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建设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探析

2021-03-28 02:23吕姝蓉
学理论·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意识形态舆论

吕姝蓉

摘 要: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舆论作为影响公众认知的重要方式,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舆论场内各种话语不断交锋,对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公共事件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舆论;舆论引导;意识形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有效防控疫情,党和政府沉着应对,全力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在疫情蔓延期間,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网络谣言层出不穷,误导了公众舆论,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局。放眼国际社会,有一些国家对中国进行恶意抹黑,甚至有西方政客借疫情对中国“污名化”,利用疫情这个工具,对中国实施政治性的打击。面对国内外极其复杂的舆论形势,做好舆论引导,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舆论引导始终处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最前沿,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疫情大考”,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工作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下,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建设中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看网站、刷微博、刷抖音等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自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平台,身在其中的人已处在既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并“通过各种受教育的途径而与意识形态认同”[2]。

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从“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这期间舆论引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走访群众,让人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百姓的关怀和照顾;官方发布的实时疫情数据和辟谣信息,消除了群众的不安;中央和各地政府都纷纷出台疫情相关的政策,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行;政府还对疫情期间的一些优秀先进个人及团体进行了表扬和奖励、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了批评和处罚,引领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以上党和政府所做的“抗疫”工作,都有效地引导了特殊时期的公众舆论场,成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的重要一环。

(一)从内容上讲,舆论引导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舆论。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舆论场。而舆论正是公众心理的社会存在的体现,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公众的意识形态。舆论引导正是针对这种社会存在所开展的工作,是为意识形态建设服务的。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舆论对意识形态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好的舆论场对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若出现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舆论场,就会影响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稳定。舆论引导作为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是统治阶级对人的头脑展开的工作,通过灌输、教育等方式起到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从作用上讲,舆论引导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任何阶级都需要通过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通过构建一定的话语体系使该阶级的意识形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只有当这种意识形态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该阶级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美国著名政论家、专栏作家李普曼认为,舆论是公众内心“固定的成见”[4],公众作为舆论主体存在着差异,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群体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角度的看法。舆论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的过程,是公众“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5]290,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且舆论之间会相互渗透、转化,形成新的舆论场。然而公众在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时而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5]595。当事物超出了人的认识范围,就容易出现错误的认识,因此需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促使其对实践产生正确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舆论是人民群众的意见,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人民当中,可以使领导层面的认识更生动、更正确、更丰富,最终也可以通过舆论引导促进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从地位上讲,舆论引导处于维护意识形态的最前沿

舆论引导之所以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是因为与其他意识形态工作相比,舆论引导更具有时效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开启了新时代。通过网络,一个信息瞬间就能传遍世界,舆论也随之而来。新闻的更新频率之高、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使舆论引导站在了意识形态交锋的“风口浪尖”。新闻价值会随着时间递减,当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后便不再具有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难以辨别,舆论方向则更加难以把控。信息可以过时,舆论也会随着时间消散,但意识形态会对社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此外,舆论引导还具有引领性和导向性。个人的言论无法直接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但如果舆论形成合力就会形成舆论场,从而产生更广阔的影响。因此,舆论引导能够起到扩大意识形态的受众范围的作用。正是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引领性和导向性决定了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前沿地位。我们要及时、正面地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促使舆论向有利于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帮助人民摒弃错误的认识,正确、理性地看待问题。

二、意识形态建设中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舆论引导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建设和公众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舆论阵地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不容丢失,舆论氛围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舆论引导之所以能维护意识形态,是因为舆论具有传递和引领价值观念的功能。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舆论传播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一定挑战。

(一)舆论传播泛自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被削弱的风险

在网络媒体兴起以前,党和政府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引领者和把关人,主流意识形态占据引领社会的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国家机关传导,代表国家的利益、意志和立场,具有权威性和震慑力。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声,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舆论的爆炸式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不同程度遭到挤压。群众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也使舆论不再按照公权力的既定方向发展,意识形态演变的可能性增高。而有的网络媒体对信息的发布也没有严格的管控措施,极易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对公众产生误导,影响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在疫情初期,由于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点等尚且认知不足,人们内心极度恐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网络谣言屡禁不止,引发人们纷纷效仿。另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又使人们很难看到事情的全部真相,片面地对事情进行分析和解读容易使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偏差。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为舆论的来源提供了遮蔽性,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意识形态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相对被弱化。

