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李轶垚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反语”这一概念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并且在不同的知识研究领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集》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如何反其道而行之捍卫真理,假装肯定对方观点,从对方提出的观点出发,进行一系列论证,逐步将此观点发展成为谬论,引诱对手中圈套,这便是“苏格拉底式反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反语是一种辞格,所以早期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人们所研究,直到十九世纪末反语被浪漫主义学者所关注。
从传统语用学研究角度出发,反语研究是从1967年开始的,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为使会话顺利进行,对话者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原则,即“合作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格莱斯提出了反语经典论。经典论指出,反语是在字面上违背了质的准则中的第一条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以格莱斯的反语观为核心理论,塞尔提出了一种新的反语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为反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反语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根据俄语百科全书记载,反语的字面意思为“伪装”,是一种使词语或句子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相悖的辞格。从语用学角度看,非真诚性是反语的本质和固有特性。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布朗将反语定义为一种伴随非真诚性心理活动的言语行为。
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反语进行分类,目前文学界普遍认可的分类方式为:语词反语、戏剧反语、情景反语。
反语研究者将反语理解为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表达了说话者的一种特殊心情,可分类为:欲贬而褒-用积极词汇表达消极思想、欲褒而贬-用消极词汇表达积极思想。其次反语所表达的思想也可分为两类:表层含义-词语和句子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根据语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除此之外根据反语的使用对象分类可分为:自嘲、嘲讽-对他人的讽刺。
表达批判的反语,通常出现在文学著作中,与讽刺不同,批判是侃然正色,大义凛然的。这类反语属于欲贬而褒,用正面积极的语言,表达不满、消极、不赞同、厌恶的态度,以达到批判丑恶、黑暗、迂腐现象的目的。例如,沃伊诺维奇的小说《大兵伊万·琼金的生平和奇遇》中所说琼金就是一个“傻瓜”,在当时的社会只有“傻瓜”才能畅所欲言。书中写道“他的想法似乎很愚蠢,但通常并不那么愚蠢”。琼金对世界的天真和自然,使作者能够揭示苏联现实的荒谬。讽刺了在个人迷信的体制下,人民互相猜忌,性格扭曲的道德危机。
反语通常在想要表达不满情绪时使用,为降低负面影响,根据“礼貌原则”说话人应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将不满情绪表达出来,以达到尊重对方的目的。
例如在叶罗菲耶夫的《好的斯大林》中,叶罗菲耶夫的父亲曾担任斯大林的翻译,其中有一段描述斯大林与父亲的对话:“叶罗菲耶夫同志,你在哪里出生?”父亲很紧张没有听清领导人的问题也不敢不回答。“列宁格勒州立大学。”父亲回答道。“在大学里就出生了!”斯大林很开心,笑了起来,说“我又不会杀了你。”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斯大林出于礼貌原则没有直接斥责父亲没有听到问题,而是肯定他的回答,从而营造幽默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非真实行为的表达可以使父亲的紧张感得以释放。
表达讽刺情绪的反语在文学作品中是最常见的。尽管反语大多是表示负面意义,但不代表所有反语都是令人反感的。甚至反语本身就带有喜剧元素,言语与含义之间产生的强烈落差感营造出幽默效果。反语不仅能够调节交际气氛、避免交际双方产生尴尬情绪,还能够在通过幽默的方式隐藏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的同时,表达说话者不满、讽刺、嘲弄的态度。
例如,在叶罗菲耶夫的《好的斯大林》中写道:父亲曾说“斯大林举止谦虚,第一次见面时我就被他的魅力所吸引。”而后来在一次因翻译不懂航空术语,父亲被停职。斯大林告诉父亲“我认为我比你更懂得法语。”这里使用了双重反语,首先斯大林的话里是对父亲的讽刺,领导人说一个专业翻译的法语水平不如自己,这比直接去责备父亲所造成的讽刺效果更强。而后面父亲说斯大林的“举止谦虚”,与后面斯大林的话相对比,其实作者讽刺斯大林的狂妄自大。
在劝诫他人时,应注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与语言的使用息息相关,然而当会话者亲密度不高时,为避免产生误会,一些话语不能直接被表达,反语是最好的选择,既能表明想法,又能避免产生矛盾。除此之外,用意义相反的话劝说他人,更能达到劝诫的目的。
