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计策和谋略,主要表现为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选择及其运用.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贯穿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重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能灵活选择策略,运用策略,体会策略.
【关键词】解决问题;经历过程;教学;策略意识
从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课本开始,每本书都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主要有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列表、一一列举、转化、假设等策略,通过对列举策略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一、理解题意,引入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变得既神秘又亲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问题的答案,而要让学生参与整個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解题策略是如何形成的.
【片段1】
师:同学们看,王叔叔准备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不考虑接头部分),可他遇到了一个困难,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呢?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根据“用22根一米长的木条围长方形”这个条件,我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2米.
师:这样的长方形只有一种吗?
生:不止一种,有很多种不同的围法.
师:那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把所有情况一个一个写下来.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也就是用22÷2=11(米),先求出长加宽的和,再把长和宽所有的可能列举出来,最后分别求出面积,做比较,找出面积最大的围法.
师:谁听明白了?谁能再来完整地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除以2可以求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策略了,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试一试吧!
课始,创设王叔叔围篱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出想要求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只要把所有符合条件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列举出来,再计算面积,最后作出比较即可.在学生的分析、思考、交流过程中,引入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思要用什么策略,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用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策略才能被学生理解,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策略.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二、深入研究,优化策略
根据生活情境,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是固定不变的,而长和宽可以变化,也就是有不同的围法,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变化,自然面积也随之变化.学生提出把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所有情况写下来,计算出面积,就能找出面积最大的围法.于是,学生开始在表格中进行列举.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注意从哪里开始列举,又到哪里结束,还要注意按照怎样的顺序列举.通过分析、对比、交流、总结,逐步优化了策略,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片段2】
展示学生作业.
师:为什么这里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生:因为用的是1米长的木条.
师:对1号同学找到的结果,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有遗漏.
师:大家认为2号同学写得怎么样?
生:有重复也有遗漏.
师:比较3号同学和4号同学的作业,哪一种更好呢?为什么?
生:4号同学的更好,因为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
师:不管是哪个同学,他们都有共同之处,就是把每一种情况都列举出来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策略: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
师:为什么列举到长6米、宽5米时,就不再列举下去了?
生:再列举下去,就和刚才的长方形重复了.
师: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也是像4号同学这样列举的,想想看,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注意有序列举.(板书:有序列举)
师:有序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2:有序列举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请刚才有错的同学重新列举,感受一下有序列举的优势.
师:现在你能确定怎样围长方形的面积最大了吗?
师: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长加宽的和是11米,再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找出答案.
师: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用列举的策略?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
生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出现多种情况,可以通过列举来解决.
生2:要有序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生3:要对列举出的所有情况进行比较,作出选择.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都应经历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全班同学的交流碰撞中,列举出的情况得到补充、完善,最后优化了策略.学生经历了策略形成、优化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真真切切地在发生,他们切实感受策略、优化策略、体会策略价值.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并不是嘴上说说,而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联系旧知,丰富策略
对个体而言,策略并不是无源之木、无本之木,应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萌发.虽然列举策略在五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才正式开始教学,但实际上学生早就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只是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用的就是列举的策略,如一年级教学的数的分与合,二年级教学的三张卡片组数,三年级教学的若干个小正方形拼一拼.回顾这些解决过的问题,能让学生对列举策略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片段3】
出示:10的分解.
师:在列举时要注意有序列举.
出示正方形: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
师:你想怎样拼?
生:拼1行,每行12个;拼2行,每行6个;拼3行,每行4个.
出示卡片:用这三张数字(4,5,6)卡片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
生:456,465,546,564,645,654.
师:这些问题都运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以后也会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一策略.
通过回忆旧知,让学生体会有序列举在列举策略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一一列举策略在数学中的应用及其价值.通过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一一列举的策略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体系,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解决问题,运用策略
策略的形成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加以强化和巩固,练习的题目也需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在练习时,教师要把重心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法,让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样的训练能促进学生有序思考,促进学生深度感悟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片段4】
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
師:谁能从条件的背后发现隐藏的信息?
生:每次间隔40分钟发出铃声.
师: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
师:那从什么时候开始列举呢?下一个时刻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
师:为什么列举到16:20后就不再继续列举了?
生:因为题中最后一个响铃时刻是16:00.
师:刚刚这题我们又运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谁能再来说一说一一列举要注意什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运用了什么策略?你是怎样列举的?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要了解列举方法,学会列举,体验列举,自觉运用列举,加深对列举策略的体验以及对方法的领悟,从深刻性、灵活性、综合性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让学引思,内化策略
这节课学习了“一一列举”的策略,但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出现固定化,要打破思维定式.因此笔者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把相同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对比,去分析,去发现,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片段5】
师:现在王叔叔准备扩建花圃,打算用220根1米长的木条.现在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还用列举的策略吗?
生:不能,因为220÷2=110(米),符合条件()+()=110的情况太多了,一一列举出来太麻烦.
师:看来任何策略都不是万能的,要根据不同的题目采用不同的策略,要灵活运用策略.
相同的生活情境,相同的问题,和例题相比,把“22根”变成了“220根”,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立马就能想到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这个策略并不适用于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策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时间,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经历策略形成的全过程,从始至终,教师都充当着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引领学生经历“唤起、交流、运用、内化”这个过程,有效地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并且能根据对不同问题的理解,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淑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宁夏教育,2018(06):48-50.
[2]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简案及心理学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