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峰,王建发,孙东波,王春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在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卓越兽医师培养”是动物科学教育中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现已成为现代兽医学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卓越兽医师,就是兽医中的卓越者,是具有创新意识、行业潜质、能适应现代化兽医学模式的兽医师。
兽医寄生虫学是预防兽医学的主干课之一,与传染病学习相比,学生们对寄生虫学的学习热情低一些,而且寄生虫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多数寄生虫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不易进行鉴别诊断,也是基层人员的知识短板。因此,对卓越兽医师背景下的《兽医寄生虫学》教学进行适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兽医寄生虫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卓越兽医师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是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兽医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也是培养卓越兽医师的基础条件。我国规定:动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只有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才能参与动物诊疗工作,同时要求动物诊疗机构必须具有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执业兽医”才能进行动物诊疗活动。因此,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提高兽医队伍整体素质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具有推动作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这种题型的优点是将知识点进行了细化和凝练。这种命题方式比现有期末考试中的多种题型能更直接地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需要对各类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凝练。平时应加强对执业兽医考试题型的熟悉,章节讲完后,带领学生以执业兽医考题的形式把本章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卓越兽医人才基础理论素质的培养。如以往学生对日本血吸虫的知识点仅是机械性的记忆,没有较深刻的印象,而以执业兽医考题中的A2 题型,“湖南洞庭湖附近某个体放牧羊群,9月份时大多数羊只出现腹泻、贫血、消瘦,后开始死亡,剖检时,在肠系膜静脉和肝门静脉内发现白色线形虫体,虫体为雌雄异体,雌虫寄居在雄虫抱雌沟内。问该群羊应该采取的治疗药物是?”这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寄生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寄生部位及虫体形态特征进行判定,考察相关知识点。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引导其以临床诊断的方式进行思考问题。
卓越兽医师的培养,必要条件是先有卓越的教师团队。对于兽医寄生虫学来说,双师型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其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兽医寄生虫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些寄生虫病可通过流行病学即可初步判定,而有些消化道寄生虫病甚至通过动物粪便检查就可以基本判定寄生虫病的类型。同时,教材中所记载的内容相对滞后,无法及时更新,如常规流行的寄生虫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一些寄生虫病流行种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化,这就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与时俱进地进行讲解现地的实际情况。同时,在教学中不应将授课内容仅仅限制在寄生虫病方面,应注重各学科的交叉融通,如发生脑包虫病时可引起羊的神经症状,会出现回旋的临床症状。这其中就需要将脑包虫引起的回旋症与其他传染病引起的脑炎进行鉴别诊断来讲,以突出寄生虫病特征为主。因此,需要组建具有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加深卓越兽医人才对基层寄生虫病的理解。
兽医寄生虫学的讲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当前00 后的大学生,应该实时更新教学方法,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如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单一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与传统教学LBL 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生动、交流沟通灵活便捷的优势,如一些寄生虫病属于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具有一定区域性,在学生生产实习中较难见到,那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获取到更多的寄生虫病例信息。
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把临床中的各种寄生虫病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进行研讨,启发诱导学生形成临床思维。将学生从“客体”生活状态转化为“主体”生活状态,使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自主性,并形成自主、平等、互助式的学习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互动性。为培养卓越兽医师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但考试成绩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造成一些学生形成“一考定成败”的思想,学生过分的关注于考试本身,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出现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兴趣等现象,很难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习惯。往往导致学生在工作后对知识掌握不牢,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思维等,这与卓越兽医师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对相应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变。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作为最终评价的标准。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依据学生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病例分析、实践考核成绩和出勤情况等,客观评定平时成绩。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为培养卓越兽医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科研项目合作为纽带,将产学研各方结合到一起,达到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 大赛项目等、校企间横向课题等。如2020年立项项目《牛羊消化系统寄生虫信息化远程服务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寄生虫虫卵远程检测系统的应用,针对兽医寄生虫实验三“寄生虫的检测”,将原色等比寄生虫虫卵制作成彩图,录入计算机中,将粪便虫卵检查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牛羊消化系统寄生虫信息化远程检测系统,实现寄生虫虫卵的智能化识别。通过参与此类项目,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提前体会和了解科研工作,参与研发的学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兽医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加强知识的应用转化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卓越兽医师为培养目标的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使所培养学生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成为多方位的复合型兽医卓越人才,这也是目前社会亟需的人才模式,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加快改革步伐,紧跟时代脚步,全力加快卓越兽医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兽医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