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慧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1331)
以帝王活动为题材的绘画通常围绕岁时节令而展开,如岁朝、元宵、端午、七夕、春节等,根据不同的节令绘制相应的内容,是古代宫廷节令画的重要类型。明朝文震亨在 《长物志》中的 《悬画月令》一章详细描述了明朝文人悬挂月令画的习俗,如岁朝接福神、元宵宜观灯、端午节赛龙舟等。表现元宵节题材的宫廷节令画则是围绕帝王 “观灯”这一行为,从特殊的政治视角表现皇权统治下国泰民安、与民同乐的民俗画卷,构建家国一体的美好祥和景象。
从明清时期流行的宫廷节令画来看,画家的创作主要为奉旨而作和请旨而作两种类型。《清档》分别记载了雍正七年十一月初四、乾隆元年十一月五日传旨唐岱、郎世宁等人完成节令画,规定了绘画的题目和内容,包括数量及完成时间。如果画家在特殊的岁时节令想给皇帝贡献作品,需要提前上书请示,获得批准后才可以开始绘制。无论是奉旨还是请旨,创作宫廷节令画都要得到帝王的批准,重点歌颂皇权政治或表现帝王的日常生活。以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十二月令图》为例,现存的3个版本分别是清院本 (唐岱、丁观鹏等)、郎世宁版和佚名版。该画以雍正在圆明园的生活为背景,表现12个月相对应的节令风俗和贵族生活,其中,正月以 “元宵观灯”为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乾隆元宵行乐图》等都是以帝王元宵节活动为创作背景的作品。
灯是元宵节的标志性符号,燃灯、观灯、灯谜和灯戏等活动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节庆娱乐活动。关于元宵灯节的起源,主要有 “祀太一神”“燃灯敬佛”“道教三元”3种说法。
1)与太一神祭祀相关。太一是先秦楚国神话中的太阳神,他被汉武帝尊为最高神,要求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举行祭祀活动,通宵燃灯。
2)关于上元燃灯与观佛舍利的关系。《涅槃经》中,如来涅槃后,弟子收其舍利于金罂中,绕城十二里地,步步燃灯。灯在佛教中代表光明和智慧,燃灯供佛具有 “破暗除惑”的重要意义。隋唐时期文学作品中许多关于佛教 “燃灯”的描写,例如,“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隋炀帝),“神灯佛火百轮张”(崔液),“舞城仓颉字,灯作法轮王”(孙逖),“芳霄殊未极,随意守灯轮” (陈子昂),这些诗中的“法轮”“神灯佛火”“灯轮”都与佛教相关。佛教器物中灯轮制作华美,史载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在京师安福门外安设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绣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万千少女妇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至极”。[1]
3)与道教三元张灯习俗相关。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这一天人们要点灯祈福。唐玄宗时诸多类书目录中将正月十五日记为 “上元节”,至宋太宗淳化元年诏令将三元张灯改为仅正月十五上元张灯,“上元灯节”渐成俗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元灯节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最终发展为举国狂欢的节日庆典,街道坊巷、寺院道观装饰各种彩灯,开展诸多娱乐节目,供游人赏玩。
帝王因其特殊的身份,给 “观灯”这一娱乐行为增添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旧唐书》《明皇杂录》《影灯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灯会的盛况,并对帝王观灯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明皇杂录》:“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2]
