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动画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再现与表现*
——以《双下山》为例

2021-03-30 13:31张秋实谢佩凌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下山文创戏曲

张秋实 谢佩凌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戏曲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凭借“融合各种艺术为之所用”的优势,不断满足五千年来国人不断更新的审美情趣。受西方影视文化输入的影响,戏曲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却面临着诸多生存困境。戏曲的传承、发扬愈发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议程。

为适应观众需求,戏曲发挥优势,借鉴动画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由此,戏曲动画应运而生。戏曲动画即是用动画的艺术形式展现戏曲艺术,将戏曲艺术的脸谱、服饰、动作、唱腔等元素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动画和戏曲分属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在创作原则上有较大差异。戏曲向戏曲动画的转变,意味着动画对戏曲元素再现和表现的变革。

再现是指创作主体对对象世界的摹写,它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方法。表现则是指创作主体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方法,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性,要求人内心世界“强烈感情的自发流溢”。本文将以戏曲动画《双下山》为例,分析现代动画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再现与表现。水墨动画《双下山》讲述了和尚本无和尼姑色空私逃下山,在途中相遇相爱、终成眷属的故事,旨在赞扬两人敢于打破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爱情的宝贵精神。

一、戏曲动画《双下山》对人物造型的再现

(一)面貌写实通俗

戏曲《双下山》中和尚本无属于丑角。动画版《双下山》保留了丑角标志——鼻眼间的“豆腐块”,还特意放大了它的面积,省略其他化妆细节,以强化本无丑角形象。动画中女主角色空的妆容也从简处理,省去了昆曲造型的“吊眼睛”,仅保留两颊上的红晕,更显少女羞态。在凸显戏曲脸谱特色的同时,又善用动画极简原则,充分展现人物表情、神态,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引导观众关注故事情境。同时,这一改变更贴近人物真实面貌,减少观众鉴赏戏曲的障碍,拉近戏曲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观众的距离。

(二)衣饰简约朴素

戏曲动画《双下山》中,色空的衣着以纯色为主,以水墨线条简单勾勒外形,舍弃戏曲中华丽的衣饰,和尚本无的服饰也仅有一身袈裟、一串佛珠、一顶佛帽,更符合大众对出家人身份的认知。传统戏曲中的装饰性色彩易分散观众注意力,导致忽视对戏曲故事、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欣赏。动画造型在追求极简时,往往会选取简单明确的标志性图案代指人物身份。例如色空尼姑帽上倒置的佛家符号图案,既隐喻色空身份,又暗示其具有反抗戒律,追求个性解放的意志。

(三)动作形象具体

动画借助两人下山途中的活动,如和小鸟争抢帽子、端详小松鼠来展现人物性格,相比戏曲中大段唱、念、做的程式化表演更加富有生活意趣,恰到好处地塑造了小和尚的形象。此外,动画版《双下山》在呈现“甩佛珠”这一特技时,不同于原戏曲的刻意呈现,而是点到即止,将原戏曲中演员的才艺展示转化为角色洒脱性格的生活表现,为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炫技成分大大减少,角色形象也更为真实可感。

(四)神态细腻生动

动画凭借造型的特殊性,可通过控制人物头身比来突出人物动作或神情。动画《双下山》中人物呈1:3的头身比,有利于展现人物动作和面部神态。比如,本无想以老尼姑来吓唬色空,却反被色空吓住。画面中的本无瞪大眼睛,赶忙双手合十、躬身参拜。神态与动作在一个镜头中呈现,避免了镜头切割造成视觉体验的断裂感,而夸张动作与细腻神态的配合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又如本无在纠结色空是否对自己有意时,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在眼眶中打转,“寥寥几笔”便流露出小和尚的懵懂情态。戏曲在汲取动画的表现手法后,在人物造型上有更多的创作空间,还能利用特写、近景等多景别镜头,引导观众欣赏戏曲故事情节、人物神态细节。

二、戏曲动画《双下山》对人物性格与内涵的表现

(一)人物性格的镜头式凸显

戏曲受舞台形式的限制,多依赖动作展现人物内心,且动作程式复杂,表达一个情绪往往需要许多程式的组合。但动画是一种镜头式的表达,不同于戏曲单一的全景式呈现而有景别之分,可放大细节,也可呈现全景。动画在人物性格的表达上不用依靠冗余的程式化动作,通过镜头展现人物表情、眼神等细节,观众即心领神会。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镜头的节奏取代了原本由戏曲音乐掌控的故事节奏,不同景别镜头的切分、长镜头的运用在不破坏故事连贯性的基础上,让人物性格在镜头的凸显下更加鲜明。

