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雨
(上海奇创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1803)
(1)城市近郊乡镇: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面对开放性经济交往的发展需求,城市空间规模扩张一度成为城市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重要形式。因此,处于城市近郊的乡镇地区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是城市外延扩展的直接承载空间,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范围内或在城市发展的拓展方向上。因此,城市近郊城镇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自身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区域,更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产城融合是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产城融合的发展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将居住人群与就业人群进行结构性的匹配,促进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同发展。就业结构由产业结构决定,因此,在产城融合中更加注重“产业”的结构布局[1]。对城市近郊乡镇来说,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的关键在于和中心城区相协同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的选择。
(3)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以文旅产业为融合剂,引导健康、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商贸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刺激新消费、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的重要路径。对城市近郊乡镇来说,文旅产业将成为产城融合的纽带,产业优化转型的驱动力。探索产城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是立足全局、找准定位,科学配比产城文旅占比,全力提高城镇品质的重要举措。
基于以上认知,本文从城市近郊乡镇发展面临的难题出发,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象山县东陈乡为例进行说明,提出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激活区域融合发展的实际探索,可为未来城市近郊乡镇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旅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案例借鉴。
产业规划是在产业要素和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理论基础上,研究特定地区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但是,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经济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科学领域具有一定差异性[2]。与产业经济学重视政策性内容,强调指导思想和思路不同,城乡规划学领域的产业发展规划较为重视功能规划;产业经济学领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是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而城乡规划学领域的产业发展规划较为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和规划建设空间预留;产业经济学领域的产业规划主要内容为产业选择、产业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城乡规划学领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3]。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旅游正加速从“景点时代”到“全域旅游时代”转变。
全域旅游是指导旅游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理念,其核心理念是旅游业不能单一发展或孤立发展,一个旅游目的地应充分合理规划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并有效与其他产业融合,建设一个可吸引旅游者长时间逗留,产生较高消费,并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全域旅游不是单个产业而是引领区域发展的一种路径、模式。全域旅游规划在内容上,全面整合资源,合理分类“引客—迎客—留客”资源,分类打造旅游产品,构建主打旅游产品,明确空间格局,确定发展重点,引擎带动,确定引客空间、迎客空间和留客空间,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区域产业规划在整体战略基础上,重在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重在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的规划,由此通过全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可以拓宽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融合渠道,促进旅游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在空间上的功能集聚,从而实现以旅游产业为平台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与共性。
东陈乡位于象山半岛中部,县城南郊,濒临东海。近年来,随着象山中心城区的不断南拓,东陈乡进一步明确乡域功能定位,提出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构想。象山县在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20年将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此时,东陈大力推进产城文旅融合发展,是承接象山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更是东陈融入象山中心城区发展的长远态势。
