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宏
(甘谷县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甘肃 甘谷 741200)
甘谷县2020年春季集中免疫结束后,县畜牧中心开展了免疫抗体监测工作,猪瘟抗体监测采样了4个规模场,2个散养户,共计25份血清,免疫抗体合格率只达到40%,4个规模场抗体监测均不合格,反而一个散养户的抗体监测水平很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散养户是新兴镇的一个村级动物防疫员),另一个散养户的抗体监测值不是很高,但结果判定为合格,出现这样的状况感到很意外,为此专门开展了调查及追根溯源等工作。我们对造成免疫失败的“常见五大因素”进行了逐一调查(免疫剂量、免疫空当、药物、疫苗、操作不当),并开展了更加深入地调查和分析。
2.1.1 猪群自身营养状况方面 猪群在进行疫苗免疫以后,无论是疫苗刺激动物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还是粘膜免疫,在机体产生抗体和某些细胞因子的过程中,都会以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作为基础,此时,如果猪群营养状况不好,体况较弱,都会导致免疫反应受到明显抑制,从而导致疫苗免疫的失败。通过对比,两个散养户的猪群体况明显优于规模场,这和散养户饲养量小、能够更加精细化饲养管理有直接关系。
2.1.2 是母源抗体影响 母源抗体会加速抗原物质的清除、对弱毒苗产生中和作用、母源抗体与特异性抗原位点的识别和结合阻止了抗原位点与机体免疫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而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做出相应的免疫应答,因此,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有效的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显得尤为重要。规模猪场是按程序免疫,这个因素要从使用的免疫程序的合理性、适用性等方面再研究,暂不作结论,散养户是按季节在春、秋两季开展集中免疫,可以肯定的是散养户饲养的母猪母源抗体水平绝对值不高,小猪免疫不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
主要是滥用抗生素。某些弱毒菌疫苗在免疫前后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活菌失去作用,并且这些药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值,使白细胞减少,影响免疫应答的水平,导致猪群免疫失败。通过调查,规模场使用药物种类、数量、频次明显高于散养户,充分说明滥用抗生素是导致规模猪场的重要原因。
2.3.1 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常见的猪免疫抑制疾病有猪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等。因此,在免疫时要做好对猪群疫病的实时跟踪工作。
2.3.2 是野毒或强毒株趁机入侵感染 猪群从接种疫苗后到产生免疫保护力期间是潜在危险期,这期间一旦有野毒入侵感染或者在此危险期感染强毒,常常会导致猪群疾病的发生,造成免疫失败。经调查,规模猪场和散养户都不存在疾病感染情况,可以排除疾病感染因素。
疫苗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务必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方式保存,在免疫之前对疫苗进行预温处理,这样既能有利于疫苗的吸收,又能减少应激,在使用过程要避免反复冻融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者直接导致免疫失败。经调查,规模场和散养户在疫苗存放和使用方面都不存在问题。
2.5.1 人为免疫操作不当 猪场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和兽医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免疫过程中注射部位不准确、不消毒、注射针头不按猪龄选择长度,不更换针头一针到底,皮下、皮内、肌内注射分不清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或者不合格,疫苗免疫后起不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2.5.2先天性遗传因素影响 动物机体能否对接种的疫苗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物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动物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即使是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对同一疫苗的反应也会不一致,尤其是在猪场养殖的过程中,为了选种,“近亲”繁殖等行为的出现,使得某些隐性基因在“近亲”繁殖后都表现出了显性状况,导致猪群自身免疫缺陷的发生,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在一个县域内,散养户饲养品种基本上是来自规模猪场,差异不是太大。经调查,4个规模场都是雇佣员工进行免疫接种、疫病防治等工作,雇佣工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防疫接种培训,而散养户是由专业防疫员进行免疫接种工作。
从以上5个方面的调查结果看,规模猪场的兽医及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在饲养环节不能精细化管理,养殖过程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使用疫苗种类繁多,在免疫过程中注射部位不准确等因素,导致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或者不合格,疫苗免疫后起不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得出如下结论:日常饲养管理才是养殖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我们不能忽视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而来大谈疫苗的作用,疫苗免疫只是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1)从大局出发,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重点从动物防疫操作技能、程序免疫、生物制品管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与管理知识等方面,对规模猪场经营者、技术人员开展全覆盖培训,大力提升技术人员的饲养水平、免疫操作技能和动物疫病防治能力。(2)开展禁抗宣传工作,让规模猪场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疫苗,抓好日常饲养管理的细节,才能保证猪群健康,保障全县养猪业健康稳定的发展。