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来华夏令营情境下的汉语教学策略

2021-03-30 13:31党伟龙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夏令营汉语情境

党伟龙

(北京华文学院,北京 102206)

随着新世纪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海外学生以夏令营形式来华短期学习和游览的活动日益流行,其中,尤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汉语夏令营和国家侨务部门主办的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为代表。二者共同点是:皆为受中国官方资助的公费项目,活动安排游、学并重,既有课堂学习,也有课外游览;学习部分一般包含汉语课、中华文化与才艺课等。在这类夏令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汉语课较为棘手,老师教起来吃力,学生也不爱学;但汉语课又常常占据相当比重,汉语教师亦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寻求应对策略。

一、教学难点

除去少量以汉语强化培训为主题的项目,大多夏令营纵然安排汉语课,也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原因如下:

其一,汉语课程更符合主办方、承办方/接待方或“大人”意愿,并不符合学生意愿。学生普遍玩心偏重,把来华夏令营当作一次度假旅行,对坐在教室里上课,特别是枯燥的汉语课,常有抵触心理。

其二,学生水平不一,又受各种条件制约,难以严格按水平分成小班。有时高、中、低水平齐聚一堂,老师还要硬着头皮授课,看似不可思议,在营员来源多元的公费夏令营中却并不罕见。

其三,夏令营形式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很难有切合其情境的教材,高度仰赖于汉语教师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总之,此种情境下的汉语教学,与长期性、系统性、正规性教学极为不同,必须转变思维——既然短短几次课不可能迅速有效提高汉语水平,就没必要侧重词汇、语法、语音等常规语言教学内容,而应将重心放到与夏令营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汉语与文化教学上,有时亦称之为“任务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

二、教学原则

(一)切忌照本宣科

来华后的汉语课,应跟学生在本国的汉语学习区分开。若只是给学生发一本短期汉语教材,讲生词、读课文、操练句型等,既无聊,又浪费资源。更何况夏令营活动千变万化,时间、地点、行程各异,学生年龄、汉语水平、文化背景等等各不相同,很难编出普适性教材;即便有类似教材,亦绝不能过于依赖。

(二)翻转课堂,突出学生主体

根据学生身份(华裔/非华裔)、年龄、中文水平等,设计趣味任务,以课下摄影、采访、调查,课上表演、小组汇报等方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课堂由他们做主,成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三)立足此时此地,符合现实需求,对其夏令营生活有立竿见影之帮助

密切结合大家已来到中国这一时空背景,将课堂教学与观光参访、逛街购物等活动直接挂钩。使原本枯燥的语言课真正变成异国游学生活一部分,为提升同学们的中国体验服务,而非白白占用其“宝贵的假期时光”。

三、教学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青少年心理学》指出:“是什么把好的班级和乏味的班级区分开来?……老师应该布置真实的作业,即有吸引力的、有趣的和真实世界相关的作业,那些无聊的、无趣的和无关的任务只会让学生更疏离学校。”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应当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夏令营中的汉语教学亦应如此。当学生们已来到千万里之遥的中国,若汉语课仍然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便脱离了当下的真实世界。此前,他们或许只能在本国课堂上练习中文,却很少有机会跟中国人交流;或许只能在课本和影视中看到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但如今传说中的名胜古迹近在咫尺,一两天后就要亲自走访……如此种种,何等激动人心?唯有结合精彩万分的现实世界,打通课堂内外,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词汇与文化教学:景点

初级程度同学,可以教给他们景点的名字如何正确读写,令其回国后起码能向家人朋友准确介绍自己去过什么地方;中高级程度,则可进一步向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文化习俗等。从以往实践来看,确实有些学生玩得开心、吃得开心,却连中国、北京、长城、故宫、天安门、烤鸭这几个十分重要的汉语词汇都不会读写;或只知Forbidden City(故宫旧名“紫禁城”的通俗英译),不知故宫;只知Summer Palace(颐和园的通俗英译,字面意思为“夏宫”),不知颐和园……不管之前是否学过这些知识,此时此刻此地,正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成果的好机会。比如给出几张景点照片,要大家猜猜马上要去的是什么地方;去故宫前,讲解故宫建筑的主色调红色和黄色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去长城前,讲解毛主席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鼓励大家勇于登顶、争做英雄好汉等。

