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梅,张壮飞,王丽萍,潘影
(伊春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黑龙江 伊春 153000)
近年,伊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林地资源和经济动植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以蓝莓和蓝靛果为主的伊春林区标志性“小浆果”在林下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野生资源开发利用到规模化人工种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优势彰显,小浆果已经是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核心资源之一。
伊春地区野生浆果资源极其丰富,有笃斯越橘、蓝靛果、山葡萄、狗枣猕猴桃等,年采收量3000 t左右;人工种植的浆果有蓝莓、蓝靛果、黑加仑、树莓、山葡萄等,种植规模6.95万亩以上。加工产品有果酒、果汁、果干、果酱、罐头、冻果等,年销售额16.5亿元,
目前,我市小浆果研究人员较少,特别是品种的选育研究基本是空白,小浆果丰产稳产、植保、采摘的机械化配套等都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生产上栽培的小浆果品种多数是从国内外直接引种,我市尚缺乏本土优良品种,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推广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力量不足等直接制约小浆果产业快速发展。
小浆果生产投资周期长,产业发展中除受自然灾害制约外,也显示出冷藏、冷链运输、加工、收购资金投入不足,劳动力紧张,造成鲜果采收期用工荒,果实不能及时采收归仓等问题;现有冷藏室能力不足,常给生产者造成经济损失。有些基地虽然已进入丰产期,但产量仍然较低,主要是忽视了经营和管理,从而造成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不到位、栽培管理粗放、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小浆果进入市场的深加工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加工企业存在技术、资金实力基础差、加工生产能力低、原料保鲜设施缺等问题,不能满足小浆果生产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产品尽管有一定的特色,但尚未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生产还处于较粗放状态,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还没有广泛采用先进的冷杀菌技术和物理催熟加工技术。
小浆果大多数以较具规模的企业、种植大户自产自销为主,生产、销售以鲜果为主,分散经营仍“唱主角”。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程度低,未能形成地方主打品牌,产品未能进行开发利用附加值不高。这些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由于野生浆果采集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利益驱动,每到浆果采摘季节,人们趋之若鹜,纷纷进山,随意采摘,践踏折枝,影响了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第二年枯萎退化。虽然对野生资源实行了管护承包经营,诸如除草透光、修剪复壮、梳密补稀等经营保护措施,但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野生种质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制定引进人才相关政策,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小浆果科技水平,使小浆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建立柔性引才的机制,对重大科研课题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请知名学者担任课题主持人,企业、种植户提供试验条件,配备相应人员,取得成果后率先采用与推广。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当地小浆果公益性技术服务机构,充实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栽培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积极技术指导服务,满足小浆果产业发展需要。
制定小浆果产业化发展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出台小浆果产业化招商引资、基地建设、融资投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工作,为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争创名优特产品创造条件,采取品牌奖励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为加工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小浆果产业化专门机构,做好小浆果产业化的招商引资、基地培育以及企业的标准化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的工作。
依托政策、项目支持,激励加工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完善实验条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研发新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积极开发小浆果的精深加工,发展高档饮料、果酒、果醋、果酱、果脯、高档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拓宽销路。组建一支精明强干的科技创新队伍,推进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双赢,能促进小浆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加快蓝莓产业发展步伐,规划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建议对新上的年处理鲜果3000 t、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精深加工企业纳入省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对现有骨干企业的技改项目贷款由省财政给予贴息。
在野生资源保护区,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合理区划管护承包经营责任区,实行管护承包经营。采取人工补植和抚育等方式,恢复和增加野生种群密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野生资源情况,划定采集区和禁采区,定期轮换采集和修养生息,确定合理的采集强度和采集数量;采集必须在成熟期内,禁止破坏野生种质资源的生长环境。充分利用宝贵的野生种质资源,把引进新品种和培育既有优良品种结合起来,做好品种选优,建立品种基因库、种质资源汇集圃。大力培育和搞活种苗市场,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苗木繁育和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