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分析的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探讨*

2021-03-29 03:07钱惠英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识职业高职

钱惠英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30多年前,通识教育理念引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波澜,从学者的关注研究到教育界达成共识再到高校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典型模式。而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强调专业教育、重职业技能传统的羁绊,对通识教育的认知与实践都相对比较匮乏。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仅有一技之长,而越来越强调德行品格、文化素养、学习与合作能力等非专业的综合素质,引起高职研究领域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关注讨论,高职通识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研究对高职通识教育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揭示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轨迹及趋势,为推进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1]。具体来说,知识图谱是把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框架、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的多学科融合的一种研究方法[2]。美籍华人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可把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是应用最广泛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6对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展示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通过关键词节点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区分布及突现分析,揭示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二)数据来源

分析数据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获取。为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数据,在高级检索中,检索主题词为“通识教育”并且“篇(名)关(键词)摘(要)”包含“高职”,来源类别为所有期刊,时间设定为2000—2020年,共检索到文献852篇(2020年8月16日检索)。经过人工筛选数据清洗,剔除重复、内容无关及会议报道等文献,获得有效文献766篇。下载文献进行格式转换处理后导入CiteSpace软件,形成可以分析和绘制图谱的数据。由于2000—2001年没有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文献,检索所得实际为2002—2020年间文献数据,图谱可视化分析的时间区域自动显示为2002—2020年。

二、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时间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学界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关注始于2006年。虽然2002年出现了第一篇高职通识教育文献,2003、2005年各有2篇,但只是零星的研究。2006年开始发文量缓慢上升,到2008年持续增长形成一个小高峰(41篇)。经2009年小幅回落之后连年大幅增长,2016年达到最高峰(109篇)。2017年发文量下滑至68篇,之后几年维持在75篇左右,显示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趋于理性,研究热度逐渐平稳。

图1 2002—2020年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发文量统计

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近20年,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经历了数量扩张—量质并举—提质升级3个阶段。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4年,我国高职院校增加了711所,年均增142所,高职规模迅速扩张;2005—2011年增加了226所,年均增38所,高职院校保持一定数量增长的同时开始注重内涵发展,进入量质并举阶段;2012—2019年,高职院校年均增18所,增速明显放缓,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升级阶段[3]。2005年,完成规模扩张的高职教育开始注重内涵发展,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直接带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通识教育理念受到关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先后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通识教育又成为高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点,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二)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空间分布

1.作者分布。为识别核心作者,利用CiteSpace对文献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作者合作图谱。发现766篇论文共有877位作者,其中发文1篇的作者751位,占作者总人数的85.24%;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34人(见表1),占作者总人数的3.86%;34位高发文作者共发表文章123篇,占总发文量的16%。彭振宇、沈燕红、曹俊明、卢惠兰、邢运凯等是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最多的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彭振宇教授,发文9篇,是在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张涛、柴福洪、盛光希等是早期开始并坚持研究的学者。运行CiteSpace得到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发现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作者分布相对分散,高发文作者多是独自发文,如沈燕红、曹俊明、邢运凯、陈向平、吴兴富、张涛、陈霞、丛海霞、陈连锦等。少数高发文作者节点处于小的合作网络之中,多为两人间的小规模合作,如彭振宇与韩凝,卢惠兰与李杰,闫志利与曾姗、刘顺霞,陈晓兰与陈巍,毛大会与盛晓玲,合作者多属同一机构;只有黑龙江职业学院的韩开绯与多人跨机构合作开展研究,进一步考察得知,是因为韩开绯先后在这几家机构供职。

表1 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

图2 核心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2.机构分布。数据显示,样本论文共涉及发文机构602家,其中1家是独立的专门研究机构——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发表了3篇论文;其余都是高校或高校内设的教育研究所,如天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等。高校中高职院校是研究的绝对主力,如表2所列,发文4篇以上的24家机构全是高职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是核心研究机构。表中所列研究机构皆为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多半是国家示范与骨干院校,学校重视通识教育,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院,注重研究与教改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的高地。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机构合作可视化分析,生成核心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图谱(见图3)。整个图谱网络中机构节点分布零散,节点间少有连线,显示各机构多为独立开展研究。除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有些关联外,很少有跨机构的合作研究,反映了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

