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以《构成基础与设计》课程为例

2021-03-29 08:53吴念姿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设计创作

吴念姿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一、艺术设计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背景

随着2020年的一场巨大疫情新冠肺炎的爆发,线上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规模和范围,成为2020年上半年的常规教学形式。进入后疫情时代,尽管各大院校均已返工返学,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却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常态。[1]

反观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方式,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艺术设计的创作手段通常可分为手绘和软件绘制两种;传统手绘课程由于需要教师实时实地进行指导,且通常需要反复多次调整修改,因此在线教学不便于师生的及时沟通和创作,难以顺利开展线上教学。基于这个难点,笔者以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作为切入点,思考如何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跨学科的理念源于美国对科学、数学和工程等领域的教育融合实验,进而演化出STEAM教育模式的概念,即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尤其是促进艺术素养与技术进步的相互融合。[2]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教育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3]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推动“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这对当下社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起到了正面作用。

二、艺术设计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综合思考,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构成基础与设计》为例,进行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的探索。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采取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学生们热衷新鲜事物和个性化表达,类似于10年代设计专业学生人人购置电脑做设计的风气,现如今,人手一台电子手绘板似乎已经成为动画专业学生们的“标配”了。他们喜欢用手绘板快速记录设计创意,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也普遍扎实;其次,动画班的学生对本专业热情饱满。通过前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构成元素、构成语言和形式美法则等基础构成知识,且对大量构成基础图形的绘制感到乏味无趣。他们善于思考、思维活跃,渴望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链接到自身专业应用中;最后,学生们渴望得到实践锻炼机会,与社会对接,但校内教学内容通常以基础性知识为主,难以与市场动态保持一致。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次教学实践的重点在于以艺术审美和软件技术手段相融合的模式提高创作的有效性,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与社会接轨,创作出实用性较强的作品来。由此,我们选择了动画专业一年级开设的《构成基础与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实践探索。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往的授课方式是采取线下的手绘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教学项目。本次教学实践课程选自项目二的综合实训内容:构成形式设计。

三、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方案

针对教学重难点,结合跨学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理念,教师敲定了该课程的两大重点教学思路:软件应用、以赛促教。

(一)软件应用

通过前半个学期的教学和相处,教师发现学生们喜欢随身携带电子手绘板,且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常使用电子手绘板进行构成图形的草稿设计和色彩搭配。基于此,教师结合软件应用的课程设计思路,制定了本课程项目的创作任务:使用设计软件进行动漫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款动漫服饰和服饰图案,并运用三种基本的构成形式(单独形式、二方连续形式和四方连续形式),将图案应用到服饰中。

授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线上课堂发布项目作业,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面对这个应用性和专业性强的设计课题,学生兴趣高昂、反应热烈。在十五分钟的课前讨论环节,学生们主动分享了多个经典动漫造型设计作品,并交流彼此感兴趣的服饰形象。讨论结束后,教师演示课件。首先,讲解构成形式的三种类型——单独形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概括分析其特征和应用方式,为学生梳理项目重点,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其次,基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再展示大量动漫服饰上具有典型构成形式的图案,分析其设计手法和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中,为后期的创作打开思路。

经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学生们开始着手进行设计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遇到不少的疑难问题,如图案设计过于复杂难以进行连续形式设计;服装风格与图案风格不统一,影响整体效果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加以指导调整,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图形本身的造型特征,结合构成形式的变化规律,在个体与整体、图案与服饰之间找到美感的平衡点。例如,将图案设计得较为丰富时,服饰款式应适当简化,避免造成烦冗累赘、主次难分的画面效果。通过8个课时的实训时间,学生们完成了本项目的创作设计。不再是无趣的基础图形绘制,而是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跨专业技能,能明显发现,本次实训创作中,学生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自我认可感。

(二)以赛促教

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发现,学生们渴望与社会对接,得到实践锻炼;而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也能体会到比赛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的正面推动作用。将课程教学通过赛事应用转化,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取应用知识的能力。[4]因此,在本项目教学中,我们进一步拓展,指导学生参加一个设计比赛,助力学生与社会需求进行衔接。

通过相关资讯的收集和筛选,教师最终选定了一个丝巾设计比赛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比赛的创作形式是软件绘制,要求运用相同的元素设计两款丝巾——一款方巾,一款长丝巾。方巾通常为单独图案构成,长丝巾通常由连续图案构成。综上分析可知,这个设计比赛与本项目教学内容不谋而合,适合应用在该课程教学中。

由于丝巾设计涉及图案设计和纺织设计的知识,我们邀请了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教师间的跨学科教学实践。[5]课前,联合不同专业的教师,搜集大量丝巾设计和图案设计作品,结合设计大赛“国潮”的主题,分析其中的传统元素、时尚元素及其具体的应用案例,制成教学课件,并发布在超星学习通线上课堂中,学生们可随时查阅教学内容,掌握本次设计创作的知识要点。

由于本项目是综合性的创作,难度较大,且需反复修改调整,因此该项目设置了两周的在线教学时间。在构思阶段,学生们可随时将疑点难点线上反馈给教师,教师实时进行指导。在沟通指导中,不难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思路狭窄或眼高手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开拓创作思维,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寻找设计灵感,如文字元素、十二生肖以及传奇故事等等。而创作阶段,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将创作进度传达给教师,由于采用了软件绘制的方式,所以能够轻松地进行反复调整,沟通过程还是比较顺利通畅的。通过本项目实践,学生创作了一系列完整的设计,下图为本次比赛中的部分学生作品,虽然距离优秀仍有距离,但相较上半学期的作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有了较明显的提升。

《朱雀赋煌》,朱钰楠,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四、结语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发现,线上线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在艺术设计领域大有可为。因为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独特性,若贸然将其统统直接搬到线上进行授课,则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基于很多手绘课程难以在线随时指导学生和随意修改调整的两大教学痛点,我们结合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顺利地完成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就会剥夺了他们的明天”。作为20年代的新新教师,我们应该以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作为契机,总结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主动拥抱新的教学理念,推动科学、技术、艺术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从而加速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跨学科艺术设计创作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封与现代艺术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