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凤玲
(海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海口571158)
实景演出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灯光秀的轮番上演,既得益于灯光自身发展的推动,也推动了灯光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实践,城市内外灯光的发展根据载体和灯光的功能性与景观性主辅关系,可梳理为 “载体+灯光”的城市照明、夜市,“载体×灯光”的城市夜游、城市灯光秀、实景演出、景观灯光秀,“灯光+载体”的照明设施景观、光艺术、光装置和灯光节等共3种模式10种类型[1]。对城市内外灯光发展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模式和类型层面,更应据此构建统一的概念。
通过对 “中国知网”上相关主题的搜索发现,目前研究可分为技术、艺术和产业3个角度。技术角度的主题词多是较为笼统的灯光、照明、夜景等,涉及微观的光电技术,中观控制设施所需的IT技术,宏观对城市或区域空间、人口、经济等的分析和预测,以及整个城市照明系统的规划。艺术角度的主题词多是较为具体的艺术、技术等,聚焦于微观的舞台视角、室内视角和灯具等光电视角。产业角度的主题词多是夜市、夜经济等,包括城市商业到文化旅游等,这个角度跳出前两组的微观视角,从宏观产业视角出发,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以上不论哪个角度的主题词都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述当下灯光研究的整体系统,也无法更好指导灯光的发展,因此,提出 “区域综合光环境”概念,以引领当下和未来的灯光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业界探索,还是学科建设,甚至是国家标准的制定,都开始用到 “光环境”这个概念。
业界探索方面,清华大学下属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两家行业领先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企业,都设有独立的光环境设计研究所。光环境设计本身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两家机构各自的官方网站中所介绍的业务范围不只是建筑设计中的光环境设计这一微观领域,更多是以城市照明为主的各类照明项目的整体系统规划。可见,“光环境”一词虽早已有之,但如今业界再使用这个概念时,已是一个既有微观又有宏观,既重单体更重系统的全新概念。
在学科建设方面,因为光环境设计本身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学专业中进行光环境设计教学不足为奇,但目前有以 “光环境规划设计”取代 “光环境设计”的趋势,这代表 “光环境”已超越单体建筑范畴,开始扩展至景区或城市这种更加中观或宏观的范畴。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类学科设置建筑光环境教学内容始于20世纪50年代[2],在建筑物理方面已经具备了极为扎实的学术基础,如何将这些已有的学术成果应用到城市层面,并随时代发展深化现有成果,开拓新的领域,是目前建筑和城市学科的研究方向。中国传媒大学于2014年开设了国内首个 “光环境设计”本科专业,将 “光环境设计”比作 “城市舞美设计”[3],这是对传统光环境设计以技术为核心的一次突破,第一次将设计提升到与技术同等的高度。事实上,实景演出这一典型光环境设计类型的 “印象系列”和 “山水系列”已表明,除去固有的以技术为核心的设计,新时代的光环境设计更需引入诸如 “舞美设计”这种与技术理性并重的艺术感性。从建筑到城市,从舞台到天地,两条线索共同反映了光环境设计要 “从宏观整体的高度出发”,加以定位并形成共识[4]。
2017年发布的 《光环境评价方法》 (GB/T 12454—2017)替代了 《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GB/T 12454—2008),而GB/T 12454—2008《视觉环境评价方法》这个旧标准此前还有一个版本,即1990年的 《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GB/T 12454—1990)。新标准中 “室内光环境参考评分项”较之于旧标准中“影响视觉环境质量的参考项目”,除术语和顺序微调外,新增亮度分布、照明控制界面、室内空间色彩、视觉艺术效果4项。新标准的这些变化说明:1)除关注灯具光电技术外开始关注控制IT技术;2)在技术性要求外开始提出艺术性要求。除以上 “室内光环境参考评分项”的变化外,新标准中增加了 “室外光环境参考评分项”,较之室内评分项,室外评分项除要求相对宏观外,重点关注 “安全性” “光污染防治”[5]。从 “视觉环境”到 “光环境”的概念转变,包含技术升级、技术性之外关注艺术性、室内到室外、室外技术和艺术之外关注安全性等一系列考量。
综上,“光环境”有以下含义:1)不只微观更要宏观,即室内到室外、建筑到城市、舞台到天地;2)不只技术还要艺术,技术不断升级,艺术广泛应用;3)考虑光的大范围应用引起的环境安全性问题。
单独提及 “灯光”实践和研究领域旧词新用的“光环境”,可能引起相关领域的混淆,以 “城市光环境”对其加以限定又不能涵盖 “光环境”的全部,因而有必要为 “光环境”加上一个准确全面的限定词。
前文说到 “光环境”一词早已有之,但这个词却一直没有确定的使用范围,如在 “中国知网”检索“光环境”主题时,出现很多大生态大农业角度论述光环境对动物植物影响的文献。因而,有必要在 “光环境”这个中心词前添加限定词,以确保其不与其他领域所使用的 “光环境”产生混淆。
