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汉
吴克华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从红十军的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位久经沙场的高级将领,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革命道路。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军校锤炼奔袭瓷都
1913年12月,吴克华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芳墩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读过3年私塾,14岁时前往弋江镇一家豆腐店做杂役,后来还当过皮匠学徒。1928年,他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弋横暴动后到方志敏、邵式平等开办的信江军政学校学习。当时,吴克华觉得上军校挺有趣的,就去报名了。可是报名后,吴克华就后悔了,因为军校的纪律实在是太严了,里面的教官特别严厉,吴克华受不了,好几次想要当逃兵,回家当农民。可他一想到方志敏教导他要“锻炼成为红色指挥员”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军校,吴克华遇到了一件令他很难受的事情:把枪弄丢了。当时,枪很昂贵,枪跟子弹就像红军战士的宝贝一样。方志敏问吴克华:“枪丢哪了?”吴克华一时也解释不清楚,有人怀疑吴克华偷偷把枪卖了。但是,方志敏是一个很睿智的人,他看到吴克华的窘态,相信吴克华不会私自卖枪,但无论如何,枪丢了,说明吴克华缺乏警惕性。军校纪律严明,所以方志敏决定将吴克华关禁闭。吴克华在小黑屋里面被关了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反省。一个月后,吴克华被放了出来,丢枪的事情也被方志敏查清楚了:原来是一个俘虏没钱生活,就偷偷翻墙进了军校,把吴克华的枪偷走了。真相查清之后,吴克华回到了新兵部队,开始了革命的新征途。1929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克华是家中独生子,自加入红军后,就一直顾不上父母。他的母亲因他参加革命被抓,国民党军逼她写信给吴克华,让吴克华带领红军战士脱离革命队伍,可他母亲回答说:“我能生下他的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说我不识字,就是识字也不会写这个信。我儿子跟着方主席(时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邵政委(红十军政委邵式平)闹革命,我乐意。”她的一席话,气得国民党军官嗷嗷乱叫,当天晚上她就遇害了。由于部队急于开拔,吴克华来不及在母亲坟前好好祭拜就奔赴了新战场。
1930年7月,吴克华随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奔袭江西景德镇。在这次战斗中,红军大获全胜,队伍人数也足足壮大了3倍。7月22日,方志敏奉命将独立团扩编为红十军,下辖第一、第十、第十九团三个团和一个特务营。吴克华被任命为第一团二营副排长。同年9月,红十军再次扩编,下辖三个旅、一个特务团和一个机枪营,吴克华被调到军部特务连当排长。
1931年年初,吴克华随方志敏第一次进入闽北,一举打下崇安县赤石街镇,缴获银圆20多万块,黄金2000余两。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接到命令,来到中央苏区同红三十一军合编成红十一军。1934年10月7日,吴克华收到了红军总司令朱德签发的命令:“命令你部在8日晚出发,于9日拂晓前到达古龙岗地区。”这是吴克华升任六十三团参谋长后收到的一份绝密电报。收到电报后的吴克华和他所在的部队,正式开始了长征。
塔山建功南下进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克华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司令员,并于1945年10月出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四纵队司令员。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第三纵队合并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吴克华任纵队司令员,彭嘉庆任纵队政委。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归属东北野战军建制,仍由吴克华任司令员,后来政委由莫文骅接任。第四纵队在他俩的率领下,打了不少大仗,最著名的莫过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了。塔山阻击战是一场阵地防御战,创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的“三个之最”: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扛起这个主要重担的部队就是第四纵队。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拉开了序幕,四野主力正在“关门打狗”,全力攻打锦州,而为了拿下锦州,必须堵住敌人增援的必经之路——塔山。对此,上级给第四纵队发电令:“锦州能否攻克,关键在塔山。”“坚守阵地,寸土不失。”吴克华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进入阵地,他意识到此战的重要性,对战斗可能达到的惨烈程度作了预判后,果断召开了战前动员会。1948年10月9日,吴克华、莫文骅带领第四纵队指挥员在塔山向战士们宣誓:“我们司令员、政委的阵地位置,就在同志们身边,与部队同生死共患难,誓与大家一起同进退。为了粉碎敌人增援锦州的企图,随时准备献出自己最后一滴血!”在六天六夜的苦战中,整个塔山防线被鲜血浸染了,第四纵队以牺牲3000多人的代价,最终守住了塔山阵地,从而保证了东北野战军进攻锦州的顺利实施。战后,第四纵队三十四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吴克华也被誉为“塔山名将”。
