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凯璇,潘 辰,Pavel Petrovich Krasochko
(白俄罗斯维杰布斯克荣誉勋章国立兽医学院,白俄罗斯 210026)
1921 年在肯尼亚地区首次暴发了非洲猪瘟,该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之后陆续在非洲、欧洲以及北美等地区传播,以至蔓延到了俄罗斯西部地区,并于2018年8月传入我国沈阳。为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国家政府、兽医科技部门等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科学制定相应防控策略。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是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目前动物卫生和国际贸易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非洲猪瘟于2018年8月传入我国,早在2009年,我国农业部就开始针对非洲猪瘟制定了应对措施,详细分析了疫病传播特点,针对监测计划科学制定,从而全面监测各地区存在的易感动物,对空港、重要口岸、边境地区、种猪引进场所进行了细致监测,并对疾病宿主重点监测,在源头上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
科学开展进口追踪、入境等方面的检疫和隔离工作,对猪、胚胎、冻精等生物材料引进时,需要科学评估其中风险,针对一些风险较大的材料地区需要禁止引进。另外,针对动物引入产地,需要开展检疫工作,在决定引入以后,对检查记录、访问等工作予以落实,针对一些必要情况,需要实验室检查等多样化的检验措施,详细考察引入动物、产品的安全性,针对来源不确定的动物、产品等,一定要严禁引入。
非洲猪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比如从发病国家直接进口生猪,或者经过三方口岸进口,没有详细检查猪感染制品,就直接从发病国家引进。另外,野猪、昆虫等也可以成为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通过详细研究各个国家的非洲猪瘟首次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接触野猪、调运猪肉制品、饲喂泔水等原因所引起的。因此,需要严格惩处那些非法夹带动物制品、动物活体等行为,并科学开展入境检查活动,针对海港、航空港等地区,需要对产出的生物垃圾进行科学管理。另外,需要实现监督方式的多元化,对主管部门日常检查、多部委联合督查等方面防控工作予以全面实施。
在实际交流、合作过程中,需要将OIE、FAO 等国家国际组织交流平台予以科学运用,借助双边、多边合作,针对动物疫情联合防控王网络,积极与周边国家完成构建,并达到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共享目的,保证对疫情动向予以详细掌握,科学制定并持续修订具体疫情防控计划。
针对应急预案在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详细掌握国际目前非洲猪瘟的传播情况,充分了解非洲猪瘟的具体特征,并对先进的诊断、监测、控制等方面技术措施予以掌握。
非洲猪瘟并非我国本土疫病,针对相关技术领域,需要对防控技术、诊断技术、疫病监测工作以及调查流行病学等方面工作进行大力研究和储备。在外来病中心引领下,多个科研院所针对非洲猪瘟制定了各项综合防控方法,将足够的基础方面支持提供给了防控策略制定工作。
在疫病传播初期,主要依靠从业人员自身工作经验和判断力进行发现,需要充分重视这方面培训工作。针对与疫情接触概率最高的人员,需要重点培训,比如沿海港口、边境省内等地区的工作人员。在非洲猪瘟传播过程中,并不具备明显、确定的特征,需要制定科学、全面的技术培训工作,并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兽医工作人员。
同时,针对养殖户需要全面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将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传达。在对兽药选购时需要详细了解的药物成分、副作用、含量规格、适应病症等方面信息,并且禁止选购外包装破损、脏乱的药品。另外,选购的药物,瓶盖需要保持密封,针对瓶身裂缝、瓶口松动、外包装破损等药品,禁止购买。
非洲猪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肆传播,需要我国持续更新最新的风险评估报告。在不断实施疫情风险评估工作的前提下,针对风险交流、管理等方面工作予以加强,从而有效开展科学研究、流行病学分析等工作,并全面有效落实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