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婷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泉州 362121)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大浪淘沙、积累沉淀,留下了无数的文化与文明。而至今依然对我们有积极指导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让十四亿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的体系中,在民族信仰、民族精神、民族追求上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在生活认知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提供精神凝聚力。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积极促进作用,习总书记在加强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治国理政的讲话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传承的精神命脉,如果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的好思想、好理念、好作风等文化精神财富弘扬好,那么就会问心有愧,就会让国家和民族失去前进的动力。
青年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势必应该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转化为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和行为规范,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展现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合,树立文化自信。为此,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教育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本着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相关的课程之中,实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中了解、在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涉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等内容,这些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互包容的关系。为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必然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组成,而其中的人文情怀、思想格局、精神动力、人格魅力等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根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教育功能、教学目的,合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发挥大学语文的教学作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党和国家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的策略,但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不可控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基本面未受影响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我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多元文化鱼龙混杂、虚假难辨,对主流文化的权威和影响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校大学生由于尚处于三观构建的关键时期,还未经过社会阅历构建成熟的思想体系,对文化和信息很难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在面对一味抨击、抹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吹西方文化的社会舆论,容易形成认知偏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知,以至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发挥不了大学语文应有的育人作用。
首先,大多数教师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写入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更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渗透到大学语文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浅尝辄止、片面有限,学生无法对传统文化深度理解,更无法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对涉及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知识点没有进行梳理归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顾此失彼。最后,多数大学语文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培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不合理、片面,甚至错误等现象,学生将这种错误的传统文化观念来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反而事与愿违,这便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疑问和排斥。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高峰期,关注和追随社会热点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而如今社会流行文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比重远远低于现代各种新兴的文化元素。这种传统文化影响力式微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对其关注度。其次,在我国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缺乏对学生系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生自身没有形成传统文化思想意识,到了高校之后依然沿袭了应试教育理念,存在重视专业学科教育,轻视或忽略道德素养的塑造。大学生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投入到专业学科当中,对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致。这种只专注于职业技能学习,忽略自身综合文化素养塑造的学习方式,将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大学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客观上的包含关系。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突出的人文性,展现了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文化特征。此外,大学语文教学强调名家名作的文化熏陶作用,都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地加以引导和运用,对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和灵魂都能起到很好的充实作用,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三点:
立德树人的德育不仅要体现在思政教育之中,更应包含在所有的学科教育里面,大学语文更应担任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大学语文所涉及的名家名篇是一部饱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藏,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存的方法,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比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包含许多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精彩描写,教师通过讲授让学生在《水经注》中听到穿越千年的猿啼在三峡的云雾中回荡;在《徐霞客游记》中看到黄山的朝阳迎着地平线带来的曙光;在李白的诗歌中欣赏庐山的飞泉、洞庭的秋月、黄鹤楼的烟花、白帝城的彩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至今仍有许多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比如学生可以在孔孟之道中读到仁爱天下、关怀社稷的世界观;读到“长存青云之志,而立入世之心”的人生观;读到“发奋立志”“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在老庄的哲学思想中读到大道至简、知足常乐的生活观,读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内涵深厚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仅有灿若星辰的精神文明财富,还有展现民族生活风采、民族风俗人情的物质文明形式。一部《红楼梦》,是展现中国古代贵族吃喝玩乐的百科全书,一部《天工开物》,就是展现中国传统手工艺科技的窗口。大学语文关于我国古代文学大家的名篇介绍,涉及先辈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比如与美食相关的“兰陵美酒郁金香”;与音乐相关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武术相关的“一舞剑器动四方”;与书法相关的“草书天下度称步”等,这些古典文学独有的艺术魅力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最迷人的因素。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内涵和审美韵味,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育基于传统文化激发下的兴趣爱好,塑造善于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融入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必然能让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精神文化受到当代大学生们的动容和青睐。
大学语文主要是以文章的形式进行授课讲解,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最多的便是古典文学篇章。而这些篇章大多具有思想内涵深厚、知识延展性广、文化内容多元等特点,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涉及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俗民风、地理学说、人文艺术,以及诗歌自身衍生出来的文化元素,因此每一篇文章的文化价值都具有多层次性。如果教师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将作品中的文化知识全部延展出来,那么学生将无法把握重点。为此教师应该在大学语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突出目的性,应该分清主次,对文章中最能影响当代青年、最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重点解读、深度挖掘、举一反三。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忽略大学语文对专业学习、社会生活的实践和引导作用,这也是大学语文无法引起学生重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突破点就在于如何将大学语文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正是展现大学语文实用性原则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学习和掌握一门传统文化技能的动力,比如剪纸、绘画、玉雕、书法等,让学生将技能学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创造价值、成就自我。
如今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已逐渐荡涤了糟粕,沉淀下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精华,加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人文性、人性化等正能量的精神因子,能让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文化素材宝库中得到精神的给养。
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思想引领效果。为此,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育人作用,让大学语文教学通过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论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行。同时,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的教学应是有利于推动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能力转变的重要媒介,有利于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传统文化技能的学习推动其实现自身全面的高素质的发展。
如今的大学语文受制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较难理解,有些形而上的思想和理念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兴趣不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通过学习和培训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第二,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研究归纳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之处和难点所在,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达到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积极性。比如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演绎、演讲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梳理,善于运用当代语境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展现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延展,突出其实用性和指导性,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生活感悟。比如大学生对爱情比较关注和敏感,教师可以通过《诗经·汉广》篇、乐府民歌《有所思》和《孔雀东南飞》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第三,教师应注意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主题相结合,在选取教学篇章时应注意传统文化的全面性。比如可以将有关儒释道思想的名家名篇融会贯通,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元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悟和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并善于结合时代精神主旨和智能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和博大。
总之,大学语文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立足于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比重,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认知、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成为认同理解、积极接受和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