紧接着,吴克华和莫文骅接到入关命令的同时,还接到一个全军统一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所属纵队番号改称军,第四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军长由司令员吴克华改任,军政委由纵队政委莫文骅改任。吴克华和莫文骅奉命率部于1948年12月24日到达指定位置——北平西北郊区,开始参加平津战役。
解放军总参谋长叶剑英简单询问了第四十一军的情况后,向吴克华和莫文骅介绍了平津战役的形势。叶剑英说:“解放北平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傅作义不接受我方的条件,我们就打进去;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他接受人民的和平条件,北平就可能和平解放。中央和军委都在积极争取其和平解放,创造一个‘天津方式之外的新方式。”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解放军以军事手段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了一切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军,这一方法被毛泽东称为“天津方式”。吴克华和莫文骅做了分工:吴克华负责打,认真作好攻城准备;莫文骅负责谈,认真作好与北平各界代表和谈的准备。吴克华全身心地投入准备工作中,组织部队进行爆破、搭梯爬墙、投弹训练。在莫文骅参与谈判的过程中,吴克华接到前线司令部指令,命令第四十一軍设在玉泉山的炮兵,向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西北角和东单广场各发射了一发炮弹。这一下,北平城内更是人心惶惶,也给傅作义增加了压力:解放军能把炮弹打到北平中心位置,不伤人不毁古迹,说明有能力解放北平。与此同时,吴克华指挥第四十一军侦察分队,在北平城外周边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从中详细了解到了北平城内的武装部署情况,从军事上为攻城作好了充分准备。1949年1月18日,平津前线司令部电告吴克华和莫文骅:“傅作义已同意接受和平改编,由四十一军负责与傅作义部交接城防。”吴克华随后率领军部机关和一二二师、一二三师、一五四师相继由西直门、德胜门、复兴门入城,至此,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多地任职鞠躬尽瘁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改名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吴克华奉命移交北京防务,率第四十一军与四野兄弟部队一起向大西南进军。其间,第四十一军在吴克华指挥下,解放了广西桂林、玉林,广东郁南、化州等地。1952年7月,他调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第四十三军军长;1957年9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63年11月,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文革”开始后,吴克华受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迫害。1967年9月,吴克华、萧华、莫文骅被戴上了“三华反三军”的罪名,一起被打倒,吴克华被非法“监护”。在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的过问下,1974年年底,吴克华终于沉冤昭雪。
1975年5月,62岁的吴克华被中央军委任命为铁道兵司令员,为青藏铁路(青海西宁至格尔木段)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1977年9月,中央军委任命吴克华为成都军区司令员。1979年1月,吴克华在新疆已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之际,被任命为新疆军区司令员。由于北疆局势紧张,导致新疆社会形势紧迫,人心不稳,大批居民内迁。吴克华一方面毫不放松地加紧备战练兵,强化边区战备工作,多次奔赴阿勒泰、北塔山和吐鲁番等地视察部队,查看地形,了解民情。新疆地域辽阔,边界线长,他几乎跑遍自治区内所有团以上單位,行程一万余公里。另一方面,他沉着冷静,加强应对措施。他稳定人心的第一个举措,是举家迁入新疆,并把唯一的儿子送到边防步兵连锻炼。吴克华还与军区其他领导带着家眷在大街上气定神闲地散步、购物,这对稳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区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稳定。1979年5月,新疆军区改称乌鲁木齐军区(大军区级),吴克华改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1980年2月,他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这是他最后一次担任司令员。“文革”后他做过五大军区司令员,为全军罕见,叶英剑元帅也称赞他为“解放军之最”。
吴克华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时刻惦记着长眠在塔山的战友。他在病危时,特地对家人说:“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们,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跟战友们做个伴吧。”1987年2月13日,吴克华在广州去世,享年74岁。1988年8月1日,吴克华夫人张铭携子女,遵照吴克华的遗愿,将吴克华的骨灰撒在塔山之上,陪伴当年牺牲的战友们。家乡人民得悉吴克华的骨灰撒在塔山之后,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他,特地在吴克华母亲墓地山顶上建起吴克华将军纪念亭,塑起吴克华将军的全身戎装像,让他永远陪伴着自己的母亲。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