑到这幅作品的受众,需让作品的维度达到既亲和又让人敬畏的效果,他把两句开头的“泡菜文化”、“创意传承”用行楷、枯笔书,后面的“美味世界,名扬四海”用饱笔、行草作,尽力克制那些逸笔草草的态势,约束自己曾经放旷的心思,规规矩矩地书写,使作品风貌豪放中有婉曲,且曲与直、开与合、实与虚,灵活机动中坚守着法度。这就是我们在《泡菜文化美味世界 创意传承名扬四海》中看到“泡菜”的坠露落英、“美味” 的百转千委、“意”字的落纸云烟、“傳”字的风骨气韵、“承”字的沉着刚毅、“揚”字的香风自随、“海”字的洒落不羁,形神兼备之美令人赏心悦目。

在袁英才的书法作品里,除了平时临帖练习,很难找到与他工作、生活无关的外话,大多是他对生活、工作的有感而发,或受人请托题写的特定内容,这点很像古代先贤们的书写状态,因为经常有感而发,并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触类旁通,激发情怀,久之就悟出可以长进书艺的道理来。袁英才常能体验到“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灵感产生过程,与他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的历练分不开,这位深耕智慧农业领域的八五后满族青年,立志扎根黑土地,从劳动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营养,从自然的千姿百态中感悟意象,不知不觉间,已是秋实丰盈。《世界黑土地 生态黑龙江》是袁英才赠给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幅精美之作,该作品古拙生趣,沉着老到,非以往书作的妍美之相,用笔粗狂,墨汁充沛,书写时精力也很饱满,圆劲的线条,如龙蛇走游,激荡的笔势,如不能控捉之箭,疾呼向前,东北人的豪爽粗放和激情张扬,强力穿透纸背,作品的敦厚感、雄浑感扑面而来,虽然只有两句话十个字,但所体现的笔墨异彩却如太空长风千里浩荡,大海高山一片苍茫。这同样是一幅横轴作品,“世界黑土地 生态黑龙江”两句分上下两列排开,第一句“世界土”三字的粗笔浓墨,与“黑地”的细笔婉曲,第二句“生态”的圆厚浑融与“黑龙江”三字部首部分的游丝细线,这些靠笔势开张在纸面形成跳跃式的节律,使满纸洋溢着活力,“地”字的“也”部分、“龍”字的“龙”部分,“江”的“氵”部分,虽细如蛛丝,但融入整体,却给人豁然大度,空灵优雅,展现出逞雄昂扬之劲道。这是袁英才带着对家乡黑土地的敬畏之心而写,生动自然地把龙江人内质刚毅、外表宽博、疾而不急促、更不尖锐逼人的性格流泻无遗。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直是袁英才探索实践的课题,虽其年岁正轻,其笔墨却有郁勃的特色,无论拙、秃、钝,都韵味弥漫,气味醇酣,不再有青春躁气,这对一个青年书法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袁英才的书写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书法家只有走自己的创作之路,时时观照当下火热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书写品格,才能不受世俗的书写限制而为自己提供最大的自由创作空间。虽然其用笔还不够干净彻底,但随着其阅历、境界和内涵不断拓展升华并注入创作实践,他的前方一定是开阔地带的坦途。

猜你喜欢
英才书法家中华
诚聘英才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招揽英才
招揽英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