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运
(毕节市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中心,贵州 毕节 551700)
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性作用。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直接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效果,直接体现着环境管理的成效,需要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增强社会大众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以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
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从世界其他国家上来分析,大部分国家在环境管理工作实行的初期,注重的是提高环境质量,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使用非常严厉的环境管理措施,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让步,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向绿色方向发展。在现阶段,环境管理理念和目标发生了变化,转向为环境风险防控,为人类构建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
从我国环境管理方面来看,一直以来注重的是污染控制,也就是对污染进行事后治理和管控,处于被动管理的局面,这种管理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极其不利,难以缓解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压力。需要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时的转变工作理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以满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态度,贯彻落实环境管理各项措施,以为社会大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环境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支撑,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环境案件时有发生,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环境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工作压力。由于现阶段,针对环境案件的法律不够严格,使环境违法案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惩罚力度较小,违法成本较低,使违法者有恃无恐。因此,环境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以遏制环境案件的发生,在立法上应明确违法人员的罪名,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并调整入罪门槛,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对违法人员形成震慑作用。以往的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以人为中心,而部分专家认为应以生态主义为原则,进行环境犯罪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管理实际的工作中,政策和法律只是其管理的手段和依据,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使两者混为一谈。然而法律与政策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法律是一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政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有着工具的属性,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政策与法律发挥着同样的效力,如果过于依赖政策进行管理,那么与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相背离,需要将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清晰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政策与法律并行的环境管理局面。
环境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生态环境是其管理的重点,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生态环境进行开展,环境管理的技术实质内涵是协调工作,对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协调管理,梳理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形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1.1 地区之间
相邻地区之间的生态链是有所关联的,保护生态链的完整性,是地区环境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地区之间的生态链管理涉及两个地区的环境管理部门,需两者协同开展工作,明确使用的管理技术,梳理两个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加强弱势生态链的监管,实现两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2.1.2 上下游之间
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属于一个生态链,上下游之间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环境管理工作中,需同步开展上下游之间的生态保护工作,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生态关系。①在流域的范围内,专门建立生态保护工程,以工程为生态保护的底层建筑,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的上层建设;②针对流域附近的村屯,尤其是流域重点区域的村屯,应加强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将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联,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③加强流域上游污染的监管和治理,防止上游污染水体破坏下游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下游附近村屯用水的安全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是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并且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导致工业生产发展,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由于前期环境保护薄弱,使现阶段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环境管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促使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环境管理效益,实现三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2.1 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是能源消耗最少,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整合各项资源,利用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量,进一步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生态型社会与经济型社会并存的发展模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将其与经济发展并重,不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以实现两型社会建设。另外,需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工业制造企业、化工企业、燃煤企业等,加强监督管理,以降耗减排为工作准则,强化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形成规模化的环境管理效应,实现环境管理的最大价值。
2.2.2 加强科技创新
环境管理工作的科技创新,可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使用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管理,以便及时准确的掌握生态环境的动态。环境管理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应用,可带动和督促企业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工艺的创新发展,其将创新意识间接的传递给企业,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是其发展潜力的体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环境管理的创新,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环境管理制度在制定中,应从生态环境角度进行制度建设的推进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3.1 绿色化
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相关部门的政绩做关联,实施绿色化政绩工作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果,作为政绩考核中的一项指标,督促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在环境管理的政绩考核中,应保证考核的合理化和实用化,切实做到公正客观,以为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支撑。
2.3.2 生态化
以生态化为原则去开展环境管理各项工作,在管理制度中要着重凸显生态化理念,将其作为最基本原则,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内容。
2.3.3 大众化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只有社会大众认可并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可促进环境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自身、对经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达成全社会的共识,为协调地区之间,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间、企业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薄弱,在生产和生活中,过于忽视环境保护工作,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上的便利。环境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和教育,让社会大众认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影响,只有让社会大众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不足,才可在生活和生产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付之于行动。
现阶段,环境管理中使用的环保技术升级更新速度较慢,原有的环保技术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环境治理工作。环境管理部门应针对自身技术不足的问题,依据自身环境治理的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最新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治理工作,尽可能减少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针对部分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问题,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环保技术、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提升和强化,以为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非常复杂,由众多的环境要素组成,像植物、动物、河流、森林、水中生物、人、企业,甚至于微生物,世间存在的事物,都可归于环境要素范围,而这些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环境管理工作愈加的复杂化,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上的保护,而由于系统构成要素的分散性,又需要环境管理从各个要素入手。通过对环境管理实质内涵的分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和依据,以促进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