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莹,郭金利
(1. 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人民政府,北京 101300;2. 北京市顺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北京 101300)
羊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感染所致。该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性,且布鲁氏菌的易感对象较多,包括羊、牛、猪等。易感对象较多,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此外,布鲁氏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较强,增加了管理防控的难度。根据该病流行情况看,新老疫区流行的特点不同。
1.1 病原体及易感动物 该病的病原菌为布鲁氏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本菌形态细小,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胞。布鲁氏菌有6 个种,分别是羊型布氏杆菌、绵羊型布氏杆菌、牛型布氏杆菌、猪型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该菌为厌氧性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0~120d;在水中可存活75~150d;在乳、肉类食品中可存活约2 个月。对干燥环境和寒冷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敏感,在60℃30min、70℃5min 都可以将其杀死。在100℃下立即死亡。3%的石碳酸、3%的石灰乳及来苏水都能将该菌在几分钟内杀死。布鲁氏菌的易感动物有羊、牛、猪、豚鼠、小白鼠、家兔。其中羊的易感率最高,羊型布氏杆菌感染或发病最重。猪型与牛型较轻。易感动物之间可发生交叉感染。三型布氏杆菌对人也具有感染性。病原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及易感动物体质较差,都增加了羊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率。
1.2 传染源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主要为患病绵羊、山羊。包括流产胎儿、胎衣、胎水、阴道分泌物等。此外,患病羊的乳汁、精液、粪便及其造成的污染环境等,都为传染源。
1.3 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可通过消化道、皮肤、粘膜及生殖道传播。包括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及交配过程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明显的病变特征。最常见的为妊娠母羊流产、产下死胎,死胎呈现僵硬状态,皮肤为紫红色。临床可见患病羊食欲不振、精神低沉、饮水增加。患病母羊引导分泌黄色液体。部分母羊还伴随乳房炎、子宫炎等症。患病公羊则表现出睾丸炎、睾丸局部病变或睾丸硬化、阴茎红肿等症。羔羊、育成羊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病羊剖检可见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关节炎、淋巴肿大等症。
3.1 坚持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是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无病区羊布鲁氏病感染的方法。在无病区建议养羊户坚持自繁自养的方式,加强对进出入场人员、车辆的消毒管理,坚持科学的日粮搭配,来提高羊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能有效的预防羊布鲁氏病的发生。自繁自养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羊品种改良,可有效的预防其他区域布鲁氏菌的带入。
3.2 重视引入检疫、定期检疫及健康监测 无病区重视检疫及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羊布鲁氏菌病,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无病区必须引入种公羊、种母羊时,必须从无病区引入,并对引入的种公羊、种母羊执行严格的引入区和入群前检疫。养殖场需要对羊群的健康状态加强监测及动态追踪,定期实施疾病检疫。对身体健康异常的病羊,应隔离养殖并观察,及时诊断。
3.3 重视隔离分区管理 一旦发现羊有不明原因的流产,及时隔离,并采取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检验结果显示为布鲁氏杆菌阳性时按照羊布鲁氏病羊做淘汰处理。确诊为羊布鲁氏菌病时,立即做淘汰及无害化处理,对圈舍做彻底消毒。在无病区,羊养殖户应该将隔离及分区管理作为一种常态化,对羊群定期做分离筛选,施行分区管理制度。对羊应该先按照年龄分区,剩余羊群再按照体质进行分区。体质较弱的羊群统一管理,便于调整饲料。病羊坚决采取隔离养殖的方式,且加强隔离区域的管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4 加强羊舍及养殖区卫生消毒管理 在疫区或污染区,羊舍、运动场、放牧场、产房、饲料槽、饮水槽、奶具、饲养人员鞋靴及衣物及其他工具,都应该及时有效的做卫生清洁及消毒管理工作。病羊群区及产房的粪便应统一做无害化处理,垫草应该及时做烧毁处理。病羊发生流产后的胎儿、羊水、胎衣及引导分泌物都应该在采取全面彻底消毒后再做无害化处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