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鸣沙山

2021-03-30 05:44薛丽英
延安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鸣沙山月牙泉细沙

薛丽英,女,河北宁晋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选刊》等。

当鸣沙山出现在我眼前时,它大如须弥,色如黄金,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着实让我兴奋了半天。你看,无论从哪个角度,连绵起伏的沙丘都似正在酣睡的巨龙 ,而行进的驼队宛若一条彩带,与我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沙漠大不相同。我不仅仅是靠感官,而是在用心灵真切地感受它的。静默、空旷、辽远……人,就像空中的一滴水汽,大漠中的一粒沙,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这些年,天南海北地走,登过无数山,也一次又一次验证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说法,可以说累并快乐着。同样,为了看鸣沙山,我可谓翻山越岭,历尽千难万险。从张掖一出发,大巴车便陷进无边的荒凉中。空荡荡的四野看不到行人与车辆,毒辣的阳光刺得眼睛发涩。路旁没有树,地面布满了裂纹。风从耳畔呼啸而过,沙尘浪头一般直冲云端。一辆小轿车逃也似的卷着尘土从前方驶来,为苍茫的戈壁滩留下一道划痕。抵达敦煌市后,那里街道幽静,灯明人稀,入住的那家宾馆豪华而优雅,心灵方才得到些许的慰藉。

似是一个人刚从泥潭中爬出,又一脚陷了进去,因为想着前方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故而没有沮丧。忙乱中穿上沙漠靴赶去排队,在骆驼起身的那一刻,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惊慌之余见骆驼蹄子陷进沙地里很深,它走一步退半步,颠簸得厉害。我的身体随着骆驼的节奏震颤着,不用说像几年前春晚皮影戏里的老太太一样滑稽又可爱。骆驼脚下的沙似乎有意识在捉弄我,它们以嘲弄的语调说:“别看我柔,可并不是没力气!”我险些从驼背上掉下来,急忙抓牢驼背上的手柄,两腿用力夹住驼身,惊出一头细汗。

然而,我还没来得及平静受惊的心,空旷的沙漠里,突然起了风,再一次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空中烟雾腾腾,沙尘打着旋儿铺天盖地地向驼队袭来,驼铃发出急促而杂乱的声响,呛得我嗓子眼儿发干,眼睛只能紧眯着。趁风小的当儿,我让牵骆驼的人拽住缰绳,骆驼停下来,我慌忙系紧帽绳,用围巾裹住头。即便这样,细沙还是尖利地鸣叫着针扎一样刺痛了我的脸。我刚伸手抓紧帽檐捂住脸,沙尘再次咆哮着扑过来,钻进帽缝里袭击我的脖颈、手臂,甚至想方设法钻进嘴里,耳朵里,绕过镜片打到睫毛上。身体被沙尘狠狠地往后推,裤脚、衣袖被撕扯着,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一刻,作为高级动物的优越感如缩头乌龟一样躲进骆驼身体的背风处。就在此刻,不知谁的帽子和一只鞋滚落到我脚下,我对沙怕起来。而沙看我狼狈不堪,更加疯狂地在我头顶上盘旋,狞笑。《说文解字》中有记载:“沙,水散石也。水少沙见。”敦煌气候干燥少雨,这是自然的因素,生活在一马平川的我,没见过这样的气候,自然是怕的。

尽管多年前,我也是与沙亲密接触过的。小时候,我经常用细沙垒城堡、建迷宫、造房屋……把它塑造成一切我想要的东西,它总是乖乖按照我的心思改变形状。还有,我见过父亲拿着铁铲搅动铁锅里带皮的花生,由于细沙恒温,不易把花生炒糊,人们便把它放进锅里和花生一起炒。父亲弓着腰,用铁铲不停地搅动,铁铲摩擦铁锅发出呲啦呲啦刺耳的声音。细沙噗噗作响,沙尘升腾到屋顶,弥漫了整间屋子。但父亲一停止搅动,沙尘不一会儿便恢复了平静。人力的搅动,人可以控制,可眼前的沙尘由风来撑控,人,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它像被触怒的豹子一样狂吼不止。

大概是风累了,沙倦了。随着牵骆驼的人一声“鸣沙山到了”,我摘下帽子和围巾,绷紧的身体也随之松懈下来。向空旷的沙漠四周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再次进入视野之中,行进的驼队再次像一条飘动在龙脊上的彩带。太阳露出了笑脸,沙柔的像不敢轻意触摸的少女的脸颊,真想不出它就是刚才怒吼的沙的原形。这让我想起了被魔法控制思想的人,也许,之前的样子,它根本意识不到。

沙山上站满了人,滑滑梯一样从山顶冲下来,兴高采烈地向人分享滑沙的感受:“可刺激了,呜呜的,细沙发出呜呜的声音!”沙遇水则宁,还是儿时听老人们说的。由于动身前做过功课,知道月牙泉就住在鸣沙山的怀抱里,于是双目向四处搜寻,发现不远处有几棵树。根据五行学“水生木”之规律,有木,定有水在。我像孩子似的朝着树的方向走去,果真望见一汪形同月牙的清泉。尚未靠近,一股清凉之气便扑面而来。它透过肌肤渗入体内,顷刻间身心清爽了许多。泉边的沙湿漉漉的,踩上去特别舒坦。泉水如同少女清丽的眼波,岸边的水草仿佛她动人的睫毛。在微风吹拂下清波更加撩人,刚才风沙带来的烦燥与不安早已随之荡没了踪影。

然而,当我仔细端详鸣沙山时,却发现了它神情中的哀伤。它并不像某些史书里记载的那样能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我似乎听到诗人王之焕在吟诵《凉州词》,听到汉军和匈奴交战时的战鼓声、惊雷声、两军人马的呐喊拼杀声,狂风的怒吼声……声声入耳。

战旗猎猎,早已成为过去,经过多年的生息繁衍,这里已经恢复元气,成为名胜,每年吸引大批旅客,据资料记载,每年到鸣沙山旅游的游客高达一百多万人。可以说在很多人眼中,鸣沙山就是摇钱树,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欣赏沙山时,人们往往顾及的是眼睛與心灵的享受,很难考虑到任何一个包装袋、一张废纸、一点吃剩的零食,都会令它感到不舒服。

毫无疑问,鸣沙山病了,月牙泉也病了。早至唐代的月牙泉南岸曾有一组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廷柱廊,临水而设。历代文人骚客,吟诗咏赋,挥毫泼墨者不乏其人。可如今,月牙泉瘦弱得只留下一汪含泪的眼波。

细打量,她目光深处似乎有一丝恐惧与幽怨在浮动,水草沙沙作响,如泣如诉。我定定地注视着她,发现湖水很浅,就在我脚边,有一根手指粗细貌似输液管的东西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水。环视四周,发现泉水右面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堵十来米高的沙墙,不用说,那是原来湖水的堤岸。泉水左边高岸上的木塔正愁眉苦脸地抱怨看不到湖水中的影子了,我这才发觉我似乎是坐在湖心了。

我坐在湖心了?想到这,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那汪泉水总有一天会消失。再来鸣沙山,岂止要经过方圆五百公里沙化的土地,恐怕是一千里、两千里,或者更大的数字。

返程时,依稀听到月牙泉芦荡水草的沙沙声,似乎还夹杂着斧头的砍伐声,耕牛的犁地声,抽水机的嘎达嘎达声……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鸣沙山月牙泉细沙
沙漏里的细沙
沙漏里的细沙
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月牙泉和它的“兄弟”
月牙泉在叹息
月牙泉
鸣沙山
家乡的细沙羊尾
月牙泉
鸣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