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新生血管生成在多种实体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国内线上患者社区觅健平台上,针对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越来越重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全国十九大党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林丽珠主任中医师做了相关解答。
实现全方位打击肿瘤
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因此就有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癌策略。抗癌治疗一方面要杀伤癌细胞,另一方面还需要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使现有的肿瘤血管退化并趋于正常,给肿瘤细胞“断粮”,同时更有效地运输消灭肿瘤的“弹药”,提高其他治疗的敏感性。基于这样的理论,抗血管生成药物被研发出来,并运用于临床。
临床研究的数据证明,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实现全方位打击肿瘤,可以发挥比单药治疗更好的抗癌疗效。抗血管生成药物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不仅可以单药使用,还可以和其他方式联合达到增效减瘤的效果,使更多晚期肺癌患者获益。
联合化疗方案新突破
化疗虽然可以杀灭肿瘤细胞,却无法影响肿瘤的新生血管。有研究数据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的联合方案,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12.3个月。因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但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还可以使现有肿瘤血管退化。
肿瘤内的血管通常是弯弯曲曲的,和正常的血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使肿瘤血管正常化、降低渗透压、缓解局部缺氧状况,恢复肿瘤细胞的药物渗透、传递和摄取能力,有效促进化疗药物的传递。同时可以增加局部氧分压和氧含量,使得乏氧细胞减少,肿瘤对放疗的敏感度也就提高了。
免疫、靶向多方“携手”
靶向治疗让肺癌的治疗实现慢性疾病的转变。一些有经典突变的患者,靠着每天服用靶向药,就实现了长期生存。但更多的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耐药,比如吃着吃着就没效了。
应对靶向药物耐药的问题,一种解决办法是不断更换新一代的靶向药。但新药的研发实在太难了,而且研发周期太长。面对这种困境,研究人员想出了第二种解决办法,通过和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来增强疗效和延缓耐药的发生。抗血管生成治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就是这样一种方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都可以口服,联合不仅可以延缓耐药性,而且还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是癌症治疗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解除免疫抑制状态,增加T細胞活性及浸润,全方位打击肿瘤,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临床试验结果。
“找搭档”是治疗方向
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所以抗肿瘤治疗离不开抗血管生成治疗。单纯的抗血管生成治疗通常疗效有限,需要“找搭档”,如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但有些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能抑制肿瘤血管生长,还能抑制肿瘤细胞,单独使用也是有效的。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使现有的肿瘤血管退化,同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在临床实践中,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在尝试和中医药进行联合,减轻不良反应,疗效较为明显。
联合治疗是抗癌治疗的发展方向。但使用某些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经济状况有一定要求,患者体力活动状况、一般情况也需要较为良好。
(吴志报道)
专家名片
林丽珠,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十九大党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最美中医、中国好医生。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负责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首届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