《影灯记》:“正月十五夜,玄宗于常春殿张临光宴。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3]
《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宋徽宗携同官员至宣德楼观灯的情景,仪仗形制、随行官员、观赏路线等都有皇家的宫俗规定。与其他传统的节令庆典不同,元宵节的娱乐性和亲民性最适合表达帝王与天下万民同乐的场面以彰显国泰民安。明代佚名宫廷画师所作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又名 《宪宗行乐图》 《新年元宵图景》,画卷分为3段,分别为爆竹声声闹元宵、宫廷集市外邦朝、鳌山观灯赏杂耍,通过对上元节喜庆热闹场面的描绘表现普天同庆的盛世美景。第三段中心是松柏搭建而成的鳌山灯棚,上面悬挂制作精美的各式彩灯和彩扎的神仙人物像。鳌山灯棚以神话中的仙山为表现对象,表达了人们对东海之外神仙图景的憧憬和向往。《列子·汤问》中,渤海之东漂浮着五座仙山,天帝担心仙山飘到西极去,就命令海神禹带领十五只巨鳌把仙山顶在头上。鳌山灯棚规模大,工艺复杂,装饰精美,一座鳌山灯棚上可缚扎成千上百盏彩灯。《东京梦华录》描述的鳌山灯棚通过辘轳将水提到山顶再流泻而下,形成山泉飞瀑的海外神山仙境。
“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4]
明朝时元宵观 “鳌山灯”成为宫廷元宵节的常例,皇帝一般在午门上设宴招待高级官员,门前搭建“鳌山灯”以供显贵功勋及家属民众前往观看。除此之外,还在乾清宫增设 “万寿灯”和 “天灯”。清朝统治者延续了元宵节在宫廷里举办灯会的习俗,《雍正十二月令图》中的 “正月观灯”、《乾隆帝元宵行乐图》都展现了帝王元宵节在宫苑内与皇族子弟嬉乐玩耍的画面。“正月观灯”画卷中绘有一架天灯,仿照华表样式,灯架上端一条金龙横穿而过,龙口衔着一只彩灯。据史料记载,乾清宫前悬挂彩灯的绳子由灯座四周的四个铜人固定,绳子可以上下升降,用于每晚上灯,但此图中所设天灯未见固定绳子的铜人。
除了鳌山灯、天灯、万寿灯这种象征皇权的彩灯,这几幅节令画中还描绘了形态各异的宫灯、花灯、纱灯、走马灯等。宫门、楼阁、廊道等各处都装饰着精巧华美的宫灯,尤以 《明宪宗新年行乐图》中的彩灯最为丰富,除宫灯外,还有栩栩如生的肖形灯,如人形灯、象形灯、蟾蜍灯等。《乾隆帝元宵行乐图》中绘有一组人物舞龙灯,制作精美,与同期《粉彩婴龙灯图瓶》上的龙灯形制相似。
虽然历史上不乏有大臣劝诫皇帝禁止元宵节活动,认为元宵节男女同游、昼夜狂欢等行为违背了社会的伦理规范,且每年举办灯会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自隋唐以来,帝王元宵节观灯发展为固定的宫俗,而鳌山灯、天灯和万寿灯等带有皇家特殊标识的彩灯则成为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在所有的节令娱乐活动中,元宵节因其“全民狂欢”的特征,成为帝王走出皇宫、与民同乐的特殊时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以纵36.6 cm、横630.6 cm的画幅表现了宪宗在元宵节与皇子公主、后宫嫔妃及大臣同乐的胜景,细致描绘了燃放爆竹、宫廷集市、花灯巡游、货郎杂耍等被引入宫廷表演的民间习俗。《雍正十二月令图·正月观灯》画面的远景部分,描绘了与圆明园隔水相望的民间元宵节街景,街上人流如织,相聚宴饮,沿街游玩,自得其乐,既有大型的舞龙灯,也有小儿手提花灯,一派繁华盛世的生活图景,与皇宫园林的上元灯节遥相呼应,突出了 “与民同乐”的主题。
由此可见,帝王对于元宵观灯的重视,除了日常意义的节日娱乐之外,更具重要的政治意义。“火树银花”装饰的宫城,呈现出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而帝王加入这场全民狂欢的观灯行为,则表达出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象征意义。“彩光不为己,常与万方同。”(唐玄宗) “非好游观,与民同乐尔。” (宋仁宗)人们打破平日的各种禁忌,从天子贵胄到平民百姓均参与到 “观灯”中。帝王观灯不仅是节日的娱乐,更是通过这一特定时间的特定行为,以君、臣、民共同参与的 “观灯”狂欢来表达太平盛世的政治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