表2 发文4篇以上的机构

图3 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图谱

三、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热点聚焦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研究内容的提炼与概括,反映论文研究的核心主题,高频关键词则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运行CiteSpace对2002—2020年间高职通识教育研究76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在图谱基础上运用软件中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对各关键词的共现频次、中心度等进行汇总。其中,中心度反映节点在整个关键词网络中发挥中心作用的程度,节点中心度大(≥0.1)代表该节点联系其他节点的能力强、连接的信息多[4]。生成关键词数据汇总表,选取其中频次≥10的关键词,形成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汇总表(见表3)。排序前10位且中心度大于0.1的高频关键词有“通识教育、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高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对策”,这些关键词大致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表3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汇总表(频次≥10)

对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紧密程度进行聚类分析,作进一步探究。CiteSpace通过算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给每个关键词一个值,同一聚类中值最大的词为该类别的代表,成为该聚类的标签。运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显示出6个聚类,聚类模块值Q=0.5963,轮廓值S=0.5445,说明聚类的结构显著(Q>0.3)且合理(S>0.5)。这些聚类折射出近20年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图4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基础上,运行聚类菜单clusters中的Summary table whitelists,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4)。

表4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综合分析表3、表4和图4,并结合相应文献研读,可将“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热点主题梳理归纳如下。

(一)高职通识教育理念层面的宏观研究

1.高职通识教育的内涵定位研究。共现标识词为“高职通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实践、内涵建设”等。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界开始关注通识教育,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内涵、理念、目标定位等进行热烈的讨论。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解读通识教育内涵,强调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应体现高职特色[5],反思职业教育偏重培养专门技能的倾向,通过与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的比较,指出高职通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 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及足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常识[6],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注重培养具有人格健全、职业通用能力较强和自我发展潜力大的高职人才[7]。

2.高职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共现标识词为“必要性、价值、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发展策略”等。针对高职开展通识教育存有的疑虑和争议,众多学者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等多个层面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意义,认为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8]。由于高职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重专业轻通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高职开展通识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为迫切,亟待加强[6]。

3.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研究。共现标识词为“专业教育、通专结合、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就业”等。专业教育是与通识教育相伴而生的概念,更是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绕不开的话题。职业教育以“专门化的培养方式和技能化的培养目标”见长,辨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自然成为研究热点。彭振宇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三个层面去解释和定位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9]。崔玉良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构成高职教育的整体,二者如同两翼,不可分割[10]。梁美英指出,通识教育培养基本素质, 健全基本人格, 锻炼基本能力, 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是基础, 是前提;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专项技能,是在通识基础上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 两者缺一不可[11]。陈智强调以通识教育思想统领人才培养工作全局,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2]。

(二)高职通识教育实践层面的微观研究

1.高职通识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聚类标识词有“现状、对策、路径、困境”等。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推行经年成果显著,引起高职学界对高职通识教育现状的关注与焦虑。许多学者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指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观念意识不强、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与保障机制缺乏、校园文化环境单调等”[13],提出了“更新理念、构建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健全制度、提高师资水平”等解决之策[14]。

2.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聚类标识词有“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慕课”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高职通识教育的关键,始终是通识教育研究聚焦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聚焦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有体系建设的理论构想,如吴兴富、张小军提出汲取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建立“认知结构合理、文理渗透融合、公共基础奠基、体现职业素养、适应社会生活、人化校园环境”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15];也有通识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和实践,如聂强等借鉴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设计,结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制定高职院校6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16];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围绕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三大核心目标建构了‘大通识’‘小通识’两大板块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17]。此外,还有不少具体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涉及诸多通识课程,如公共英语、数学、应用写作、人际沟通技巧、礼仪、信息技术等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或是某一类如人文类、管理类等通识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

3.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聚类标识词有“高职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短板、文理工交融”等。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关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认为高职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人文素养相对不高,存在文化短板;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人文底蕴,在人文教育方面先天不足,人文教育师资有限,人文类通识课程开设不足。本着“培养完整的人”的通识教育理念,高职必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秦芬认为“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特征,强调学生与相关职业、对应岗位的匹配,偏重职业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心灵、意志、道德、情感等的培养”[18]。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人文通识课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从“工具人”转变到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已势在必行[19]。“文工交融”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必由之路,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人文教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在通识教育观的指导下,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文工交融”的最佳境界[20]。

四、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前沿趋势

研究前沿是刚刚涌现的新主题和正在兴起的研究趋势,知识图谱提供了多种检测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方法。综合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时区视图与突现视图,分析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前沿趋势。

