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读金晖的《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2021-03-30 13:31张玉能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木工土家族技艺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金晖的《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以鲜活、生动、朴实的口述史方式阐述了武陵山土家族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审美特征。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集民情、亲情、国情于一体,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和审美情怀的纽带,是民间生活的乡愁和文化记忆见证,凝结着家园归属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血缘体征。在今天,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仍然具有广袤深厚的生活土壤和素朴的情感寄托,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审美关怀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所创造的生活之美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需要。因此,为了不再是过度物质化的、空虚的生活境况,就要把生活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作为振兴乡村传统文化,重新建构生活文化的一个过程,让生活不断的传承和延续优秀文化传统、渗透工匠精神、寄寓审美情感和艺术趣味。在民间日常生活和日用状态中塑造真善美的共生体,传递人民大众的伦理情怀和审美情感,充实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美丽中国。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美与审美艺术

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蕴藏和流传着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它们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形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融汇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工匠精神、技术能力、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浓缩结晶,具有人民性、原生性、共生性的审美特征。

按照新实践美学的观点理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活动的美感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身的精神愉悦,艺术则是美和审美的集中表现。长期流传和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美术,尤其是木工技艺恰恰就是新实践美学的观点理论的最直接、最深刻、最鲜明的体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当作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生产论。而人类的生产史和生活史就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生产论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类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够从事艺术、科学、宗教等精神活动,因此,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祖先通过自身的劳动由类人猿生成为人类。为了解决人类的吃喝住穿等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人类制造了工具,进行了创造性劳动,从而不仅顺应着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的变化,而且在这种长期的创造性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身的各种物质的本质力量,还产生了原本没有的高级精神的本质力量,于是,人类的吃喝住穿的基本生活就由一般的物质需要发展为精神需要。人类的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还要讲究色香味形;人类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肉体存在,同时也要追求色彩、形状、大小的装饰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人类也不再是风餐露宿,而是为自己建筑起了既能挡风遮雨,又能让人舒适而赏心悦目的居住空间。正是在这种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基础上,为了人类的更好生存和发展,在民间劳动中产生了烹饪术、缝纫术、建筑术等技艺,逐渐形成了厨师、裁缝、木匠、泥瓦匠等手艺人。这些民间的手艺人在专业化分工的劳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形成了高超的技艺,从而把烹饪术、缝纫术、建筑术等技艺转化为一种艺术生产,把饮食、服饰、建筑等物质生产提升为一种美和审美的艺术生产活动,并且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烹饪技艺、缝纫技艺、木工技艺、泥工技艺等等,从而把人类的日常生活逐渐审美化、艺术化。

尽管在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被异化为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的享乐工具,但是,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仍然可以创造出人类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珍品。厨师、裁缝、木匠、泥工等民间艺人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出美的工艺美术产品,并且得到工匠自身和产品享用者的赏心悦目。即使是受剥削和受压迫者,这些民间工匠总还是要把自己的创造性本质力量在自己的产品中显现出来,不仅可以在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而感到心满意足,而且也可以博得雇主和买主的满意从而得到丰厚的报酬。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民间传承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以鲁班等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木工技艺传承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传承人。金晖的《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就是通过武陵山区土家族木工技艺传承人的口述来显示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揭示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审美特征:人民性、原生性、共生性。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民性

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要,并且主要就是为人民的生活服务,还是按照人民的要求来进行的和评价的。正如金晖在《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后记中所说:“究竟是什么力量维系着民间技艺的传承,我终于明白了是民间的人民,是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百姓,是他们质朴的爱,是他们的执着和坚韧传承着民间技艺,用他们的毕生精力去维系着本民族文化基因的传递,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高手,从而形成了一条永不枯竭的文脉。”正是在民间千千万万的技艺传承人默默无闻的创造中,才有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无穷动力,也正是无数的技艺传承人执着的坚守,致力于自觉的守护和不断的传承,才有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传承发展的实践成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巡游在中国广袤的民间乡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任劳任怨,为着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不断地创造着人们的生活用品、日常居所,使得无论多偏远的山区,无论多么困难的境地,都能够以惊人的毅力、高尚的德性、精湛的技艺,为人民打造美好的家园,构筑宜居的生态,繁衍生息,创造出像土家族吊脚楼这样的建筑奇构佳作。

民间工艺和木工技艺的最本质的力量,就植根于深厚的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它凝聚着人民群众广泛的智慧、认同和自信,这才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不仅代代相传,而且还在不断创新发展。该书所记录的十几位能工巧匠,不论是国家级的大师,还是普通的师傅,都来自民间老百姓之中,有的是祖孙、父子相传的门内师,有的是拜师学艺地跟师,还有的是没有固定师傅的参师,形成了民间代代相传的最佳选择,不断延续着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文脉”。从书中所记述的各位师傅的口述来看,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人民性,融合了各民族的、集体智慧创造结晶和深刻的文化表达的内涵,从而发掘了民间工艺最普遍、更广泛的美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所以,真诚地向人民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要从人民的智慧创造中不断汲取养分;把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守护与发展与关切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因为所有传承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只有实现回归生活以后,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才有发展活力和生存空间。就像武陵山土家族的这些师傅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各种木工制作的规范的口诀、顺口溜,就是汇集了相传远古时代鲁班祖师所传留下来的智慧、经验、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从而逐渐积淀成为代代相传的行规、规范,从而保证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相统一的特点的成功实现。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原生性

