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宣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短视频本身具有的娱乐属性和社交属性是其应用的两大关键特征,也是其受到普遍关注的核心点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点到面,以新媒体技术带动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守住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阵地。
短视频主要指的是播放时长介于几十秒至几分钟,以用户生产内容(UGC)和专业生产内容(PUC)为主要生产方式[2],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播放、实时共享、在线编辑等的一种新型视频表达方式。短视频凭借视觉化呈现与个性化互动成为年轻用户进行社交互动、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短视频所承载的内容诉求对用户思想认知的引导和行为态度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3]。短视频最重要的生产模式就是场景的运用。“场景”的概念源自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他提出电子的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其实质在于揭示新媒体技术对信息传播方式、人们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媒介发展的形态及商业发展模式等产生的系列影响。从技术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可把场景暂时定义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基于信息媒介技术,可以虚拟或真实地融合实现智能性“超链接”,并可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交互立体式互动的数字化情境[4]。这一数字化情境可以被寻址、被捕捉,可以用于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化分析,也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再生产。短视频以新的、互动性更强的方式联结了受众,跨越了传统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灵活性更强。由于场景可以被寻址、被捕捉,资源因此得以重复利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大,占比达21.0%。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占该类型网民整体的88.3%,为8.73亿[5]。学生已经成为短视频的主力受众。国内使用范围广、吸引力强的短视频平台代表当属抖音、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快手等,此外,各大长视频应用平台也在大力开发短视频,诸如爱奇艺、腾讯等,其旨在促使长视频平台业务与短视频相互融合发展。短视频对内容的要求更加精细,也更考虑用户的需求。此外,短视频具有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社交性强这几大特点使其发展强劲。
碎片化:技术改变了青年接收资讯的习惯,而习惯也改变了他们观察世界的窗口。短视频从技术上延展并改变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其在呈现人们活动方式,服务生活需求,表达社会观念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上,远胜以往。短视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它的时长。短视频创作者能在有限的时长内,对信息进行优化整合。短视频用精短的、片段化的小故事、小主题等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内容发展的逻辑。短视频本身具有的娱乐属性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上班通勤途中、学习之余及休息的时间选择观看短视频来休闲的心理。
去中心化: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聚合的成本降低,推进了信息的融合方式,打破了时空的藩篱,并强化了各类社交应用APP的创新。只要具备可移动的智能终端,人人都可以成为视频的生产者。相较于以往创作者和受众的“一对多”关系,短视频的创作者和受众是“对等”的关系,短视频提供了一个共享、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
社交性强:短视频构建了全新的场景社交模式。交往不仅是人的本质性体现,还是人的工具或目标。交往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技术去中心化打破了时空藩篱,受众可以在多个平台、以多种角色参与人际互动,以满足自由、交往的需求。与此同时,受众还能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点赞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增强他们的群体归属感。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娱乐是个体基本需要之一,用户使用视频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娱乐性需要。以多元创新为驱动,通过满足人在日常学习生活的需求及最多元的想象,大力推动社会创新、创造美好生活,正逐渐成为短视频发展的基本逻辑[6]。致力于展现满足娱乐和社交需要的短视频,成为实现教育对象探索世界、获取新知识和新体验的丰满文本。短视频在追求个性、渴望获得独立和关注等方面有效地满足了高校大学生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并且短视频以新的网络载体形式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空间。但也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刷屏过瘾”“沉迷网络”,并催生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
2.1.1 贴合了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技术通过工业慢慢进入人的实践生活,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并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做准备,从而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人的本质的表现[7]。新时代的大学生感性认知发育较强,更加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丰富体验。短视频的兴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迎合了大学生的表达诉求[8]。短视频的社交互动模式加强了和陌生人的对话,双方只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能连接起来,参与讨论交流,这种“去中心化”“去时空化”的交往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社交的空间,使得大学生自由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短视频的关联性分析,把以理论话语、政治话语、权力话语形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网络文化元素和新兴网络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进行思想引领,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的话语方式,提高话语的传播力度。这些都从侧面折射出青年一代对思想理论的现实需求[9]。
2.1.2 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选择运用的能负载、传递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促使二者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0]。短视频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短视频不仅有日常琐事、搞笑鬼畜、美食健康等生活类内容,还涵盖了红色主题类、历史故事类、科技教育类等,这些主题鲜明但又具有轻松活泼的基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多样、鲜活的素材选择。社会信息化时代,以短视频作为载体,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魅力,并通过其向当代大学生传播内容正确、形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有效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短视频不仅具有网络载体普遍具有的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等特点,更因为高密度解读信息、可视化呈现,还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添加新的元素,把一切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方式都囊括其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言,更加直观、立体,教学反馈也更为及时。
