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族墓葬的文化艺术印象
——以南乐穹窿顶墓葬为例

2021-03-29 08:53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墓室砖雕墓葬

马 琳

(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濮阳 457000)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北而得名。明朝时期濮阳仍称开州,辖清丰县、南乐县,属大名府,后改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元末明初,由于连绵战火,豫北地区人员流亡严重。因此,在明代前中期,豫北地区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组织性移民。同时,黄河决口和蝗灾的肆虐,也威胁着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差。因此,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者的身上,而对于死后墓葬的装饰则省去很多,本地区墓葬形制一般来说相对较小,多以券顶砖砌单室墓或土坑竖穴墓为主,室内装饰和器物也比较少。

2020年7月,濮阳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南乐县育才路的光明路至一行路路段范围内抢救发掘出了六座墓葬。

本次发掘出的墓葬,开口的位置相差不大,基本在同一层位下,在M2中出土两块墓志砖,但腐蚀严重。根据依稀能辨的“大明国”“大名府”“直隶”等文字,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此处墓葬为明代家族墓地。其中有三座(M1、M2、M3)已经破坏,另外三座保存相对完整。六座中有四座(M1、M3、M4、M5)为穹窿顶砖室墓,另外两座为砖砌券顶多室并列墓。但可惜的是由于后期盗取和破坏,内部随葬物品到底存在多少我们无从查证。但是根据墓葬大小、装饰精细程度以及出土的少许器物(主要包括陶碗,铜钱,多个镇墓砖和一枚铜簪),我们判定此处家族墓葬应该属于相对富裕的平民阶层。

南乐穹窿顶墓葬墓室手绘剖面图,以M4为例(图一)

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墓葬,在以往本地区的明代墓葬发掘过程中极为罕见。具体表现如下:

南乐穹窿顶墓室墓顶手绘平面图,以M4为例(图二)

南乐穹窿顶墓室墓底手绘平面图,以M4为例(图三)

一、穹窿顶墓葬文化艺术概说

(一)穹窿顶墓葬结构

穹窿顶墓葬源于汉代,一直流行到宋元时期,但是到了明朝时期由于国家对于墓葬规格的限定,这类墓葬大量减少,而多以土坑木棺墓代之。因而此次发现的穹窿顶墓葬,对于豫东北地区明代墓葬史来说是一个重要发现。此次发现的穹窿顶墓葬,顶部为近似圆形(图二),墓底平面呈现方形(图三),此构造正好与汉族传统文化中所讲究的“天圆地方”寓意相统一。穹窿顶并非从底部起券,而是从中间腰部起券到达顶部(图一)。腰部往下逐渐呈现出四合院式方形布局,直至墓底。另外,墓葬腰部以下四角处有砖铺斜面,斜面修有三角体造型,内部有砖近45度角斜铺而成。(图四)这种特殊结构一方面起到加固顶部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起券处四角斜45度的排布形式,这使得起券处平面呈现出八角形排布。(图五)而这样一种排布现象很容易使人想到八卦图,《易传·系辞下》有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合此段文字来看此八角形墓葬平面,正好处于圆形穹窿顶和方形墓底之间,墓顶为天,墓底为地,八角形起券处正好可以“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世间万象,皆充斥于天地之间。墓主人躺于墓室中间,也最终回归于天地万物之中。

四角处砖铺斜面,以M1为例(图四)

南乐穹窿顶墓室墓腰手绘平面图,以M4为例(图五)

(二)墓葬的装饰

在本次的考古发掘中,我们还发现了墓葬中的砖雕图案。虽然这次发现的砖雕图案算不上细致华丽,并且多以简单的线条勾勒搭建而成,但是根据图案特征,我们仍然可以对其价值一窥全貌。首先墓门门楣处的装饰具有艺术价值,门楣处多有砖雕图案,上面多以花朵作为雕式,并且排列对称。其中M6中室墓门两侧楹联处分雕装有花朵的花瓶,体现出明代汉族居住区对仗工整的文化特点。(图六)另外一个让人振奋的发现是在M4东西两个墓壁上,皆有砖雕图案(图七)。东壁砖雕图案形似于窗(在古代社会,从风水学角度来说,窗户一般设在房屋东侧,寓意为紫气东来),窗楣处为双松图,非常贴合生者的居室。在窗户两侧上方拐角处有一对翅膀,呈飞天之姿。西墓壁有两砖竖垒而成的屋内顶梁柱图案。

墓门处砖雕,以M6为例(图六)

M4东壁(上图)、西壁(下图)砖雕图(图七)

其巧妙之处在于,东西两处砖雕使墓室整体上呈现出古代平民房屋的基本框架,墓室内为房屋架构,北部则有墓门,生前的居住环境布局使人一目了然。四角斜面三角形本身从视觉上来看也有松树之形,四角缝隙处,可以看作是树干,分别立于四角处。松树状斜三角图形,与整体墓室构造相互搭配,有一种“无端绕屋长松树”的立体感觉,使其万古长青、长寿不老、意念永存、福佑家族的寓意更加形象。

