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刁连娜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和心脏病、肿瘤成为三大死亡原因。目前,在临床多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治疗,但即使严格依照“时间窗”也难以提高治疗效果,且易发生血管再闭塞[1]。血小板聚集是导致动脉血栓的重要原因,将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相联合,能够有效增加溶栓成功率,同时降低再闭塞率[2]。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3]。因此,上述两种药物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83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44 例采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3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9 例)和研究组(44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 例,女21 例;年龄45~69 岁,平均年龄(56.2±4.3)岁。研究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4 例;年龄44~71 岁,平均年龄(57.2±4.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都符合《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相关标准[4];②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包括吞咽困难、口齿不清、面部麻木等;③无大面积脑梗死;④NIHSS 评分4~25 分;⑤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患者;②患有意识障碍的患者;③不能配合用药或者药物过敏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492)治疗,将150 万U 尿激酶溶入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且在30 min内完成。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静脉滴注,前30 min 保持0.4 μg/(kg·min)的滴注速率,30 min 后保持0.1 μg/(kg·min)的滴注速率。两组患者用药疗程均为4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NIHSS 评分。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轻度功能缺损为0~15 分,中度功能缺损为16~30 分,重度功能缺损为≥31 分。其中,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且病残程度0 级;明显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且病残程度1~3 级;进步:评分下降18%~45%;无效:评分下降或上升<18%;恶化:评分上升>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总例数×100%。②神经功能:采用NIHSS 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轻。③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基本痊愈8 例,明显进步9 例,进步9 例,无效10 例,恶化3 例,总有效率为66.67%(26/39);研究组患者中基本痊愈14 例,明显进步15 例,进步11 例,无效2 例,恶化2 例,总有效率为90.91%(40/44)。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60,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心源性休克4 例,心力衰竭4 例,消化道出血5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3%(13/39);研究组患者中心源性休克1 例,消化道出血3 例,心力衰竭2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64%(6/44)。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P<0.05)。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比较多见,当患者出现脑动脉闭塞,使其脑组织产生梗死,高发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由于其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对患者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6]。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进展快,及早进行有效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临床治疗受“时间窗”的限制,因此探索更为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7]。
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对患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具有显著影响,能够产生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凝块,降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和凝血因子Ⅴ和Ⅷ,进而完成溶栓[8]。尿激酶同时能够提高腺苷二磷酸(ADP)酶活性,预防血栓。尿激酶半衰期短,因此药物发挥作用的速度较快,可以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尿激酶能够显著作用于新鲜血栓,通过静脉给药提高纤溶酶活性,溶解纤维蛋白,疏通血管,缓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于上述原因,尿激酶在临床被广泛使用。但在应用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中,易发生血管再闭塞,临床疗效不尽理想。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应降低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其中替罗非班属于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9]。同时,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阻止形成血小板间纤维蛋白原桥,从而实现抑制血栓的目的。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效果更为显著,尿激酶能够有效降解蛋白酶,而替罗非班能够使血小板活性下降,从而溶解血栓,两者可发挥协同作用。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4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2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6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NIHSS 评分(3.17±1.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9±1.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64%(6/44),低于对照组的33.33%(1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P<0.05)。说明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