2.2.1 东陈乡全域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东陈乡山海人文交融、多元荟萃,共同绘就了“海风古韵”的美丽画卷。在东陈,被誉为“中国沿海第一崖滩长廊”的红岩景区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象山名品”——浙东白鹅的产业价值、汽车城的聚集效应急待释放;“人文东陈”的乡村旅游后发优势逐步凸显。东陈村挖掘汉章文化,大作国学文章;洋里村深耕庭院打造,孕育清廉因子;樟岙村一把匠心巧剪,剪出正气满溢;旦门村建构乡贤文化,反哺家乡发展;上周村依托网红玻璃桥,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的“森林公园;劳动节开启试运营东旦时尚运动海滩,受到游客热捧,致力于成为华东地区体育新旅游的亮点和标签。
2.2.2 东陈乡发展全域旅游的难题
东陈乡虽位于象山滨海旅游热线上,却仅有陈汉章故居一家A级景区,全乡缺乏“引客”产品、“迎客”环境和“留客”业态,旅游发展现处于象山县旅游第三梯度。
2.2.3 东陈乡全域旅游引客要素
龙头引领:探索神秘红岩的崖滩海乡秘密。
红岩崖滩是来到东陈的游客必会打卡的美景奇观,整个片区规划以“山海联动·乘风而来”为发展策略,以红岩景区、东旦沙滩作为核心引客产品,联动周边乡村一体发展。近期,让东旦村、王家兰村成为“留客”的“景前驿站”;中远期,让梅林、东湾及乌岩三村成为沉淀消费的“景边驿站”。
(1)打造东陈旅游“龙头”项目,塑造东陈滨海休闲第一吸引力。红岩景区有着绝美的“火山岩”崖滩、唯美的“沧海遗珠”沙滩,中式美学的“村落”设计,独特的“山风海韵”画廊尚待发掘。近期可将红岩景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以红岩崖滩长廊为生态吸引核,塑造“中国第一崖滩”生态艺术旅游功能区;联合“景前一线村落”——东旦村,打造为3A级景区、浙东精品海滨度假村,重点推进海滨村民宿聚落景观及基础公共服务提升,升级打造东旦沙滩与月牙沙湾,对外招商建设东旦渔人码头、“崖滩之眼”观景台,一体化塑造“越夜越精彩”的码头游乐体验。
(2)以“一村一主题”升级“景外二线村落”,绽放美丽乡村新颜值,做好度假区配套服务。以东湾村、乌岩村、梅林村农房为主要载体,打造一处生长在田间的乡村度假民宿聚落。在东湾村、梅林村探索乡村旅游的股份制运营模式,鼓励农民返乡利用闲置农房创业,带动发展生态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还可通过闲置农房经营权流转招商发展休闲娱乐、修学研学、健康养老等产业。
2.2.4 东陈乡全域旅游迎客要素
一城突破:品味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东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全省“大花园”建设、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作要求,作为象山城区南拓的新空间,东陈乡主动接轨中心城区,将中部汽车城、东陈村、马岗村进行整体打造,挖掘东陈名人文化、商贸文化、白鹅文化,与旅游景观、业态进行融合展现,以创建AAA级景区镇(乡)为抓手,目标打造东陈文旅休闲新城区。
规划通过涉旅资源整合,实现全方位文旅赋能。城南高新创业园“变身”东陈商贸旅游中心,让单纯的买车变成去主题乐园一样待上一整天,全面激活汽车城发展活力;东陈村古宅故居升级,提升为可学、可游的国学文化度假社区;马岗村保宁寺、马岗水库等资源整合升级创建农禅礼佛生态社区;象山文杰大白鹅养殖基地华丽升级为集研学、餐饮、亲子游乐为一体的白鹅庄园;利用农贸市集、文化礼堂、公园广场等空间开发新型市集;改造设计白鹅主题游步道……新城区处处文旅赋能,必将带动产城大增值。
2.2.5 东陈乡全域旅游留客要素
在红岩生态旅游度假区、文休休闲新城区之外,东陈乡精细谋划,分区打造,串珠成链,重点推进樟岙民俗艺术、上周生态秘境以及滨海工业旅游三个休闲旅游区建设,绘好全域产业联动、全域市场开拓、全域服务配套的全域旅游发展蓝图。
(1)樟岙民俗艺术休闲旅游区——农业+体育+文旅,打造“民俗艺术文化传承地·浙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樟岙村自带流量的民俗艺术乡村聚落已经形成,但旅游产品仅处于观光阶段,体验性产品缺失,游客的食宿难以解决,游客停留时间短;樟岙村也面临着建设用地短缺,体验产品无法落地的困难。就此,规划以改建已有的建设用地为解决路径,联动周边山、水、林、村,建设樟岙文化艺术村、药王谷中草药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示范园、五狮山林运动休闲基地,丰富旅游产品,延长停留时间,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民俗艺术聚落。
(2)生态秘境休闲旅游区——生态+乡村+文旅,打造“山野乡居度假旅游地·临海近城的世外桃源”。
发挥影视拍摄取景地引客能力,依托上周村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旦门村的仁义文化,构建“生态休闲+影视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乡居度假地。其中,上周村以临海近城的世外桃源为定位,持续引入森林探险、无动力儿童乐园等网红业态,打造龙角岩森林公园;同时发展休闲农业,打造IP乡村型休闲娱乐体验。旦门村以文化休闲为主题,打造集乡村休闲、红色教育、民宿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
(3)滨海工业旅游休闲区——工业研学+婚庆+文旅,打造“人文东陈门户展示区·花园生态园示范区”。
滨海工业园位于由高速进入大目湾新城的必经之地,是东陈的第一印象区和门户展示区,然而该片区以工业为主导,形象环境有待提升;交叉口黄金位置的价值有待释放。就此,规划提出以“工业园区再美化、变废为宝促研学、生态蝶变塑浪漫”三大策略,开展改建一座低碳郊野公园,发展研学、摄影等业态;整合两处花园式工业园、打通一条滨海景观走廊,共同构建花园式工业组团。
东陈乡通过文旅融合、产旅融合、城旅融合发展,让东陈更好更快地实现产业优化转型、城乡融合发展;让东陈人树立文化自信、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文化向心力”;让象山本地居民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让“红岩山海画廊·产城人文东陈”的旅游品牌走进宁波人的心中。
从东陈乡的案例分析看,全域旅游规划可以通过以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重要抓手,用旅游给城镇做硬装,给乡村做软装,给产业做包装,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搭建起城乡空间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在未来其他城市近郊城镇的产城文旅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