此外,还可以解读为家庭用具之意。东壁砖雕可以看作古代晾衣架,西壁砖雕可以看作灯台,中间的墓底处可以看作墓主人的床,将这些要素统一于一体,墓室可以看作是墓主生前的卧室,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时期古人的卧室构造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组砖雕,虽然不及宋元时期壁画的瑰丽繁杂,但是仍然在有限的格局和简约的砖铺手法中体现出了美学历史价值。与其他明代墓葬内饰相比,M4墓葬砖雕的价值还在于墓室内各项装饰看似简单,但并非相互割裂,在空间布局上互相联系衬托,更具一体性,同时四角斜面砖石斜45度角布成的三角形结构,一方面对上部穹窿顶的支撑起到加固作用,另一方面与砖雕图案形成空间上的视觉搭配,具有较强的空间艺术意义,这在豫东北地区也实属罕见。

(三)三室并列墓葬文化印记

河南地区明代墓葬土坑竖穴墓和单室砖砌券顶墓发现较多,如南阳明溵水郡主墓、郑州黄岗寺明荆文德夫妇合葬墓均为单室砖砌券顶墓。在此次发掘中,M6是一处砖砌券顶墓,并且是三室并列。这一合葬形式在宋代便已存在,明代中后期再次掀起复古风潮。根据发掘情况来看,此墓葬中室属于墓主人,东西墓室残骸方向偏向于墓主人,应该为墓主人妻妾。此墓葬东西长3.3米,南北宽4.4米,高2.1米。三座墓室之间有通透壁龛相连,意为过仙桥,寓意为永结连理,死后再续前缘。像这样较大规模的并列券顶砖石墓葬一般在西北地区更加流行。如陕西晚县城关乡明兵部尚书阁仲宇夫妇合葬墓,同样是一座三室并列的夫妻合葬墓,南北宽为4.05米。太原风裕口明奉训大夫李希梦夫妇合葬墓(稍微不同的是此墓葬为前后室券顶墓)。因此,这也体现出了濮阳明代砖室墓受到西北葬俗的影响。

(四)墓葬中道家文化因素

在各处墓葬中,还发现了镇墓瓦,上面用朱砂写有“啓”“敕煞”等文字以及其他咒符,大都放置在墓葬北部,靠近头部位置。这一发现在濮阳一代也较为罕见,体现出了道家文化在此地区的影响,在平民阶层中也得到了应用。

二、墓葬形制的产生

此次在南乐发掘出土的明代墓葬为我们展现了濮阳地区明代富人阶层的墓葬形制。通过这些墓葬形制的分析,产生如此形制的墓葬和砖雕图案有其必然的因素。

首先,由于元末动乱,在豫北一带出现人口锐减现象,大量人口死亡或外迁。生产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战争、灾荒、饥饿、困苦造就了这一代平民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也促进了宗教信仰在民间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现世生活、生产中,而对于死后生活的布置则更加淡漠。

第二,明朝颁布了严苛的诏令,对于一切不符合规制的民间习俗进行了规定。其中,就包括丧葬方面的规定。[虽然,在明朝中后期丧葬出现奢靡之风,但更多呈现在地面上的丧礼行为。总体来说,民间墓葬形制仍然讲究薄葬,随葬器物也逐渐减少。而在宋代流行开来的纸质明器逐渐取代了之前的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等等实实在在的器物。大量的纸钱、纸衣、纸屋,甚至纸人等纸质明器都作为了焚烧用的祭祀品。民间墓葬形制规模整体变小,随葬器物也愈加减少,墓内装饰也化繁为简。因此,在本次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器物少,装饰简单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第三,事死如事生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明代民间社会。虽然受限于一定条件,但对于逝去之人的尊重仍然延续了下来。因此对于逝者的居室,人们仍然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他们的居住环境在观感上不差于生前所居住的环境。

第四,明代前中期在豫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山西、陕西、山东甚至湖广地区的民众迁入豫北。[充实了这里的人口,同时也带来了其他地区的丧葬习俗。

三、结论

本次发掘的墓葬,其重大价值在于体现出广泛的文化艺术内涵。第一,呈现出了外地葬俗文化特征,为我们探讨明代豫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文化交融提供了实物证据。第二,在明代豫东北的平民阶层中呈现出道家文化的印迹,为我们探讨道家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史提供了依据。第三,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墓葬装饰的一体性和多样性。一体性表现在其内饰结构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形成空间上完整的视觉布局,同时其功能性与文化艺术内涵相互统一,如四角斜面布局的加固和支撑作用与吉祥寓意的象征一体化。多样性体现在砖雕图案由于线条的简单,更具抽象性,使得图案并未有专指,这就赋予了同一种图案多层次的寓意。这是在历代平民墓葬的发掘过程中极少遇到的现象,即使在研究明代砖雕图案、明代墓葬形制的相关文章或专著中也很少提到。我认为此次在南乐发掘出土的明代墓葬砖雕图展现出了在当时有限的精力、条件下,对墓葬装饰的一种创新。在明代,虽然墓内装饰已经极为简单,但是并不意味着对于逝者的不尊重。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墓室内装饰简略化,在于当时的人们更加侧重于形意表现,摒弃了之前墓葬的华丽纷繁,转而用简单而不失厚重的几笔将生者美好的愿望寄托于逝者的祝愿,再现了明代平民阶层的智慧和艺术进步。

猜你喜欢
墓室砖雕墓葬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