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晓
(吴川市人民医院,广东 吴川 524500)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钙的大量流失,很容易会出现骨折的问题,其中肱骨近端骨折较为常见。这种骨折有着较高的治疗难度,对骨科医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针对该疾病通常要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入路则是经胸三角肌以及胸大肌间隙,这样虽然能够使患者的肱骨近端以及孟肱关节充分暴露,但是会给患者的肱三头肌前亚部造成极大的损伤,这就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缺血性萎缩的问题,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1]。所以,就需要积极的探索更好的入路方式,提高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50 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分析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于2017 年5 月至2019年5 月期间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共150 例。全部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对全部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观察组75 例(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以及对照组75 例(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的男性43 例,女性32 例,年龄区间为20~70 岁,平均49.3(s=4.7)岁;其中,30 例患者属于滑倒跌伤,27 例患者属于车祸伤,18 例患者属于高处坠落伤:患者的骨折Neer 分型为:2 部骨折46 例,3 部骨折29 例。组患者中的男性44 例,女性31 例,年龄区间为21~69 岁,平均47.9(s=5.1)岁;其中,30例患者属于滑倒跌伤,28 例患者属于车祸伤,17 例患者属于高处坠落伤:患者的骨折Neer 分型为:2部骨折47 例,3 部骨折28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未见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年龄在20 岁(含)以上70 岁(含)以下;②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③患者能够正常交流。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精神类疾病;②患者存在其他合并严重脏器疾病;③患者存在严重感染。
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治疗,主要流程为:首先,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帮助其调整到正确的卧位,然后行颈丛以及臂丛麻醉,并使用无菌巾对患者的患侧上肢进行包扎,保证患者的患肢可以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2]。其次,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做切做切口,并进行适当的扩展,使患者的三角肌能够充分暴露。同时,观察患者三角肌前中部交界的肌缝,钝性分开患者的三角肌,再向两侧开开,从中找到患者的腋神经前肢主干以及伴行的血管束,将血管钳插入患者的肱骨大结节骨面,两侧分离患者的骨皮质以及神经血管束。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橡皮条对患者该部位的神经血管束做好保护并轻轻拉开[3]。最后,对患者的骨折部位通过撬拨或者指压的方式进行复位,沿着患者的骨皮质将钢板置入,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血管束是否存在牵张张力的问题,在患者合适的部位钻孔将锁定螺钉置入。同时,对患者的C 型臂以及肩关节活动度通过X 线检查确认是否完全复位,确认无误后关闭切口[4]。
在两组患者术后,统计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切口感染、螺钉松动、肱骨头坏死、肱骨头内翻)发生情况。同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表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并且,在患者术后1 个月后,由主治医生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肩关节运动能力,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开展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 表明组间对比有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详情如表1 所示。
表 1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为(4.0±1.3)分,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为(5.6±2.1)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1.7±4.7)分、肩关节运动能力评分为(72.4±7.5)分,对照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为(50.3±3.5)分、肩关节运动能力评分为(58.6±5.6)分。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肩关节运动能力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
肱骨外科颈骨折属于肱骨近端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采用非手术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患者属于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以及有明显的移位就有必要对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是对患者的施术入路方式在医学界,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为不同的入路方式将会导致结果有很大的差异[5]。其中,最为经典的入路方式就是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这种入路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开患者的腋神经,还可以充分的暴露患者的病灶部位[6]。然而,在对患者入路时,需要将患者的三角肌前缘切断,有时还需要切断患者的锁骨附着点,这就会对患者的胸肩峰动脉造成较大的损伤,这就会对患者的主要血液供应以及三角肌前亚部完整性等造成极大的破坏,还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肩关节上举以及前屈的力量,造成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在对患者采用该术式治疗时,还很容易对患者的腋神经以及旋肱前动脉前外侧支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在术后还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7]。
而通过在患者的三角肌入路,则可以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腋神经,并有效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再加上人体三角肌前亚部与中亚部的纤维排列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可以更为准确的辨认患者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位置,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对患者的手术难度,在对患者沿肌间隙分开三角肌纤维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对患者的血管以及肌肉纤维造成损伤。尤其是可以更好的放置钢板,更轻松的完成对患者患部的固定,从而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该入路方式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对患者肱骨头以及骨折端血液运行,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具有极其显著的安全性[8]。有研究人员通过临床试验后发现,通过三角肌入路对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术,不仅有效的减轻了手术难度,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十分良好,尤其是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问题,从而大幅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9]。还有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亚洲人三角肌的解剖学特点后确认,在患者的三角肌入路,不仅能够降低对患者的创伤,还可以起到保护和充分暴露患者腋神经前支的作用。这是因为亚洲人的三角肌前亚部与中亚部的排列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主治医生在施术时能够准确的辨认患者中亚部和角肌前的肌缝[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肩关节运动能力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通过三角肌入路对患者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肩关节运动功能;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通过三角肌入路对患者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这说明通过三角肌入路对患者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肩关节功能以及肩关节运动能力,并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问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