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徐润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出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巨大的发展机会。专业群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内容,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的重要措施,是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优化校内专业布局、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
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双高”院校契合产业集群发展,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符合“双高”院校建设任务要求的,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方式。高职院校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是在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间简单相加,而是具有内在组群逻辑并可以实现融合、协同、共享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模式,是改革传统专业建设的专业集群发展范式,是通过专业集群建设适应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培养举措。实践中,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已实现“三个对接”,即实现专业群布局与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真实生产过程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为了契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满足区域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很多省份也都先后开展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专业群建设。“双高”院校承担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高质量开展专业群管理,符合“双高”院校建设任务要求。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管理,能够有效协调专业群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互补共享,促进群内各专业协同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促进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问题是“六保”“六稳”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问题日益明显。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应对,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是满足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需求,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工作举措。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顺应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面对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现实困惑,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群管理认识层面深入探索,在专业群管理操作层面积极实践,克服“有机构,无管理”“有制度,无落实”等形式主义,走出误区,持续推进专业群建设科学有序进行,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
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以专业群形式申报相关项目或者获得相关荣誉,不是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院校层面虽然也设立专业群决策委员会、专业群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行使管理职责,真正发挥管理作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往往是现有专业的按需分组,对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进行深入调研,未与行企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规划没有体现地域与产业特色,建设未能契合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业群内各专业虽然有专业群归属,但仍然以专业为单位各行其是,无法真正发挥专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专业群作为多专业按照一定组群逻辑组建并共享资源、协同发展的发展共同体,其科学、有序、高质量的建设运转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持续优化举措保障。而在实践当中,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虽然都能制定相应的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具体、有效、可供操作的实施办法或者细则,这导致专业群建设无法实现持续优化,无法形成常态化监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进而造成专业群建设管理不规范的现状。
“双高”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载体,特色高水平专业群需要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支撑,“双高”院校要秉承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类型发展理念,促进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动院校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双高”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要秉承集群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态势愈发明显。“双高”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只是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的举措,也不是基于潮流驱动的短期行为,而是适应产业集群发展,落实专业集群发展理念,发挥专业集群发展效应,优化集群配置,共享集群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的主动策应。可见,集群发展理念是专业群建设管理需要秉承的首要理念。
“双高”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要秉承融合发展理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贯彻融合发展理念,深化产教融合,要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把产业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要把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入专业群建设过程,要把产业理念、技术和文化等元素融入专业群教学过程,这种融合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产教融合与创新。可见,融合发展理念是专业群建设管理需要秉承的重要理念。
“双高”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要秉承类型发展理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国家政策文件层面明确肯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突出职业类型教育跨界特征,紧密连接教育与产业,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可见,类型发展理念是专业群建设管理需要秉承的特色理念。
“双高”院校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双高”院校实施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管理举措,通过制度管理、规划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和质量管理,促进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院校治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双高”院校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首先要完成建章立制工作,即加强专业群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形成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组建、运行、管理与保障的长效机制。院校层面,“双高”院校要提升办学主体能动作用,形成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出台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专业群建设,同时还要配套相应的实施办法及细则,有效保障规范文件的落地执行。专业群层面,各专业群要认真制订适合本专业群发展的专业群建设规划、专业群建设方案和质量保障方案等建设文件,合理规范专业群建设任务、建设进程及经费预算等,有效保障各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有序、高质量进行。
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专业群规划管理至关重要。专业群顶层设计规划需要进行事前充分调研,要以可靠调研数据和科学有效的论证为基础。通过充分调研和有效论证,科学规划特色高水平专业群,贯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及转型升级需要的理念,设定完善的专业准入与预警退出管理机制,规范专业群专业构成优化调整审批管理,做到组建专业群必须清晰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设专业群必须根据发展变化进行持续优化。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双高”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要重点加强专业群建设教学过程管理,改革专业群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规范专业群教学基本运行,推进专业群相关标准建设,完善专业群教学评价标准与流程。具体而言,在教学管理方面,要科学规范制订和实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区域和行业需求分析出发,科学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岗位(群)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改革,突出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特征,有效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深入开展“三教”改革,保障“双高”院校高质量完成专业群建设任务。
高职院校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必须重视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积极与行业主流技术企业等合作,采取“校外大师、工匠请进来,校内专家、教师走出去”的双向共赢合作办法,建设一支满足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群教师团队。具体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破除专业壁垒,有效整合专业群师资队伍,适应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以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模块为单位,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在专业群教师团队内部,对应专业群课程模块组建若干个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发挥各自学科专长和优势,有效合作,高效完成团队建设和教学工作任务。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提出了全方位融合、可持续发展等要求,“双高”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将专业群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模块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条件建设、专业群特色创新等作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自评与第三方评价,听取行企和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意见建议,构建主体多元、多方协同、内容多维的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依托智慧校园搭建专业群质量保障大数据平台,全面采集专业群教学过程数据,实现专业群智能化质量管理。分年度形成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并根据质量报告及时整改,保障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双高”院校开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科学构建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群顶层设计,实施高质量专业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和质量管理,突出专业群建设特色优势,更好地在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服务社会方面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