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今黄州)回龙街下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农村塾师家庭。
李四光的祖父库里是蒙古族人,他落户黄冈后和一个汉族妇女结婚,生得一子,取名卓侯,字康爵,并且改姓李。李四光原名仲揆,是李卓侯的次子,上有一兄,名伯涵。后来又添了两个弟弟,一个叫叔和,一个叫季寿;两个妹妹,一个叫希白,一个叫希贤。李四光的生母姓龚,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
李卓侯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乡亲有为难的事,都愿意找他商量。他同黄冈革命党人吴贡三、殷子衡等人来往密切,并为吴贡三编写的反清小册子《孔孟心肝》润色过文字。
1906年12月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失败后,吴贡三、周子衡被捕,李卓侯受到牵连,被迫逃到南京躲了一年多,后来回乡继续任教,直到1923年逝世。
家庭的种种困苦,深深地印在了李四光幼小的心灵里。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每忆及先父母在世情况,辄僵坐不欲出言。人惊而问之,则支吾其词以告,实在所不忍言者矣。”
李四光六岁时转到父亲李卓侯执教的私塾念书。他读书很勤奋。有时李卓侯因事外出,学生们趁机玩了起来,甚至把桌子搭成戏台,跳上跳下。李四光从不参与,仍独自诵习功课。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是遇到他还不能理解的事物,总要追根到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在下张家湾的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经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都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很久都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
直到30多年后的1933年,他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一文中提到了这件事,认为它可能是一块在冰川时期从远方被冰漂运来的大砾石。
1902年5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北各地成立了新式学堂。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有着强烈求学欲望的李四光,向父母提出上学的要求。
父亲很支持他,马上向乡亲借了路费,母亲为他赶缝了一件蓝棉袍子。那年冬天,李四光挑起行李,告别父母,前往省城武昌。
进了武昌城,李四光来到设在水陆街守备衙门内的湖北省务处报名,准备参加入学考试。由于过于紧张,李四光在填寫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一个“十四”。当他发觉填写错了的时候,便把“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当作名字也会被人笑话。正在为难时,他抬头一看,中堂上挂着一块有四个大字的匾:“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了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就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经过考试,被录取到西路高等小学堂(又称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入学学生全部寄宿,伙食、服装、用品等均由学堂供给。为此,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
李四光在这里学习非常用功,尤其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很感兴趣。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04年7月,李四光由于成绩优异,被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责编/李希萌 责校/黄梦怡、陈小婷 来源:《李四光传》,陈群、段万倜等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