2.1.3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非是固定的、单向度展开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过程。短视频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介,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两微一端”的文化育人渠道。以抖音、B站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展成为高校大学生满足娱乐、学习的首选之地。很多高校陆续入驻其中,短视频已成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阵地。短视频背靠的大数据精准推送技术,以及高频次的互动能帮助高校官方及时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让知识的传播力度更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交互空间。短视频的场域跨时空化及联动“两微一端”的传播矩阵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时、因事、因势而进,与短视频的智能型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短视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将共同打造更加丰富、更加贴切的学习空间。
2.2.1 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谈到,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11]。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满足于纯文本的形式,而是希望充分调动感官的一体化体验。短视频的视觉化呈现和个性化互动带给人强烈的感官盛宴。当前短视频内容的高密度传播,时长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高频的输出与快速的播放,让人看似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实则缩短了独立思考的路径,长此以往,对大学生培养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弊大于利。大学生习惯了这种思维接收模式之后,将不再肯自己花时间去厘清学习的脉络,容易养成依赖与懒惰意识。
2.2.2 “刷屏成瘾”,可能磨灭大学生的奋斗意志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而生的一代,短视频的风行,短视频流量的迅速变现,让很多大学生开始沉湎其中,逐渐丧失自我奋斗的意志。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的快节奏拨动,各种各样的社会生存压力让大学生苦恼;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虚构的世外桃源为很多大学生提供了肆意逃避现实、释放压力的出口。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试图在虚拟世界里实现精神的自由。疯狂刷屏之下,身体的缺席降低了情感认同,在交流过程中,主体之间的情感认同越来越疏离淡薄。大学生“刷屏成瘾”让自己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也磨灭了其奋斗的精神。
2.2.3 娱乐至上,易消解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为自主性的培养,即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自主发展;其次是社会性的培养,即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再者是工具性的培养,即掌握并运用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短视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短视频的迅速崛起便捷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也迎合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一些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在“流量”变现的利益驱动下,故意以恶搞、戏谑的手段,博眼球、上热搜,不择手段地标新立异,毫无底线地迎合受众,甚至制造低俗话题和虚假有害内容挑战主流价值观,传播错误、扭曲的价值观,毫无道德可言。高校大学生思想尚未足够成熟,认知也缺乏一定的理性,为了追随偶像,迎合“网络大V”,盲目跟风,还有所谓的饭圈文化,即无节制为“爱豆”打榜,这些错误的言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荼毒不浅。例如粉丝为应援“爱豆”引发的倒奶事件,反映了当前某些利益既得者,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损坏社会利益,做出错误的行为示范。在众生喧哗的网络生态中,一些别有用心的短视频账号,把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包装,这些网络监管的漏网之鱼,企图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辨识度,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一切教育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个体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分享来寻求精神理解的行为。就思想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向受教育者灌输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理念外,还期望受教育者实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社会核心价值观定位,其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维持政治秩序稳定[12]。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紧紧抓住短视频这个育人阵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善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青年正确使用短视频娱乐与学习的教育和引导,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切合、深度融合、紧密结合,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使命感[13]。
教育者要借助短视频的媒介优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短视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重要抓手,教育者要更新育人理念、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宣传模式,实现短视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
3.1.1 打造具有原创性的思政短视频
