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温 艳, 王凤东, 刘海红, 杨春光, 董志伟, 王晓静
(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急、快,病程变化多样,病死率高。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死亡病例中占15.6%[1]。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arly-septicemia,EOS)是指在72h内发病的新生儿。EOS在足月儿中的发病率为1%,但是其在早产儿的发病率高达15%,病死率将近50%[2]。由于新生儿器官发育及免疫系统发育都不健全,所以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更为凶险,病死率极高。NLR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目与淋巴细胞数目的比值,大量文献研究证实,其与克罗恩病等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性有相关性[3],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外周血中也发现NLR的升高,证实NLR在哮喘的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4]。PLR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与淋巴细胞数目的比值,在炎症反应中,机体的微循环发生改变,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被激活,大量血小板聚,进而加重了机体的炎症反应,所以PLR也会有所增高[5]。随着对NLR、ELR、PLR研究的增多,以上指标被认为是外周血炎症系统指标,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评估和辅助诊断[6]。鉴于以上观点,推测PLR、ELR、NLR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实验将对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PLR、ELR、NLR的指标变化进行研究。
1.1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我院住院并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58例,年龄为0~72h。同期住院的非感染的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与败血症组受试者入院日龄、性别、出生体重、有无黄疸、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基本情况进行比对,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选组标准:入组标准: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中的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7];病历资料完整;经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进行抗生素治疗患儿;代谢性疾病患儿;入院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抗过敏药物的患儿;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损伤的患儿。
1.3检测方法:两组患儿要求在家属知情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各项指标检测。所有患儿住院前保证未进行抗生素治疗或停止抗生素治疗2d以上,满足条件后患儿进行外周静脉采血,一份采集3mL置于EDTA-K2血常规管中充分混匀,1h内检测完成。使用SYSMEX-2000i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相关指标的检测,并通过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值计算出NLR、ELR、PLR值。质量控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过程由同一人完成,减少主观误差。检测过程前对仪器进行校正,减少了客观误差。
2.1两组间NLR,PLR,及ELR结果:败血症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败血症组指标NLR、E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NLR PLR ELR结果比较
2.2ROC曲线分析:所有数据先应用二元Logistic法进行初筛,各个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NLR截断值为1.987,灵敏度为78.87%,特异度为88.11%,曲线下面积为0.752,ELR截断值为0.117,灵敏度为70.81%,特异度为77.25%,曲线下面积为0.699,见表3。ELR曲线下面积小于NLR,灵敏度、特异度低于NLR,NLR的诊断效能高于ELR.见图1。
表3 NLR PLR ELR的诊断价值评价
图1 NLR PLR ELR水平对早发型败血症的诊断价值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ELR: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细菌、病毒、原虫、)等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一定的毒素,进而引起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在临床表现上是微妙和非特异性的,极低和超低体重儿患病的临床表现更不易被察觉。实际工作中多数患儿在感染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容易造成漏诊、误诊,这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增加了难度[8]。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多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来完成。其中血培养为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其它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白细胞增高、降低、不变等各种情况均可发生,提示意义不大。血培养为诊断标准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致病菌入血后,在血液中是一过性的存在的,所以受采血时间、采血量、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血培养阳性率不高。临床上阳性率是30%,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率则更低,导致出现一部分假阴性结果。PCR技术先进、前沿,仪器费用昂贵,在基层也很难实现。因此,能有效的利用常规的实验室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辅助诊断,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中性粒细胞又称多形核白细胞,在机体的感染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被病原菌感染时,在多种趋化因子的作用下,通过活性氧杀菌、脱颗粒杀菌及胞外杀菌等多个途径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清除[9]。在肺部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最先到达受损的肺部组织细胞,释放蛋白酶,中性粒细胞含有的各级颗粒也释放杀菌蛋白,可以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甚至寄生虫。NLR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被认为是病原体感染后比较灵敏的指标,机体被感染后NLR迅速升高,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0]。大量文献报道,细胞因子IL-6,IL-17与中性粒细胞的招募、激活、聚集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血液中以上指标也会高表达[11]。NLR、PLR最早被认为是某些在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12]。随后在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大动脉炎等炎症性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的血液指标中也发现NLR的异常增高,并且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呈正相关[13]。近期报道提示,NLR在感染性疾病中明显提高,脓毒血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增高,NLR比值上升明显,其灵敏度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14]。本次研究中,NLR在败血症组明显升高,并且有统计学意义,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既往的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结果一致[15]。
成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增高的常见原因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炎症。徐莉等对105例新生儿的血液指标分析得出,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常见原因[16],结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为了明确NLR、ELR的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指标曲线的灵敏度和特异性。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NLR>ELR>PLR,NLR截断值为1.987,灵敏度为78.87%,特异度为88.11%,曲线下面积为0.752,ELR截断值为0.117,灵敏度为70.81%,特异度为77.25%,曲线下面积为0.699。AUC曲线下面积NLR大于ELR,提示使用NLR辅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高于ELR。笔者在此次研究中未得出PLR对EOS有辅助诊断价值的结论,和以往的PLR对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7],究其原因,可能跟样本量有关,也可能与不同仪器的不同检测结果差异有关,相关因素进一步研究分析。综上所述,推测ELR、NLR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分析指标改变的机制,临床应用价值可多中心检测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