时区视图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1]76。运行软件将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关键词进行时区可视化(Timezone Veiw),获得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见图5),直观呈现出高频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可看出研究热点的时间演进和前沿趋势。

图5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突现词是某一时段研究领域中突然“爆发性”出现的关键词,这些突发性关键词代表着某一时期研究领域内由某种因素突然激发出的话题聚焦,反映特定时期被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运行CiteSpace软件的Burstness,生成关键词突现视图(见图6),得到7个具有高突现率的关键词,并呈现出每个关键词的突现率与突现起止时间。

图6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视图

根据图5、图6,观察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前沿的时间演进,明显分出两个时段,2007—2012年为一个时段,可称之为早期;2016—2020年为第二个时段,可称之为近期。下面分两阶段来分析探讨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前沿话题的演进。

(一)早期研究的前沿话题

早期研究突现的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必要性”,是该时段高职通识教育领域研究前沿的表征,集中反映了高职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接纳与思考。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明确“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高职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06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先后实施,直接带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高职教育开始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通识教育理念开始进入高职教育改革的视野,成为高职领域研究关注的前沿课题。这一时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通识教育理论层面的辨识与思考,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反思与重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推行通识教育是否必要,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成为高职通识教育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引入通识教育观,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构建“通专”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学习、环境熏陶、生活体验全方位的“通专”结合人才培养路径,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统整的知识又有健全的人格,既有技术又有文化, 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 既有职业资格证书又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12]88,成为早期研究探索的代表。

(二)近期研究的前沿话题

近期研究突现的关键词为“通识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是该时段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反映了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探索开始深入到核心实践层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到2020年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些意见实际上也对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2016年2月28日,由中国教育报主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高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教师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开发、高职公共课专业课与通识课程的关系、高职通识教育本质与实现途径、高职通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21],将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推向高潮。2016年,研究文献呈爆发性增长,成为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热度最高的年份。通识课程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核心载体,一直是通识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早期已有关注,但实践太少也不够深入。2016年至今,高职院校围绕通识课程开发及其教学改革、质量保障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量与质同步增长,成为近期研究的前沿热点课题。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通识课程开发与实践,形成了关注职场任务的通识类公共必修课、突显职业元素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结合职业特点的通识类特色限选课、优化职业能力的通识类社团活动课、扩充职场经验的通识类社会实践课、营造职场氛围的通识类环境课程[22]的课程体系;黑龙江职业学院注重高职通识课程发展模式的构建,并运用科学有效的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构建与管理[23]等,都代表了近期研究的前沿探索。 这一时期研究探索的深度、广度与精度都比早期有很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从图5可以看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出现在2019—2020时区里,表明近两年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也开始关注这两个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对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核心素养理念与通识教育实施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如张立荣等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角,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全人”培养的理念,研究新时代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5]。从趋势上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有可能成为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最新前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直观形象地分析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热点聚焦与前沿趋势。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内涵定位、必要性、通专结合、现状对策、课程建设、人文通识等;研究的最新前沿集中在通识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改革等方面,核心素养、课程思政开始进入高职通识教育研究视野。研究发现,高职通识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散,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水平不高;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没有全面推开形成气候,实践成果有待检验和提高;但成果数量较多,学界关注热度持续不减,是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前沿[4]42-43。

(二)相关建议

当前,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实施“双高建设计划”(教职成〔2019〕5号),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高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因此,高职通识教育仍是整个通识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1.加强研究的合作交流。高职通识教育现有的核心研究机构数相对于如今1265所高职院校的规模实在太少,机构各自独立研究,互相少有合作交流。建议加强合作,组建高职通识教育研究联盟,形成研究核心,壮大研究队伍;强化交流,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切磋提高研究水平,形成研究共识,促进成果的共享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应倡导支持,推动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繁荣与深化。

2.深化与拓展研究主题。现有研究主题从内涵认识到课程建设,还比较浅表和局限,需进一步深化内容和拓展范围。比如引入核心素养理念,建立高职通识教育逻辑体系;探索通识教育制度设计与质量评价;加强微观研究,形成更多高质量、特色化的高职通识课程。

3.加强本土化实践探索。在比较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注重探索本土化通识教育模式;学习比较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探索实践,找到高职的实践路径,体现高职特色,真正为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数据来源限于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专著、报纸及外文文献未列其中,也未能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因而,研究结果反映的并不全面和精准,只能勾勒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探索的主要路径与大致趋势。

猜你喜欢
通识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我爱的职业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