例如在小说《用纪念像宣传》中写道:“一天,马拉特带妻子卓娅回来看望母亲卓娅一进客厅就被那尊雕像吓了一跳。马拉特安慰妻子说,这只不过是生铁铸件,是用来宣传的,没什么可怕的。”在与母亲谈话时,马拉特称雕像为“蠢货”,这激怒了阿格拉娅。斯大林是她最亲爱的人, 儿子竟然这样侮辱他!一气之下,她赶走了儿子和儿媳。儿子马拉特知道母亲对斯大林的崇拜到达痴迷的程度,表面是在指雕像是“蠢货”,实际上却是指桑骂槐,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劝诫母亲认清现实。由此可见正确的使用反语,可以有利于维护和谐人际关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是俄罗斯当代优秀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幽默,但是透露着对苏联社会讽刺和批判反语在语言文学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小说《用纪念像宣传》中虽然多数描写的是斯大林可怕罪行,并指出斯大林主义是造成苏联人民灾难的主要原因。但也有描述正面积极意义的片段,例如上文所说阿格拉娅的儿子马拉特深知母亲对斯大林的崇拜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但出于对母亲的尊重。表面是在指雕像是“蠢货”,实际上却是指桑骂槐,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劝诫母亲认清现实,不要继续盲目崇拜。另外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发现在沃伊诺维奇的作品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批判,而他批判的对象正是斯大林的极权主义。例如在《纪念像的宣传》中,作者描述女主角阿格拉娅:“当德国军队进入多尔戈夫市时,阿格拉娅炸毁了当地的发电厂,而此时她的丈夫正那里控制发电厂,但却没能想办法让丈夫逃脱。‘祖国不会忘记你的!’—她在电话里对丈夫大喊,然后封闭了两端电线。”当作者介绍苏联时期的集权时,虽然将主人公定位为一个致力于祖国事业的政治人物,描述了她牺牲自我的无畏精神。实则展现了集权统治下个人思想的影响:对偶像的盲目崇拜,领导人的洗脑,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的教育下,人民愿意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牺牲自己,而无须考虑自己和亲戚,这就是沃伊诺维奇强烈反对的,他认为这是苏联政权的谎言导致人格扭曲。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于1947年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他发表的小说《好的斯大林》中描述了苏联风云变幻背景下一个知名外交官家庭的生活和父子两代人的矛盾。父亲亲历二战和战后冷战的时期,信仰坚定,正直勤勉,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而自幼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儿子维克多,在成长过程中则日益滋生出对苏联社会的不满。在他的作品《好的斯大林》中,可以发现斯大林既有残酷专政的一面,又有体贴下属的一面。书中描述了斯大林逝世时的场景:“我问了我父母多年这个问题。我发现那天我妈妈在和她的朋友一起哭。他们都在苏联外交部工作,哭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他们爱斯大林。其次,他们担心没有斯大林,国将崩溃。我问父亲那天哭了吗,父亲回答道:‘我怎么会哭泣,我的工作很忙。’,很显然这句话中,父亲一定是伤心的,父亲作为斯大林的翻译对领导人是崇拜的,父亲只是不愿再提及伤心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虽然残酷专政,但不可否认,他在当时人民思想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另外作者在《好的斯大林》中写道:“如果我的母亲知道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会在生活中反映这个话题,从而损害整个家庭,那么她可能会烧掉我们家庭图书馆中的所有书籍。”并称自己现在是“全俄罗斯最自由的人”,这是作者的一种自嘲,结合作者的背景,一个名声显赫的外交官的儿子,竟然出版反苏性质的文章,这是不能被世人所理解的。通过这种自嘲的方式,表面上是对自己的“错误”悔悟,而其深层含义则是揭示斯大林主义体制下,人民是没有自由的,脱离了苏联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述,表达出斯大林已经被苏联人民刻在骨子里,从而批判了盲这种目跟风,崇拜主义的社会风气。
反语是一种在语义上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言语行为。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两位作家都是二十世纪的杰出作家,生活在社会动荡时期,在这样相似的环境背景下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敏感,并且在两位作家的讽刺类型小说中,都体现了对斯大林的极权主义的批判。领导人的极度专权,文人没有言论自由,因此反语成为作家发表自己言论的重要手段:幽默的语言和讽刺的内涵相结合,具体情节和深远的社会意义相结合。小说中虽然很少涉及对当时领袖的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反语将斯大林主义深深刻在了人物思想里、行为里,从而达到侧面讽刺和批判的作用。用正面积极的语言,表达不满,消极,不赞同,厌恶的态度,以达到批判丑恶,黑暗,迂腐现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