《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基本上客观、科学、系统辑录了武陵山区土家族以吊脚楼所反映出来的民间木工工艺美术和技艺的历史以及文献知识、思想文化和人物等信息为特色,初步建立了贯穿湘、鄂、渝、川、黔等省市交界组成的自然区域的土家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文化学术档案库,为这一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成果转化、创新性传承和发展及传统工艺振兴,提供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参考和成功案例支持。该书以本区域内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原生性”这个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进行深入挖掘、整理、记录、分析、阐释等相关工艺信息的过程中,既维护和尊重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经验实质的基础上,又能够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总结和建构模式,尽可能想方设法保留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文化基因谱系。

该书在采访记录过程中,非常注意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原生性。几乎对每一个受访师傅都问到了他们的师承关系、学徒拜师和出师的传统方式和仪式感,特别是对于相传来自祖师爷鲁班的“五尺”的形制、红带标饰、功能、作用、神秘性质都刨根问底,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揭示出“五尺”(鲁班尺)作为木工技艺传承人的出师标志的原生性,从而对于中国传统木工工艺和技艺达到了追根溯源的目的和深度。此外,关于木工技艺的一些“仪式”反反复复进行询问、调查,经过几位师傅的综合介绍,特别是把做吊脚楼等房屋的“上梁”的仪式阐述得一清二楚,仪式大致分为四个步骤,主要是祝愿吉祥的话语。这种上梁仪式在民间流行,并非后来所说的“迷信”,而是一种原始的神话思维或者巫术思维,以求得修房建屋的大吉大利,千秋万代基业永固。这些都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传承,显示出民间工艺美术的原生性和农业文化的基因。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永葆幸福代代相传。

四、民间工艺美术的共生性

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共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善美的统一,二是生产、生活、实用、审美、伦理、宗教的同生共在,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发掘和探讨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传承和发展以及用民间工艺造福民众的可持续发展和内在联系的必然要求。

《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充分注意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真善美的统一,不仅总结了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规律性的东西,显示了科学的“真”,而且十分注意到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实用性,显示出了实用性的“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好看和装饰,显示出了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美”。比如,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典型房屋建筑就是吊脚楼。这种吊脚楼的建筑形式的产生,就是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真善美的整合统一。正如一位师傅说的:“这个吊脚楼显示出了土家族的特色,威武、雄伟、壮观,土家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吊脚楼,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土家族的房子都是依山而立,环水而落。”而且,除了正屋和厢房以外,“楼那就有很多的楼了,像冲天楼、转角楼、跑马楼、摩天楼、望月楼、八角楼。”代表了“我们土家人的特点、气质、优美的、雄伟壮观的,就是牛角楼。”“牛角又尖又硬,它代表了土家族的刚性、刚强,这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象征意义。”这就是说,土家族的吊脚楼,由于依山畔水,就山势而立,依水流而转,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房屋建筑的美,这种特殊的美,既是顺乎自然规律的,又是方便人们居家生活的,因此它就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的整合统一的审美显现和艺术创造。

还有一位师傅,用自己的一生木工技艺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修吊脚楼的经验:“德、艺、神、灵”,“首先要讲究‘德’,艺德是最基本的,手艺再好,德行不行别人也不会请你;其次要讲‘艺’,手艺高超而且讲义气,匠人是用手艺吃饭,手艺好主人家会给你工钱,不会为难你;再次是讲‘神’,就是自己脑袋中要有设计思路和图纸,全靠自己的技艺和构想把建筑修建起来;最后就是‘灵’,灵活就是不能生搬硬套,在建筑过程中要有灵活性,要把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而且还要与时俱进。”这种亲身实践的概括,确实代表了民间工艺人的共生性,他们就是一个伦理道德、踏实实践、用脑如神、灵活创新的共生体,是民间工艺的多重美质的体现,也是木工技艺世代相传,薪火不断,恒新恒异的根本原因,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创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牢固根基。正因为如此,这样的能工巧匠,才能够成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省级民间艺术大师,乃至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这就表明了人民的心中有杆秤,人民是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真正有资格的鉴赏者和评价者,每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家都应该记住服务人民的初心,讲究德艺双馨,综合生产、生活、科学、艺术、实用、审美、伦理、宗教各种人类精神因素,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民间工艺大师。

该书涉及了许许多多方面,甚至包括被视为“迷信”的绝学——堪舆学或者风水学也采录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堪舆学或者风水学里面虽然确实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和糟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应该是一种生态文明和生态学的经验总结。“风水又叫‘堪舆’,是阴阳之道的一种俗称,堪称天道,舆称地道,堪舆是研究天地之间的关系,讲究阴阳五行,注重山水形峦,在空间形象和时间序列上都想到天、地、人合一的作用,所以才有选地基、建房、摆设达到理想的状态。”“依山,可以防止水灾,还可以有取之不竭的生活资源,傍水,还有食用、灌溉、运输等优势,从风水的角度讲,‘山主贵,水主财,方向主运’,就是把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天、地、人的合一。”这些都证实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共生性,里面积淀着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和能工巧匠的设计智慧、实践经验、创造心得,也是民间高手的技艺身手的非凡纪录。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建强国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传承,发扬光大。

《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围绕着武陵山区土家族木工技艺传承人的口述,以鲜活、质朴、生动的民间语言记录了民间能工巧匠的高尚情操、精湛技艺、宝贵经验、设计思想、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精神风貌和实践真谛,概括了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人民性、原生性、共生性的审美特征,给新时代的民间工艺和木工技艺研究者和从业者以及广大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的爱好者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实用可靠,启发厚实的小型百科全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以促进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和木工技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实践性创新,让中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花园更加绚烂多彩,美不胜收,硕果累累,争取更大更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注释:

①金晖.《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第346页.

②金晖.《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第216页.

③金晖.《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第225页.

④金晖.《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第273、273-274页.

猜你喜欢
木工土家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Dancing for theDead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土家族情歌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把麻烦挂在树上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土家风情惹人醉
黄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