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黔西北一带彝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

2021-03-30 13:31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彝族民族文化

李 婷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一、黔西北彝族古歌

彝族是一个以诗表意、以歌传情的古老民族,彝族古歌是彝族先民留下的民间艺术瑰宝,它包罗万象,涉及彝族的起源,天文历法,祭祀,以及婚丧嫁娶,是彝族先民的生活百科全书,是了解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彝族古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彝族“洪水泛滥”传说的时期。彝族古歌大多采用清唱形式进行,有独唱、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形式。彝族古歌的演唱内容上大量运用了比、拟、兴的修辞手法,多采用五言为主,三四七九言极少,且使用古彝语吟唱。

二、黔西北彝族古歌的现状

贵州省黔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回族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居,彝族古歌就是在这片沃土上植根发展起来的。黔西北的彝族古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极具黔西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有着非常高的民间文学价值和音乐价值。随着彝族不断参与到整体的国家化进程,在文化的层面上,彝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互动从未如现在那么迅速;在经济的层面上,彝族地区快速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经济生产方式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与社会的层面上,彝族社会更是跨越式的加入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社会制度、村落形态、城镇化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彝族社会迅速解体并重构。在上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为彝族精神世界集中体现的彝族古歌,面临着复杂且多样的传承危机:

(一)传承人的断代

随着很多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和传承人的相继离世,掌握完整的彝族古歌知识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现在很多彝族年轻人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彝族古歌在传统社会存在的文化环境,同时受到流行歌曲或者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普遍认为流行歌曲不仅时尚而且比较容易学,接触与学习原生态的彝族古歌的意愿降低。彝族古歌面临着代际之前的传承的断代。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在国家对于彝族文化的关心爱会下,在前辈学者和地方精英的努力下,新中国成立后对彝族古歌进行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工作,也保留下很多珍贵的文本材料。但是,彝族古歌除了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其艺术表演、宗教仪式、文化传承等价值,除了成为研究的文本,其更应该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好地活态传承。但是在今天的彝族社会,很难还原到彝族古歌最“原始”的存在样态,其生成与存在的社会文化土壤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缺乏活态传承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语言传承危机

彝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由于黔西北历史的特殊性、政治经济观念的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前黔西北的彝族人民大多形成了保守、封闭、听天由命的心理。新中国成立之后彝族人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接受了现代教育,接触了其他民族的思想以及很多现代观念,逐步开阔了的视野,改变了对社会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也客观上刺激了彝族民众对于教育的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导致越来越多的彝族年轻人不会说彝语、不会写彝文。而彝族古歌的传承,语言是最核心的文化要素,彝语传承面临的危机也是彝族古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

(四)彝族学术研究与现实状况的脱节

对彝族古歌并非乏善可陈,但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却很难运用到指导和实践之中。对于文化的基础研究如何利用指导于地方的文化实践,是众多学科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彝族古歌的研究中,更应关注于今天彝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关注于在地生活的人民的心灵变化。如何在彝族古歌的传承发展问题中思考学术研究的还原与实践,也许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三、彝族古歌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黔西北的彝族古歌是在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族价值观念中衍生出来的,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对彝族古歌的田野调查不难发现,彝族古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过去的挖掘,收集,整理的工作基础上,深入今天更广大的彝族地区去对彝族古歌进行采集,录音,记录古歌歌词,对采集到的古歌进行分类、对比,最终整理成系列性,连贯性的彝族古歌系统十分必要。今天可以利用到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对于记录整理工作,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彝族古歌的跨地域性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于今天的传承现状的观察必然更加重视。现就如何在当下的情境中对于彝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增强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之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彝族古歌虽然是彝族历史的表达,但是彝族古歌绝不是对过往的迷恋,而是彝族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概念,这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的觉醒,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彝族文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的,在与其他民族的不断交往互动中,如何不迷失于复杂的现代社会,找到本民族在今天这个多元社会之中的位置,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再建构显得十分急迫。对于彝族古歌来说,寻找到其在今天变迁中的文化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今天广大的彝族群众来说,确立起这样一种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对于彝族古歌的传承来说,应是首要之义。