业界探索、学科建设,还有国家标准制定和更新中用到的 “光环境”概念前面的限定词分别是 “建筑和城市”“城市舞美”“室内室外”,这些或多或少都与 “城市”有关,于是很多人提到 “光环境”时默认其为 “城市光环境”。但最初在城市亮化、城市美化中发展起来的城市灯光,在实景演出、景观灯光秀开始,就已逐步突破了城市照明的范畴,此后,灯光甚至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完全不受城市空间的限制。因而,以 “城市”作为 “光环境”的空间限定词是不全面的。
“光环境”不受城市空间限制后,首先在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丰富的景区发展,而这些景区多处于乡村地区。目前的 “光环境”是突破城市、走向乡村的,因此,在 “光环境”前添加 “区域”这个限定词,一方面没有完全割裂 “光环境”发展的基础即城市,因为城市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过30年的城市化发展,目前更强调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这都意味着城市之外也要有 “灯光”。
综上,“光环境”需要一个限定词以确保不与其他领域产生混淆, “城市”作为限定词是不全面的,用 “区域”作为限定词,一方面使 “光环境”所指更为准确,另一方面全面反映实践和研究趋势。
“光环境”较之于 “灯光”,是微观到宏观、技术到艺术,以及环境安全性的综合, “区域光环境”较之于 “建筑和城市照明” “城市舞美”,是城市到景区、城市到乡村的综合,而“综合”不止于此,还要更深、更广、更远。
区域光环境在产品层面体现了更深的综合性,产品的综合性体现为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发展。技术层面,从最初微观的光电技术到相对中观的IT控制技术,再到宏观的规划技术,这是一条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技术升级路径。另外,更为前沿或更为底层的诸如无人机、AR、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引入,体现的是跳出灯光说灯光的技术路径。2017年2月5日美国休斯顿第51届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中场秀以300架无人机参演的灯光秀震撼全场,自此无人机成为新兴的光影科技,这是 “灯光”引入新技术的典型代表。艺术层面,从舞台艺术到公共艺术,从小众精英艺术到大众文化,实景演出、光艺术和光装置集合的灯光节已走出第一步。在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层面,如同 “媒介即信息”一般,一定意义上,技术即艺术,新技术既可实现此前不能实现的艺术,也可实现以前不曾想见的艺术。
区域光环境在产业层面体现了更广的综合性,产业的综合性体现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及无限的产业想象。文旅融合层面,实景演出是最精彩的诠释。旅游层面,除去传统的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又有新的 “商、养、学、闲、情、奇”拓展六要素,实景演出只是区域光环境在 “游”这一要素上的应用,而随着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区域光环境在 “游”之外的要素尤其是新的拓展要素上的应用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如,利用光的生理或心理治疗功能,融入 “养”的要素等。文化产业层面,实景演出这类文艺演出的新形式也只是区域光环境与文化产业的浅层次融合,而文化产业甚至创意产业的广阔外延,使 “灯光”可以不再只是点缀和背景,全面融入娱乐、游戏等行业。2018年7月25日都市奇幻剧 《镇魂》迎来大结局,该剧粉丝集齐666万元为该剧的两位主演点亮上海环球港双子塔巨屏,这就是 “灯光”在影视娱乐行业作为新一代粉丝和演员交互工具的典型案例。与文旅融合之外,未来 “灯光”甚至可以成为继PC、手机之后的新一代交互工具,成为主流经济的参与者,具有无限的产业想象。
区域光环境在文化和生态层面体现了更远的综合性。区域光环境在文化层面的综合性是一个大文化的范畴,包括商业文化尤其是广告文化与人居文化的调和,小众精英艺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调和,还有传统文化和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区域的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体现等方方面面。区域光环境在生态层面的综合性也不只是最基础的节能环保,还包括已经在国家标准中体现的防治光污染、提升光安全层面,因而对于灯光的应用,控制很重要,不只是做加法,还要学会做减法。说到做减法,就必须从灯光即人工光跃升到自然光的讨论。综合的光环境,不只是根据南北城市、城乡之间差异对人工光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还要善用星光、月光、虫光 (萤火虫等)等自然光,让包括灯光在内的光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合”不只是 “光环境”和 “区域”所包含的综合之意,还包括产品层面更深的技术和艺术融合,产业层面更广的文旅及其他产业的融合,文化生态层面更远的大文化、大生态的考量。
区域综合光环境概念是为应对纷繁 “灯光”而产生的实践类型,方便行业发展和行业交流,应对众多的 “灯光”研究主题,方便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区域综合光环境涉及从室内到室外、从建筑到城市、从舞台到天地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光的范畴,包括光在产品层面的技术和艺术融合,在产业层面的文旅及其他产业融合,在文化生态层面的大文化、大生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