原创性被定义为与现有的同类产品同质化内容相比,使用者能感知到产品内容新颖性和独创性。在如今短视频霸屏的时代,如何让思政短视频从中脱颖而出,富含原创性的高质量的内容就是制胜的法宝。短视频内容的创新发展呈现出较好的趋势,短视频用户对专业生产内容(P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结合的视频现出更高的偏好。处于追求更优质、更专业视频内容的阶段时,用户与视频互动更加频繁、付费意愿增强等[6]。在内容为王的今天,要想获得受教育者的点赞、分享,就需要以内容制胜,提高内容原创性。首先,原创性思政短视频要体现出学科特色,让其常说常新。其次,原创性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在传授知识时,眼中要有“人”,一方面用智慧去激活知识中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要把受教育者当作有生命创造力的人。教育者要利用短视频动态展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给教育对象多重感官的刺激,改变其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促进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真信真懂。教育者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内容话题,获得来自教育对象的支持,教育者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信任感、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学的激情,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状态。
3.1.2 巧用弹幕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体验感
弹幕即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14]。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娱乐需求的个体,弹幕为受众提供了就共同兴趣爱好交流互动的绝佳场景,让其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及结果构成的。环境的改变可能引起个体思想素质和行为活动的变化。环境强化了人的激情和生命冲动,在思政短视频中,弹幕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育对象的沉浸感,激发受教育者的认知兴趣,强化认知动力,促进认知的丰富与发展。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美的灵魂、美好的人性正是发生在活生生的生命实践之中,发生在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之中,没有现实的交往实践,没有人与人的对话分享,就没有充实而完整的精神生活。弹幕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双方的动态良性互动,从而双方在“教”与“学”之间达到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同时通过弹幕的反馈,教育者能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针对有所偏差的想法及时纠正。
3.1.3 充分发挥“思政网红”引领价值取向的作用
社会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成为知识和价值传播的重要方式。“知识网红”成为重要力量,他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知识经验等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并产生了强大的价值影响力[15]。“知识网红”所输出的内容具有以下几点特质:有价值感的内容让受众的体验知识增加;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聚焦和剖析热点话题;能够以一种满足受众需求的娱乐化、戏谑化的表达方式传递内容。“思政网红”属于知识“网红”的一类,以人为载体的人格传播是“思政网红”的重要特质。“思政网红”具有“演绎知识”的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个人品牌产生“网红”效应形成教育影响力。相较于偶像明星来说,“思政网红”是学科领域的领航人或是身边可亲可信可敬的老师。作为知识的代言人,他们产生的正能量效应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青年知识群体树立积极向上、崇尚知识的价值观和良好品质。
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教育者需要与时俱进,主动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把思想政治内容变得活泼生动而又不失先进导向性,使其不仅有政治上的要求和追求,还要有思想智慧、生活经验和文化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中,思政教师思维要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实现知与行的高度一致[16]。青年群体是“思政网红”的主要受众,应打造让青年感兴趣并愿意去学习的高能“产品”是关键点。因此,“思政网红”们要善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年轻化、大众化、通俗化,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望。“思政网红”通过创作具有丰富形式的短视频吸引青年的注意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使知识的吸收转化率变得更高效。
在现实场域和虚拟时空中的融合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要趋势。首先是加快对学校网络基础环境的全覆盖。加快学校网络环境的全覆盖,是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同新兴媒介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利用抖音、B站、快手等新兴的网络平台连同“两微一端”的网络文化育人阵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的传播矩阵,实现同频共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共建共享共融的新格局,让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短视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掌握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导权。再者,健全高校网络平台保障机制。由于短视频会给大学生带来双重影响,所以构建健康有序的高校网络平台生态体系非常重要。完善监督体系,除了增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力度和风险防范能力外,对短视频中出现的误导性、错误性的价值引导也要进行及时的纠正、示警。最后,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对短视频的运营者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为短视频的开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以案例分析、专题培训、实操演练等形式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应变能力,培育出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行家和能进行网络舆情应变的能手,积极打造出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在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参与、使用网络媒介的素质和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个最大的主渠道,使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而行、共同发力。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多元时代,如果不能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就容易在网络信息的洪流中失去方向,如果不能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就如同执炬逆风而行,难免有烧手之患。受教育者合理使用网络媒介,要善于辨别、选择网络信息,用理想信念教育武装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增强在复杂网络信息生态中的眼力、脑力,掌握运用网络的自主权。
充分发挥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其关键点在于对短视频的几点主要特质进行把握,从而去分析短视频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短视频在贴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现实发展需求、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创新的同时,也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但短视频风行的背后也易引发高校大学生分散注意力、“刷屏成瘾”、娱乐至上等隐忧。为此,从教育者、管理者、受教育者3个方面出发,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正确运用短视频娱乐、学习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