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21-03-29 00:52李明锦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优化小学数学

李明锦

【摘要】学习数学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数学是小学的主要学科,十分重要.一节数学课,若能有效进行问题设计,既能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其数学思维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详细阐述了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优化

数学课堂与数学问题息息相关,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一节小学数学课只有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让教学有效性得到实现.因为提出问题的深淺度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性,所以从这一点来分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而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基础知识的延伸探讨,也是发散思维的发展动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

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计很重视,但在对其的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对于数学问题的设计往往会偏离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未考虑到实际情况,设计的问题不符合实际;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上常表现为形式主义,未落到实处;数学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无挑战性.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数学内容和习题设计的目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过程缺少灵活性、探究性,致使其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注重的几个特征和原则

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但是鉴于数学学科特点,每个人从数学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注重:

1.开放性特征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需要从多方位考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对学生创新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通过思维转换发现知识的内在关联.在所学知识与思维的基础上,利用分析、概括、比较、综合等数学逻辑获得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整体性特征

数学知识具有协调性,也相互贯通,同时在相应的层次中又体现着整体性特征,而它的作用就是整合所有的数学知识.这一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上,教师应以课标为基础,整体考虑如何设计问题,注重问题链的形成,如模型、题类、方法等方面,要让布局的整体性得到展现,也要强化出相似的特殊性.

3.层次性特征

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层次分明,针对优生提高问题设计难度,针对普生要做到逐步提升,而针对后进生应该进行适当降低难度,通过层次性设计让学生都能汲取知识养分,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另外,有些学生喜欢拓展知识,教师要对可提高创新思维和益于学习的见解积极鼓励并接受.

4.主体性原则

学习的形式其实就是学习者脑力劳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自主学习,也不知道怎样去学习,那么这个问题是没有人能够代替解决的.在数学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并自己学习,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在问题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探讨,在师生互动下从客体变成主体参与学习,将个人的能力与个性彰显出来,以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诱思性原则

一个有着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那扇窗.启发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希望发现、希望探索、希望研究的意愿,利用问题开拓他们的思维,以一个问题促进另一个问题的产生,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再思索.当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便犹如洪水般不断涌出.因启发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思维的方向,从而解决各种数学难题.

6.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兴趣的源头,兴趣又是热情的推手,只有拥有了热情才会让人产生欲望,有了欲望才会想要去行动.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趣味性,决定着这堂课是否拥有灵魂.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不仅要多样化,更要具有新奇性与乐趣,以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一堂好的数学课在开始之初就应该具有趣味性,课堂更应该是具有浓厚趣味的“战场”,甚至在课程结束之时这种趣味性还保持着“意犹未尽”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从而激发出对问题的深层理解与思考.

7.游戏性原则

数学的抽象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正是因为这一特征,教师要从感知入手设计游戏,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直观接受的内容.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好玩有趣的事物,将其转变成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或以故事、比赛等形式设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通过游戏的形式指引学生参与学习,开拓思维并激发他们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打开思维,探究并深入思考数学问题.

三、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悬念型问题设计

思维的产生多源于惊奇与疑问,学生的思维也因疑问而活跃,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设计具有悬念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知识具有神秘气息,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探索与学习.如讲解体积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一则学生们最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贯穿其中,并提出疑问“石子丢进瓶子里,为什么水明明没有增加却会溢出呢?”此时课堂氛围就会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因为石子是有宽度或长度的,也是有面积的.在学生自主思索时,教师将新课的内容及时导入,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理解了这一现象.通过激起学生的疑问思维打破原有的状态,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又如,在圆的讲解中可以提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都知道是圆形的,那么如果把它变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可不可以呢?答案当然是不行!接着再提出“椭圆形的呢?”这时学生就会回答“当然不行!那怎么骑呀?”那么,接着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只有圆形可以呢?”于是课堂就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进行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让学生产生思考,得出结论之后学生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二)开放性问题设计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发挥特长,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以提高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使其个性得到长期的发展.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小明在看一本100页的书,每天15页,6天后还剩多少页没看?”我们可以将这道题加以修改变成开放性问题,“以这样的速度看了6天后,整本书看完了吗?”学生可以从多方位进行思考解答,这样给了学生自由的拓展空间,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增加了创造性.又如,“我们要做一个长3米,宽2米的布袋,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白布?”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学生会盲目地列出算式3×2,但是此题中隐藏着一个条件,那就是布袋有两层,所以正确的算式应该是3×2×2.学生解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认真分析题意,把问题条件都找到,从而养成心细缜密的好习惯.

(三)体现互逆性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互逆性思维问题,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理解知识,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如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用中,要会利用公式的逆推解决问题.如“已知三角形面积是90平方厘米,高20厘米,求三角形底边是多长?”此时学生会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再经过逆推得出底=面积×2÷高,最后计算出答案.通过对三角形公式的灵活运用,重视互逆性问题设计,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实现数学逆向思维的提升.又如,积的变化规律中,“在一个乘法算式中,如果积发生改变,一个因数不发生变化,那么另一个因数会有变化吗?会怎样变化呢?”例如:“如果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积是150,其中一个数不变,积变成了1500,那么另一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开动脑筋开始思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思维正、逆向思维的交替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贴近生活化的问题设计

数学内容较为抽象,有些既复杂又难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学生会在思维中很快找到切入点,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兴趣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设计问题选择的内容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中探究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更具体也更直观.如,在“比例”一节中,教授学生进行比例分配时,要以平均分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小明的妈妈要和朋友联合办一个小型加工场,妈妈投资了8万元,她的朋友投资了4万元,在经营之后她们的加工场盈利了40万元.这时便可以提出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笔盈利的钱应该怎样分配才算合理,并说明理由?第二个问题,妈妈和她的朋友各应得到多少钱呢,你是怎么想的?第三个问题,你可以列举出哪些生活中关于比例分配的问题?这些生活化的情境问题设计会让学生充满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并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以及比例分配的方法.

(五)具备探究性的问题设计

数学问题的设计应具备探究性,主要原因是数学问题可以由生活、教材、教师,甚至学生来提出,所以问题是多方位的.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把握好度,不要设计太难理解的,也要避免设计太无挑战性的,要把握好固有的知识点,不断增强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创造力.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设计问题“()÷20=()”;然后再提问,通过这一填空题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括号中填数使商有0,那么这里的被除数应该填什么?这样的商你能想到几个?问题2.想一想,在这样的商中有没有最大的被除数?有最小的被除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问题3.商的尾数是0,你能瞬间想到被除数是几吗?能有多少个呢?它的值有最大与最小之分吗?把你们的答案和想法说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另外,设计游戏类问题教学也能很好地增加小学生的探究欲.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游戏,教师可以針对这一特性设计游戏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游戏型问题的设计可以是做游戏、猜谜语等,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讲解年、月、日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新课开始了,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这时同学们就会想,什么东西会穿着这么多件衣服,还要每天都脱掉,只有在年底的时候才剩下最后一件呢?也有的同学喜欢细心观察,他们一下子就能想到答案,很快就会回答出是“日历”.在这个小游戏中,教师要对说出答案的同学给予肯定并提出表扬,这样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学习.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打破常规,加强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为学生创建具有启迪性的问题,让他们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清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5W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64.

[2]党 涛.优化问题设计 构建活跃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3(06):129.

[3]朱 琴.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139.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优化小学数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