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昕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以往的模式是通过破坏生态来大兴土木工程的发展弊端,由此便带来的城市发展困境和瓶颈。本文结合设计场地“大兴场”的前世今生,以及原来“大兴场”的河街场镇可借鉴利用的设计元素和设计优势。通过阐述项目的总体定位,空间格局,设计理念,功能分区以及业态规划,希望对于大兴场文旅街区的设计,能探索出一条能符合本地特色旅游街区的新型开发模式,展望未来只有保护生态才能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由此实现只有回归传统才能演绎当代的理念。
重庆这座山地城市有别于其他平原城市。城市可开发利用的地块较少,建设难度较大,建设成本较高。但随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不得不采取“深挖大填”“铲平新建”的方式解决建设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有破换自然岸线、改变山脊轮廓、侵占田园耕地等众多问题。
外地游客到重庆旅游除了本地独具特色的景点之外,看到其余新建的街区或商业中心,都常会问到:这些综合体放在重庆跟挪到其他城市都不会有问题。言外之意就是本地文脉的不注重和传统文化的丧失。以至于会出现“千城一面”“风貌趋同”的问题,这也限制了一座城市彰显自身魅力,打造自我名片的发展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不变的主题。而生态的修复少不了人文的关怀和设计的转变。有了生态资本,才会有经济资本,才会有效益资本。有了传统文脉的回归,才会有旅游的回归,才会有“旺丁又旺财”的回归。
大兴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沿长江边的峡口镇处,关于大兴场过去叫做乌羊镇,相传有两种说法。相传一,前清时场镇边有一块乌黑色形状似羊的巨石而得名。相传二,清咸丰年间,渔船为找回水坨避风过夜,次日拉船过峡,因常见黑背羊群,该沱被叫开为乌羊沱,逐渐岸上形成街市改为乌羊场,后又改为乌羊镇。
1870 年(清同治九年),因罕见洪水将乌羊镇冲毁,当地士绅“李大兴”出资重建家乡并主持开场,为纪念李大兴的功劳,重建后的乌羊镇改名大兴场。1953 年此地建大兴乡,1958 年大兴乡改为涂山公社大兴管理区,1961 年管理区恢复原名大兴乡,1992年,撤乡建峡口镇。
2009 年大兴场旁东侧地块建筑沿自然山体随机分布,成村落式。西侧地块大量建筑已被拆除,场地已部分平场。南侧地块有少量沿路分布建筑。场地周边逐渐萧条下来。
大兴场原为一条沿江横顺布局的带状河街,随着码头停船的聚集与河街居民的增多,逐渐由一条河街沿后衍生出众多后院和多条纵巷,由一条街变为多街多巷的热闹场镇。
而以往热闹的大兴场具备以下场镇要素,即顺江的横街,对江的纵巷,滨江的吊脚楼,多进的大宅大院以及上宅下店的商住格局。而这些场镇的传统要素是值得借鉴和延续的,可以指导未来的设计及地块开发。
以“生态嘉年华”为街区的主题,以“生态+文旅”为街区发展的导向,打造大兴场文旅街区,营造既生态又先锋,既彰显巴渝特色又符合当代消费的旅游营地。并通过“天人合一”的目标价值与“知行合一”的环境品质,打造出符合大兴场文旅街区的气质。
街区西临大兴场,位于重庆的生态之岛——广阳岛片区的核心位置,是广阳湾重要节点,也是入广阳岛门户。整个场地长2km,宽500m,总高差120m。规划研究范围82.89hm2,建设用地面积28.34hm2。
街区依托北面的长江及江滩岸线,东北部的广阳岛,南部的自然山体,西北面的铜锣峡等整体自然与现状,构成场地空间结构,即“五线,三区,一中心”。五线代表“峡口线、岛屿线、城市线、山体线、江岸线”,三区代表场地的“东中西区”,一中心代表规划的游客中心。以遵循两个原则,即聚焦生态,聚焦风景。达到两个目标,即广阳岛服务基地,生态文旅度假区。通过三个路径,即保护山水生境,营造乡愁故境,体验文旅情境。
通过“见山保山,遇林让林,临水避水”的策略,充分尊重现状自然地形地貌,营造“山脊律动、蜿蜒起伏、生机盎然”的山水生境文旅街区。充分依托原始地形地貌,依山就势,保留山林印象,使山、水、镇和谐相融。并切实保护自然生态,重新焕发其无限活力,利用原有基地和缓坡平坝,减少过度开挖,形成多级丰富的景观台地。
3.3.1 环境景观的处理
设计处理以自然的恢复为主,塑造出天然的生态景观。规避山梁陡坡和成片的树林,退让城市蓝线的绿化缓冲带及100 年一遇洪水位线,并利用缓坡台地和老宅基地进行开发建设,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延续原始江岸的自然生态景观,维持其生态本底。