(二)做好代际传承

今天,在广大中国的边疆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乡土课程,校本教材等已进行了很多年的发展。在民族文化进课堂、乡土文化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中,如何加入且丰富彝族古歌的内容,形成在彝族青少年儿童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在国家正式教育体系实践中形成对彝族古歌的传承和保护。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多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基础。在广大彝族聚居地区,重视双语教育,重视本民族语言在多样的教育场景的作用,对于彝族古歌的传承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其次,形成编纂一批彝族古歌的乡土文化教材,培养一批可以胜任这些乡土教材教学的本民族教师,在日常的国民教育中增设关于彝族古歌的文化教育课程,在多级教育过程中培养彝族青少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专门的彝族古歌传承教学课程。重新塑造彝族古歌的代际传承,除了校园,更可以利用今天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打造彝族古歌的代际传承环境。

(三)深入挖掘黔西北彝族古歌的内涵

彝族古歌的传承,不仅仅是对于文字和演唱技能的传承,更应该是对于彝族古歌所指示的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这些才应该是文化传承核心,一种精神内核的理解与继承。现以彝族古歌的几个分类来详细分析其传承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曲谷”的三段歌,是过去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悲歌,大多是压抑、低沉、悲伤的曲调包装的歌词。其出自彝族对于一些真实的婚姻生活的感悟,讲述了不合理婚姻的悲剧。曲谷是彝族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的映照,但同时也正唱着一代代人的对于美好婚姻生活的渴求,在古歌中他们的心灵得以荡涤、净化,把那些悲伤化为一种美的体验。“曲谷”是彝族千百年来传承的一种生活智慧,同时也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对于生活的美好思考。

“阿买恳”可谓是女性心声的绝唱,它是在姑娘出嫁的仪式活动中所用的仪式歌,即每个仪式用一首歌来完成。它是女子出嫁过程中各种民俗活动的载体,记录、规定和规范着必须进行的民俗礼仪活动。“阿买恳”在极其悲壮和压抑的曲调中完成一整套的婚嫁民俗活动,倾诉父女、母女、兄妹、姑嫂、姐妹和 乡土之情。

“陆外”是婚亲纽带的赞歌,彝族人都说“轮到嫁女儿的哭了,轮到接儿媳地笑了”。“陆外”自然是笑的欢歌,其最大的特点是对联姻的颂扬,因清理舅舅的根而上溯历史,于是引出开天辟地的神话和传说;又因清理外甥的根,追溯婚姻的起源。“陆外”这一类别因此不仅有口碑的传唱,也有布摩的积极传抄。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古歌的形式也都同样内涵丰富。“肯洪”可谓是倾诉生离死别的挽歌。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怀念,倾诉生离死别之情。彝族相信万物有灵、第一段大多是说天、第二段是说地、第三段才说道人,天地人合一,这是“肯洪”的三段式。“彝族古歌‘咪古’在彝族诗歌等文学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彝族诗的母体,咪古作品是彝族诗歌艺术的瑰宝,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歌藏量也是十分巨大的。”。

四、结语

彝族古歌除了其艺术上的价值之外,更蕴含了彝族人千百年来在聚居地生活的文化智慧和审美意识。彝族古歌在今天的现代化社会的冲击下,其传承面临着复杂且多样的冲击。本文是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彝族地区,从小浸润在彝族社会中的本地人的视角,来看到一些彝族古歌在当下面临的问题,以及自身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今天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并不少,众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当多可行的建议和思考。反观彝族社会自身,我们对于自身的文化传承却很难提出一些本地人的视角。对自身文化的在场和亲近,往往让本民族学者很难跳脱出自身文化的一些阈限,如何在今天对自身进行有效的文化批评和反思显得尤其珍贵。本文提出的对于彝族古歌的文化内涵的重视,以及这种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只是为反思本民族文化开了一个小小的头,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彝族古歌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其意义在今天的流变和对于今天古歌保护有何借鉴意义。除了进行客观上的记录保护之外,更应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注释

①王继超,陈光明.彝族古歌[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06.

猜你喜欢
彝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