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晟,王乐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临床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凉早热,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1]。现代相关研究发现,牡丹皮中含有17种单萜类成分、11种鞣质成分、8种酚酸类成分等48种成分[2],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从情报学角度对牡丹皮近1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牡丹皮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相关中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统计2011-2020年间有关中药牡丹皮的研究文献。检索策略:CNKI;搜索条件:主题=牡丹皮,或者篇名=牡丹皮,或者关键词=牡丹皮,或者摘要=牡丹皮,去掉含牡丹词频的检索结果,共得到文献912篇(检索统计时间截止为2020年11月)。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药牡丹皮进行综合分析,从发表年度、分布学科、期刊、基金、研究层次等角度探讨牡丹皮的研究现状。
2011-2020年关于牡丹皮的研究文献年度分布见表1。分布表明,近十年研究文献数量呈稳定趋势,除2020年未完全统计外,2011、2013、2018年文献量较低,可能存在文献未完全录入数据库的情况,其余年份基本保持年均100篇以上的文献量,并且近十年的年均文献量高于2001-2010年年均78篇的水平,说明牡丹皮的研究仍然保持较高的热度。近几年数量略有下降,可能是因为牡丹皮作为传统中药,研究开展较早,目前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等处于较为饱和的阶段。
表1 牡丹皮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
综合学科交叉因素,牡丹皮研究排名前十位学科的文献量共计992篇。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五位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文献有18篇,内容包括利用数据分析总结牡丹皮用药、处方规律等相关研究,对比2001-2010年的十年间,通过数据分析对牡丹皮进行研究还没有文献发表,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利用数据作为研究牡丹皮的手段更具说服力,开始逐步得到研究者的青睐。
表2 牡丹皮研究文献排名前十位学科分布
牡丹皮作为传统中药,临床应用较广。图1统计了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临床应用牡丹皮进行研究的文献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临床各学科近十年来发表的牡丹皮研究文献数量均大于2001-2010年间发表的文献量,并且在儿科学应用研究较多,在妇产科学、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等应用研究方面实现了突破。
图1 牡丹皮临床研究文献分布及对比
近十年所有涉及牡丹皮研究的文献中,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一共167篇,占总文献量的18.31%,论文发表15篇以上的期刊见表3。整体而言,关于牡丹皮研究的高质量文献占比不大。从文献被引情况看,引用10次及以上的文章120篇,引用次数达100次以上的文献只有2篇,均为牡丹皮药理及分析方法的相关综述,引用次数最高的一篇文献被引162次,为杨小龙等发表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的“牡丹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也是下载量最大的文献,达到2003次,说明牡丹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表3 牡丹皮研究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牡丹皮的研究仍然以国家级基金项目投入为主体,地方则以牡丹皮原产地、中东部地区经济强省等为主要经费投入区域,见表4。中药丹皮按产地不同,主要有凤丹、瑶丹、湖丹等,分布于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地[3S],地域分布和省级基金项目基本吻合,但西北丹皮的产地陕西没有出现经费支持,而广东、吉林、福建等非产地省份则对牡丹皮研究有经费投入。
表4 牡丹皮研究文献所属基金分布
表5表明,牡丹皮研究层次主要集中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596篇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256篇,涉及政策研究(自然科学)、职业指导(自然科学)和标准与质量控制(自然科学)的文献仅各1篇,文献分布较少,说明理论及应用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对宏观政策把握、产业链相关环节的研究则关注不够。
表5 牡丹皮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牡丹皮研究的文献仍保持较高的年均发表数量,并且利用数据分析成为研究的新趋势。学科分布除了运用在临床方面外,也在植物栽培、含量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文献期刊分布中高质量期刊发表较少,这种现状亟待改善。从被引和下载数量来看,牡丹皮的研究更倾向于其药理作用、分析方法等基础理论。国家及地方经费投入充足,基金项目能够覆盖牡丹皮的主要产地,但西北丹皮的开发利用还不显著。牡丹皮的研究层次更侧重工程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要对政策、职业指导和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大研究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