(二)舆论场内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面临被消解的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文化的跨区域传播与融合给人们带来了多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网络舆论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正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对不同意识形态进行选择,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容易使公众在对意识形态选择时产生混淆。西方国家借助技术优势通过科技、文化、宗教等方式输出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对公众进行渗透,趁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行侵蚀和冲击,企图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利用公众对意识形态认知上的不足、心理上的盲目从众、行为上的盲从等状态,通过制造舆论来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进而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的影响力。

(三)舆论内容“政治化”,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我国面临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虎视眈眈。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扰乱我国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些年来,时有普通事件上升为意识形态争论的事件发生,其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普通社会问题进行过度解读,将一些普通的偶发性社会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尤其是在许多新媒体的舆论场中,一些“意见领袖”“大V”等利用自己的流量或热度以及民众的盲从心理,散布一些虚假信息或不切实际的言论,对事实真相进行曲解,蓄意诋毁、唱衰我国的历史、文化、制度等,制造意识形态的混乱局面。这些不实的指责和报道会对公众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削弱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国际形象。

三、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机制

(一)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唱响主旋律

意识形态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关键就在于公众对其是否认可和接受。一个国家的舆论导向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国家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政党传播其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是人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舆论导向是否正确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事。“政治方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灯塔航标,必须始终坚守再坚守”[7]。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和农民阶级利益的守护者,面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侵袭,我党必须肩负起维护人民利益的责任。一方面,舆论工作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制度优势,建立完善的舆论引导体系。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在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拥护党的领导地位,在行动上维护党的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另一方面,媒体应自觉维护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力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引导舆论向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做好党和人民沟通的纽带。

(二)構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外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我国学者陈力丹认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要做到这四个方面,即“把握总体公众的变化、把握总体舆论的变化、把握现实社会时空的情况、把握现实舆论的源流状况”[8]。纵观舆论全局,我们既能看到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热情的言论,也能看到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极言论,同时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认可或者污蔑、诽谤。因此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外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就要准确把握舆论动向。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内体恤民情、体察民意,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具有亲和力,积极抢占宣传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媒体管理制度,确保系统高效运转,形成内容优质、观看流畅、管理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优化内容为根本,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服务。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舆论监督和引导机制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短板,要抓紧堵漏洞、强弱项。舆论监督制度和舆论引导机制是改进和创新舆论工作的重要一步。制度是约束行为的准则,对舆论的监督和引导能够有效地确保舆论工作的方向性,对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制度更强大、更成熟,应对风险挑战才更有底气。

我们要从以下两点加以完善: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舆论监督制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可行性较强、内容较完善、执行严格的舆论监督制度,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统一。明确监督主体在舆论传播中所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客观真实地反映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应是一个包括预判、引导、处置在内的完备机制”[9],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对当下的热点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未来的热点走向进行预判。在舆情尚未完全呈现时,预设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当舆情出现时,可以实现快速应对和正确引导。

(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除了即时通信、搜索引擎、新闻等基础类应用,互联网在商务交易、金融、娱乐、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也已经逐渐普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0]。首先,以内容建设为基础,要构建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传播体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和优秀文化内容的传播力,让党成为引领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其次,要落实互联网管理主体的责任划分。通过责任划分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對网络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查处。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绝不能让互联网成为法外之地。最后,要形成多部门多手段“齐抓共管”的互联网治理格局,营造一个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新闻舆论战线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主动开展决策调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1]。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都极其复杂,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成为“无硝烟的战场”。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就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坚决杜绝一切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性,有助于党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9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4][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0.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0.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0.

[7]李云.舆论引导机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路径[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30(004).

[8]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1.

[9]唱响主旋律 弘扬正能量 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水平[N].人民日报,2020-02-17.

[10]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前线,2019(4):4-7.

[1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N].人民日报,2016-11-08.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意识形态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