2.应用文写作:明信片

在《出走与体察:感性旅行田野指南》(Away&Aware: A Field Guide To Mindful Travel)一书中,旅行作家Sara Clemence提倡“复兴失落的明信片书写艺术”,认为出门在外时给家人和朋友寄明信片这种似乎很老套的做法,仍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受此启发,不妨尝试用“写明信片”的方式让汉语课变得更“接地气”。它既切合学生们“人在旅途”的状态,又提供了现实情境下运用中文写作的机会,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教师可准备若干案例作为范文,悉心指导如何写、写什么。明信片空间有限,容不下太多字,一方面降低了写作难度,另一方面又要求精心组织语言,用短短几句话表达出真情实意。一笔一画地亲手书写,远比用手机随意发个短消息或表情贴图更花心思,且有助于养成健康的旅行习惯,督促其反思中国之旅的收获,并将之传递给更多人。

3.课堂汇报:礼物

学生们大都会买伴手礼、纪念品带给家人朋友,据此,“礼物”将成为极佳的课堂讨论话题。该话题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既迎合了大家最爱的逛街购物活动,还能起到实际指导作用。在口语课中,教师可设定几个题目让大家轮流发言,如:

你买了什么礼物?要送给谁?

多少钱?砍价了没有?你觉得买贵了,还是便宜了?

你认为什么样的中国礼物最值得带回家?

若该班同学大多汉语水平较高,则可分成小组围绕“礼物”话题展开讨论,再轮流到台前汇报,最后评出“最佳小组”“最佳汇报人”等。这种“礼物课”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让他们即使在千万里之外的异国教室中,仍与亲朋好友心心相印。具体买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心意。曾有华裔学生把在中国课堂上完成的书法、国画、手工作品带回家送给家长,家长颇为感动,即因其中蕴含了奇妙的中华文化情结。

(二)文化比较视角

督促学生带着“文化比较视角”去观察、体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并记录下来,形成日记、作文、报告等多种成果。可提前布置作业,要求以分组主题汇报的形式在最后一次课做成果展示,并评出最佳团队。这样,不但让他们将“学”与“玩”有机结合,“带着任务”完成旅程,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并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刺激他们积极主动观察中国社会,获得深入理解。较好的汇报主题可以是:

中国与你的国家有何文化差异?

如何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中国和到访城市?

如何担当促进两国友好交流的“文化小使者”?

假设某个中国学生团队将赴你所在城市参加夏令营,怎样帮他们设计一个好玩又有意义的行程?

每个主题,均与同学们切身相关,让每人都有话可说。要求使用中文做汇报,但中文程度不够的同学亦可通过查阅参考资料,为本组汇报贡献才智和力量。最终评比结果将依据小组整体表现,而非个人发挥。

(三)学以致用

1.鼓励与中国人交流

该举可帮助同学们体会一门新语言带来的便利性,并尝试融入当地社会。比如,鼓励他们购物、点餐、问路时使用中文,鼓励他们学习使用微信与老师保持联络,鼓励他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表示感谢等。之前,笔者曾给澳洲华裔学生布置了一份采访作业,要求分组采访1-2位中国人,记录他/她对于澳洲的认知和观感。当然,也事先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勿随便去街访陌生人,而应采访身边授课老师、校园工作人员、大巴司机师傅等。

2.教授实用技能

该举可令同学们在中国生活更加游刃有余。如,购物行程前一天,复习购物基本句型及传授砍价策略,大家往往听得兴致盎然,并跃跃欲试。某年孔子学院“你和我·在北京”夏令营问卷评估显示,在六次汉语课中,保加利亚学生打最高分的即是购物砍价主题课程。因为该课内容与秀水市场购物的交际需要无缝对接,同学们收获了砍价成功、交际成功的乐趣。

某次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中,笔者任教的瑞典班营员留下了17篇手写感言,其中竟有9篇提及自己学到怎么砍价。有同学说“在砍价时,大家都乐在其中”,有同学说“我学到最有意思之一的东西是Bargaining(砍价)”,有同学炫耀“把128元的一个东西砍到40”,有同学全篇仅写了一句中英文夹杂的话“How to砍价——Play cute(装可爱)!哈哈”。还有同学用图画生动描绘了砍价课堂和砍价现场,更有一位在纸上画了教室和老师,画了自己双手持中国国旗与瑞典国旗,旁边写了几个大大的汉字“谢谢老师教我们砍价”。夏令营中曾发生无数趣事,他们都没一一记录,却为学到砍价技能而倍感骄傲和感恩,该课的教学效果之佳超乎预期。

总而言之,必须要对来华夏令营中外国学生的心理有所了解,尽量从其需求出发,据此设计恰如其分的汉语教学模式,方能使他们皆能学有所获、乐在其中。

猜你喜欢
夏令营汉语情境
学汉语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追剧宅女教汉语
夏令营让我成长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难忘的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