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办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日寇领军通知上海租界,要求所有的中文报纸发行前必须接受检查。《大公报》明确表示,宁肯停版,也不接受检查。次日,《大公报》刊登了总编辑王芸生的社论《暂别上海读者》,其中写道:“我们有一个牢固的信条——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余光中写“养鸟须知”
诗人余光中有一只名为“蓝宝宝”的鹦鹉。一次,余光中全家外出,暂时把鹦鹉寄养在朋友家。交托之前,余光中特意写了一则“养鸟须知”挂在笼子旁:
一、小米一钵,清水半缸。间日一换,不食烟火,俨然羽仙。二、风口日曝之处,不宜放置鸟笼。三、无需为鸟沐浴,造化自有安排。四、智商仿佛两岁稚婴。略通人语,颇喜传讹。闺中隐私,不宜多言,慎之慎之。
陶行知写诗纪念祖传剃刀
教育家陶行知幼年时家境不好。陶母为了节省开支,用一把剃刀剃了三代人的头。1934年,陶母去世,陶行知为这把剃刀写了一首诗:“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算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朱生豪不懂人情世故
翻译家朱生豪才华出众,但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不仅性情孤僻,对于人情世故也一窍不通。大学毕业后,他在世界书局当编辑,曾在给总编辑的信中称呼其为“仁兄”,一时传为笑谈。
《资治通鉴》险些毁于“文字狱”
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朝野分为新党、旧党,两党交替上台。旧党当政,不过尽废新法,贬斥新党人物,而新党上台后,不仅废法、废人,连旧党人物的著作都会销毁。
由于宋徽宗推崇新党,宰相蔡京的弟弟蔡卞掌管礼部后负责销毁旧党书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在销毁之列。
幸运的是,太学所藏的《资治通鉴》上面有宋神宗的批示,他对这部史籍大為夸赞。《资治通鉴》因此免于销毁,但被束之高阁,禁止借阅。
宋徽宗:“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
高俅因擅长蹴鞠而受到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赏识,所受赏赐无数。王府其他家丁奴仆不服气,也向赵佶讨赏,赵佶把嘴一撇,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
朱元璋:“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一次,朱元璋到国子监巡视,有个厨师出来送茶,朱元璋对他很满意,就赐他冠带。有个长年寄居国子监的太学生听说此事后吟诗:“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朱元璋微服私访时正好听到了他吟诗,应声答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李鸿章:“我也只好请枪手了”
1901年,科举设立经济特科。一日,李鸿章与客人闲聊,客人说:“这次一定是由您阅卷。”李鸿章叹气,说:“我年纪大了,上头如果安排我做这项差事,我也只好请枪手了。”
刘师培与崔适的相敬与相轻
1917年,古文家刘师培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他与今文家崔适是学术上的论敌,两人在北大校内的住所门对门。两人朝夕相见,每次遇见都客气地互称“先生”,互相鞠躬。然而他们一站到讲台上,相互间极尽攻击之辞,毫不留情。
古代百姓也能戴乌纱帽
乌纱帽也叫纱帽,它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东晋成帝时,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到了南朝宋明帝时,乌纱帽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隋唐时,皇帝、官员和百姓都戴乌纱帽。但为了区别官位高低,乌纱帽上配有不同数量的装饰玉块。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长翅,又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来表示官位的高低。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必须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但还没有被授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便成了官帽。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武器使用效率
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武器装备缺乏和落后的状态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据统计,在全面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消耗子弹4000万发,手榴弹800万枚,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的伪军计算,平均每毙伤一敌约消耗子弹30发、手榴弹7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毙伤一敌就需要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每毙伤一敌平均消耗子弹5000发。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武器使用上的高效率,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来源/《环球时报》《国家人文历史》《南亭笔记》《白衣飘飘的年代: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