3.3.2 环境景观的分区
依托现状地貌和空间结构,本着保护山水生态,体验乡野自然的理念,整个文旅街区可分为滨水滩涂景观区、缓坡台地景观区、生态山梁景观区、苦竹溪沟景观区四大部分。
滨水滩涂景观区可细分为滩涂栖水、观江台阶、滨江绿堤三片小区域;缓坡台地景观区可细分为生态滨江带、健康怡养园、揽江青草地三片小区域;生态山梁景观区可细分为登台岗公园、山林游憩、林中云廊、探宝森林、亲子绿营五片小区域;苦竹溪沟景观区主要通过天然溪涧地形和溪水两旁的生态滩涂,营造生态溪谷。
3.4.1 乡愁故境的分区
城邑之梓,依于山川,本着“道法自然,师法传统,用法当代”的理念,东区营造原生聚落,打造巴渝村落,西区复原大兴场镇,打造巴渝街巷。
3.4.2 东区建筑风貌
东区的聚落建筑风貌要通过师法巴渝乡村肌理,提炼巴渝建筑特征,打造现代巴渝聚落。巴渝聚落乃是现代巴渝民居风格,自然主义风貌表达巴渝建筑特征。风貌要素包括民居体量、金属黛瓦、立面节奏、重木穿斗、吊脚木柱、金属柱础和夯土板墙,并通过乡土材质和民间工法进行体现。
3.4.3 西区建筑风貌
西区的建筑风貌要体现“山水大营”,营造现代版的巴渝场镇。将原大兴场的场镇“鱼骨状”街巷肌理和横街纵巷的交织特色,以及随机生长自由布局的建筑体量植入至西区的山水大营之中,打造立体版,当代感的山地场镇,营造“现代赶场”的市井生活。
依托以上的建筑风貌和空间定位,将游客的文旅体验植根民间,质朴率真。中部的游客中心可承载乡村的美丽大会,西区的山水聚落可承载重庆赶场的商业氛围,东区的巴渝乡土聚落可体现各组团业态不一,各具特色的巴渝“最乡村”。
整个大兴场文旅街区通过街区中部的游客接待中心作为枢纽转换空间,向东区西区疏散游客,游客可通过东西区串联的主要步道以及对江的滨江游线和靠山体的登山游线,进行体验。环绕连贯各地块的人流主动线,依托主动线延伸人流次动线形成主次结合、快慢有致、纵横交织多层次游览漫行步道。
规划串联山水大营、游客中心、重庆赶场区的电瓶车通道沿线设置电瓶车11 处。于滨江公园规划观景台1 处。于登台岗公园规划观景台1 处。场地内采用电瓶车代步和步行线路形成环道网络,到达每个组团。水生境之中。
3.6.1 街区的内部游览
街区的游览总体入口设置于游客中心的集散广场前,结合主要步行流线,设置进入东西片区的主入口,向东区串联九大乡村聚落组团;向西区串联滨江“河街”组团,经上跨道路进入“院街”组团,再由背后山地公园游览至登台岗公园。结合主次游览线路,总体形成贯穿各区、迂回婉转、闭合丰富的慢行游览线路。
在慢行步行系统沿线,规划总览导视共计7 处,结合文旅综合体内主要步行入口及重要步行节点设置。应充分展示整个文旅综合体游览点名称及位置,并附上相关文字解释。
规划分流导视结合重要的游览线路分流处设置,共计10 处。导视系统应有统一的形式,充分展现“生态嘉年华”的特色。
3.6.2 街区的外部游览
以大兴场文旅街区为核心,向北通过在建郭家沱大桥联动铁山坪森林公园。向东通过广阳岛大桥,联动广阳岛上未来的长江文化书院、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广阳营、大河文明馆,再通过未来的广阳湾大桥串联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长江生态环境学院、国际峰会配套保障基地。向西通过慈母山隧道及南山公园路联动南山风景区。向南经开迎路和绕城高速联动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形成大文旅格局的旅游互动圈。
当今的城市,正走在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建设之中。城市的生态空间正受到猛烈的撞击和严峻的挑战。不管是重庆还是我国其他城市,虽然完成了初始化的城市化革命,但却背负了严峻的生态问题和城市形态问题。伴随城市可建设用地越来越少,生态红线不断触碰,建设代价越来越大的今天,作为笔者,应该在城市增量建设的刚需要求和绿水青山的保护延续之间的矛盾中,探索新的城市发展之路。
而本文提出的“生态嘉年华”就是一种以生态为先行理念,再通过景观化、设计化的手法,达到让游客玩的是生态,体验的是生态,吃的是生态,消费的是生态的最终目的。
未来城市要走的已不再是增量之路,而是生态之路,环保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游客过去的传统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所追求的也在不断地在更进。这也是迫使文旅街区由过去的1.0 时代、2.0 时代逐渐过渡至未来3.0 生态时代的必然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