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颖
(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崇信 744200)
依托优良地方品种“平凉红牛”发展壮的大肉牛养殖产业,是崇信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不仅可以使农村脱贫致富,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崇信县根据当地的情况,对废旧窑洞进行维修加固,积极推广窑洞养牛,打造生产平凉红牛核心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崇信县肉牛养殖配套了堆粪场、草料场、消毒室、防疫室等设备设施,逐渐实施了标准化生产,使昔日的“土窑洞”变成了“金牛窝”。但是农村肉牛养殖生产中,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养牛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不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这种情况,有关职能部门,应该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养殖效益。
1.1 肉牛繁育体系有待完善 崇信县肉牛养殖以平凉红牛为主,平凉红牛是在长期的选育中形成的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生产性能高,肉质好。平凉红牛是以当地的黄牛品种为基础,引进秦川公牛、利木辛牛、德国黄牛、丹麦红牛、短角牛等进行杂交改良,提高了品种的质量,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在肉牛产业发生过程中,由于母牛的饲养周期较长,成本高,使得养殖企业或养殖户不愿意养殖基础母牛,造成繁殖母牛的数量不足,造成商品肉牛数量供不应求,甚至有的养殖户用其他品种冒充平凉红牛,扰乱了市场,影响了平凉红牛的声誉。
1.2 牛舍建设不合理 甘肃省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夏季酷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这样的环境就对牛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尤其是小型养殖场,牛舍多是用废旧的窑洞改造的,空间小,通风效果差,到了夏季有毒有害的气体和水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牛舍的湿度大,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后容易对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引起呼吸道疾病。到了冬季,外界的气温低,牛舍的保温措施不到位,牛舍气温过低,影响牛的生长发育。
1.3 饲料来源少,加工调制技术相对落后 崇信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也进一步完善饲草料的生产,积极开展人工牧草种植,如紫花苜蓿、青刈玉米、聚合草等的种植数量逐年增多,但是随着肉牛养殖数量和养殖规模的增大,饲草料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需求,尤其是到了冬季,没有了牧草来源,导致肉牛体重增长缓慢,饲养周期延长,饲养成本增加;还有农户对粗饲料的加工技术落后,影响了饲料的利用率。粗饲料的主要来源为玉米秸秆、农作物藤蔓等,小型养殖场常常是将这些粗饲料粉碎后直接饲喂,没有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的习惯,就会造成营养成分利用率低,导致冬春季节肉牛长时间缺乏营养,育肥效果差。
1.4 规模化程度低 目前,崇信县肉牛养殖主要以分散养殖为主,养殖数量大的大型养殖场较少,规模化程度低。肉牛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标准化生产体系还不健全,肉牛的生长速度比专门化的肉牛品种低,饲养周期长。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还不能达成利益共同体,导致企业收不到好牛,农户卖不上好价钱。
2.1 科学设计和改建牛舍 利用废旧房屋改建牛舍时,要确保牛活动的空间,要出现避免饲养密度过大,通风透光率下降,保温性能不好等问题。在改建过程中可以利用柱子支撑,适当提高牛舍的高度,增加光照、通风和透光率。建设新牛舍,要注意保暖、防寒,一般牛舍的高度为2.5m,宽度12m,长度可以根据饲养的数量来定。
2.2 进一步完善肉牛繁育体系 品种对提高肉牛生产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地肉牛品种性能退化、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要进一步对肉牛品种进行改良,明确肉牛改良育种方向,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平凉红牛是优良的地方特色品种,要利用现有的母牛群体,积极引进利木赞牛、德国黄牛、丹麦红牛等优良品种对其进行改良,建立稳定的平凉红牛育种群;要进一步保护和扩繁基础母牛,建立优良的母牛核心群;实施繁殖母牛补贴政策,对饲养繁殖母牛的养殖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2.3 开发利用粗饲料,提高饲料加工调制技术 在广大的农村,秸秆、藤蔓等农作物副产品产量较高,要利用常规青贮、低水分青贮、氨化技术等对这些粗饲料进行加工调制,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解决冬春季节青绿饲料不足的问题;要对天然草场进行人工改良,实施退耕还草,轮牧休牧制度,确保春、夏、秋三季有充足的饲草供给。并将夏秋季剩余的牧草进行青贮或晒干处理,以补充冬春季节饲草的不足。
2.4 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 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养牛大户,并由其牵头建立养殖合作社,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的建设,通过订单收购、参股入股等形式稳定养殖场户与专业合作社或公司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求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