(二)情节的意象化表达

动画开头禁锢两人的大门化用脸谱造型,将两个门环抽象为两只眼睛隐喻监视和看守,意为封建礼教对两人的束缚。动画设计成双成对的小动物意在传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旨。片尾本无背着色空下山时,色空将本无的帽子、佛珠和自己的拂尘抛去,象征两人挣脱世俗束缚,勇敢追求新生活。传统戏曲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种虚拟性体现在对舞台时空的处理上。动画《双下山》保留了戏曲虚拟性特点,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丰富意象。当本无走到池塘边,水面上出现游动的小鱼,接着又映出他的倒影,原本“虚”无的池塘经由鱼儿的出现、本无的倒影,而被写“实”,含蓄自然,意境全出。

(三)价值观的时代性升华

戏曲动画《双下山》节选自《孽海记》。原著编撰于封建时代,宣扬因果报应。改编成动画后,原著压抑人性、固守礼教的题旨被推翻。动画中两位主人公大胆逃出,用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的禁锢。相遇后两人一见钟情,不顾世俗身份的制约互表心意,有情人终成眷属,表达了创作者对自由的憧憬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戏曲动画“断章取义”,对不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部分进行恰当的改编,摒弃落后的封建观念,积极融入现代文化语境。

三、戏曲融合发展的当下和未来

融入动画艺术后,戏曲表现与再现手法的变化带动戏曲艺术本身与时俱进。然而向戏曲动画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戏曲艺术已寻得发展的必然、唯一途径。戏曲在当下的发展仍有更多可能性,通过对戏曲融入动画艺术的研究,本文进一步得出以下思考:

(一)戏曲文化为核心,挖掘本土文化内涵

戏曲动画自创立之初便立足于汲取戏曲故事精华。戏曲在戏曲动画的创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而动画更倾向于现代化艺术表现手法,是促使戏曲精华更为观众喜闻乐见的重要形式。戏曲动画应始终以保留戏曲特色为核心,在不破坏、不扭曲戏曲原有良好特质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动画技艺特色。

除了向国外艺术形式寻求创新发展之路,戏曲自身生存发展的土壤仍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吸收。“汉语热”兴起,书法、武术等独具中国韵味的文化符号也愈发受到国内外关注,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戏曲作为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并反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价值意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和本土其他文化密不可分,如动画《双下山》中就以留白、虚实结合等国画技艺勾勒场面背景,令动画顿生空濛灵动之美。让戏曲与本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融合,有利于挖掘戏曲自身文化内涵和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二)选择性融入青年文化氛围,借力网络媒体扩大传播

90后、00后作为当下最富活力的青年群体,是戏曲动画发展的重要受众。身处亚文化群体中的青年人也容易对与之相近的事物或价值产生认同感。从良性的青年亚文化中,选取符合戏曲动画形式创作、内容传播需求的艺术形式加以研究借鉴,有利于拉近戏曲与青年人的距离。近年来在国风音乐中加入戏腔,便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古风音乐的青少年模仿戏腔、了解戏曲。戏曲同样也能借助良性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平台,实现现代表达,以获取更高的关注度与美誉度。

此外,90后、00后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途径大多来源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性、即时性的特点,这要求传播内容必须具备足够的吸引力。除了在内容、形式上借助青年亚文化特质贴近受众,还应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为适应碎片化网络环境,戏曲可充分吸收动画夸张生动的创作原则,尽可能贴近当下受众审美需求。

(三)借力文创产品传播,打造“戏曲+”品牌

戏曲动画在传播和推广上,可结合文创品牌进行延伸。文创的发展基于对其依托的文化有深入的分析研究,戏曲文创品牌自然要深挖戏曲中人们普遍认可、感兴趣的共性元素,经过转换与时代特征再结合,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戏曲文创品牌的延伸要在分析研究戏曲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融合能体现文化底蕴和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在“旧”的戏曲文化和“新”的传播方式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再合理运用筛选后的戏曲元素。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创品牌更要清晰、准确地判断受众的核心需求,运用新媒体平台对自身进行“有效包装”。戏曲文创品牌应以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戏曲文化元素为源泉,整合传播突出戏曲特色,增加戏曲文创品牌的认知度、识别度。同时要巧妙通过当下大热的短视频形式,让戏曲文创品牌形成独特的传播价值;通过与现代热点的碰撞,实现“戏曲+美妆”“戏曲+服装”等跨界结合,激发出多元戏曲文创品牌延伸。

猜你喜欢
下山文创戏曲
陶溪川文创街区
胖虎下山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过年好
双下山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下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