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鹏展 魏会珍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过去,痛风一直被称为是“帝王病”。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如今痛风的患病群体分布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痛风主要流行于欧洲和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痛风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一种遍布于世界的常见病。英国流行病学调查,痛风患病率从1990年的1.19%增至1999年的1.4%;亚洲国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亦有明显增长,1991 - 2002年,日本男性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从3.5%增至4.5%。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痛风发病率也逐年攀升。2003年我国南京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13.3%,与欧美地区的2% - 18%持平;而痛风的患病率高达1.33%。可见当今痛风已不再局限于少数达官贵人,而是进入了平民百姓家,成为一种新的易患病。
痛风的主要危害及治疗概述
痛风急性发作期剧烈疼痛,慢性期病情顽缠难愈,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体内尿酸堆积形成痛风石,会导致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蚀骨溃破、渗溢膏脂。长期高尿酸血症对多个靶器官有影响,影响到心脏、胰腺,会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影响到泌尿系可出现泌尿系结石,肾脏受损可出现肾功能功能受损甚至导致尿毒症,是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痛风发病率的上升及人类对痛风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痛风治疗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世界各国针对痛风治疗的指南均在修订并不断更新完善。国内风湿病专家共识、ACR痛风诊治指南、EULAR痛风治疗指南、日本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治指南相继发表。各国指南基本原则一致,但由于生活方式、种族及可选择的药物不尽相同,具体治疗细节有所不同。痛风的药物治疗有中药治疗和化合物药物治疗。化合物药物主要以秋水仙碱、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和非布司他等治疗为主,但由于部分药物价格居高不下,加之会引起氨基转移酶异常、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皮疹、白细胞减少,甚至危及生命的副作用,停药后还会复发,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痛风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优势,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相关中医药治疗。中医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内经》《金匮要略》《格致余论》等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相似于现代之痛风。临床上痛风呈发作性,多由疲劳、房事不节、厚味多餐或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诱发,发作时表现为某一局部剧烈疼痛,甚则被单覆盖患处都难以承受,或手不能举,或足不能履地,并且有日轻夜重和转移疼痛的特点。经休息和治疗后虽可获得好转,但时息时发,日久可致受损部位出现肿胀、畸形,恢复较为困难。本病的病位初期在肢体、关节之经脉,继则侵蚀筋骨,内损脏腑。其实本病在出现症状之前,即有先天肝肾不足和后天脾运失司,不可忽略。痛风的发病过程是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的过程,浊毒内伏,复因劳累、暴饮暴食及感受外邪而诱发。如《类证治裁·痛风》指出:“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证治准绳·痛风》认为:“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所致。”但亦有血气虚劳者,如《医学入门·痛风》日:“血气虚劳不营养关节、腠理,以及嗜食肥甘酒酪以致湿郁成痰流注关节者。”
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在于人体正气不足,脾肾功能失调,痰冲内蕴,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酒伤食、过度疲劳、七情内伤,或外伤、手术等诱因。内外合邪,浊瘀邪毒闭阻经脉,流注关节,发为痛风。
中医辨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下肢膝以下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突发性疼痛,初发时其痛有昼轻夜重的特点,疼痛剧烈,足不能履地,行走极其艰难,痛点常呈游走性,局部肿胀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燥湿、利湿、化浊。方剂选四妙散(《医学正传》)加味:苍术12克,黄柏10克,薏苡仁12克,牛膝10克,独活10克,防已10克,威灵仙10克,土茯苓30克,蚕沙(包煎)10克,葎草60克。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2.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方剂选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薏苡仁、萆薢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关节肿胀重者加车前子、白芥子各10克;便溏者,加炒山药30克,炒白术15克,乌梅、干姜各10克;关节漫肿难消,甚者有结节肿块,加莪术、皂角刺、穿山甲各10克,三七粉(冲服)3克;畏寒重者,加威灵仙、仙茅各10克;小便清长、夜尿,多加益智仁、锁阳、乌药各10克;伴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各10克。
3.瘀血阻络证
临床表现为手足关节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甚至手不能触,夜重昼轻,局部皮色发暗,或舌有瘀斑、瘀點,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宣痹止痛。方剂选桃红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生地黄12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威灵仙10克,秦艽10克,鸡血藤10克,防风10克,徐长卿12克,桑枝10克。水煎服,每日l剂。7剂为1个疗程。
4.痰热夹风证
临床表现为手足关节突发性疼痛、肿胀,疼痛夜甚于昼,胸闷痰多,舌苔黏腻,脉弦滑,兼见恶风、自汗等表现。
方剂选上中下痛风方(《丹溪心法》):黄柏10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白芷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龙胆草6克,炮南星10克,红花6克。
5.气血两虚证
证见倦怠乏力,短气自汗,食少便溏,多痰或饭后腹胀,面色苍白,指甲、目眦色淡,头昏心悸,舌淡,苔根部黄腻,脉细弱。
方剂选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黄芪30克,党参20克,熟地黄12克,当归10克,山药15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6.肝肾亏虚证
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者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潮热盗汗,或畏寒喜暖,舌淡少津,苔薄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宜补益肝肾、除湿通络。方剂选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黄、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桑寄生20克。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潮热明显者加青蒿、秦艽;盗汗明显者加五味子、生牡蛎;伴痰瘀结节者加白芥子、炮山甲。
未病先防。根据患者体质加强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早期干预,发挥“治未病”作用也是痛风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痛风中药治疗的有力辅助,有利于配合中药治疗提高痛风疾病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